历史在安溪打了一个旋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nihao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里老人说,我们的村子起源于隋朝,曾有过三十六座庙,其中最大的是娘娘庙。我五六岁时还看到过四大天王的塑像,成了村里中学的大门。那是我见过豫北村庄里一座最老的物件。
  少年时去县城,县城被称为老城,老城里,有一座石碑是明朝传下来的。一座四牌楼可能建于清朝,另外排得上号的,就是一座西洋人建的天主教堂。之前为写书,查阅老城的县志,一张图绘着明清时期的老城,城墙、衙门、官道、十字街、城隍庙、文庙、官学,现在已杳无踪迹。
  家乡地处中原,一两千年前出过很多人物,成了豪杰们的逐鹿之地。读过一些中原历史书后,我就好奇当年的中原人都去哪儿了,以及我这个高鼻深目的“碧眼儿”是从哪里来的。
  后来知道,中原人往南走了,史称衣冠南渡。把文化也连根拔走了。
  某年三月,我到福建安溪,参加黄永玉先生的《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上)》的首发式。第一次去安溪,却有种回了家的感觉。
  活动办在安溪文庙里,经典的闽南建筑,门廊繁复精巧,屋檐清秀华丽,与北方的厚重朴拙风格迥异。参照黄永玉书中记载,缺失了许多古物,但这座文庙本身,在细雨和高楼中渊渟岳峙的样子,已让我羡慕不已。有一座文庙,这座城市的文脉就没有断。
  晚上去听了南音,在谢氏家族祠堂里。演奏者端坐台上,都是普通的乡里闲人。来访者台下就坐,族中长辈分坐两厢。几件简单乐器,简单质朴曲调,我一个字也听不懂,却又仿佛心领神会。
  从小在村里听河南坠子和豫剧,瞎子艺人用破锣嗓子吼着“我本是老天爷他干爹”,戏词粗砺不堪,唱得狼烟动地,这是我喜欢的北方味儿。而家庙里咿咿呀呀的南音,一种文绉绉的古意扑面而来,叩击着我感官深处某个地方,突然间悟到什么,触动一下却又陷入迷思。混在南方人清癯面容之间,北方人竖起耳朵,如倾听远古同类的呼唤。
  十来岁的顽童黄永玉,就是在安溪古城的文庙里度过了三年时光。
  这个湘西少年,在蛮族兵临城下的中国,先一路向东,再辗转南下,破衣烂衫,走遍南方中国,这不是一般的际遇。而在动荡行路之中,又在最中国味儿的文庙里,接受西式教育,这际遇更是大不寻常。
  黄永玉的表叔是沈从文,这两位都天赋异禀。沈从文只接受过小学教育,在艰难时世中生活,竟然就有了《边城》《长河》那样的文字。黄永玉接受的教育同样星星点点,也是无师自通的人物,但细读《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上)》,又会发现,黄永玉接受的集美教育,还有教他的那些老师,比不少现在的孩子更好。
  这是安溪的黄永玉一大奇特之处。异族入侵,北人南走,躲进山脚水边,读书认字,播下文化种子,这场景不就是近代中國的衣冠南渡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抚有蛮夷,以属华夏。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句话是左丘明在《左传》里记载古代楚人的,黄永玉可不就是楚人?
  闽南客家人多,两百年前的徐旭在《丰湖杂记》中说:“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历史上,中原人大规模向南迁徙有多次。公元311年,匈奴攻破洛阳。晋元帝率领中原汉族臣民从洛阳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后来唐末五代,北宋灭国,明末清初,一波又一波战乱,使中原的迁徙持续了上千年。
  我不是历史研究者,以我有限的学问,无法准确研判出安溪人的迁徙路线图,但从诸多资料可知,安溪人来自中原各地,是可以确定的。晋人南下,沿江而居,是谓晋江,安溪是晋江的发源地。
  安溪这一块飘满茶香的安静地方,保留了古代中国的文化遗迹,尽管只是吉光片羽。八十年前,楚国少年黄永玉,迈着轻快的步子,走到这东南一隅,在当地文气中熏陶,捧起书本诵读,把晋水当成了自己的无愁河。他在河边打了个旋,留下了一辈子的美好记忆。
  而今,我一个不知来历的中原人,南飞到安溪,去寻找古人南渡的踪迹,听古中原音乐南音。自注重文化礼教的闽南人身上,依稀看到了中原先辈的余韵。从这个角度,我能够理解黄永玉对安溪的念念不忘。
  编辑 肖玉
其他文献
都说上阵父子兵,在大庆油田,有这样一对父子,父亲王德民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儿子王研是大庆油田采油一厂总工程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技术创新奖获得者、大庆油田功勋员工。父子俩在大庆“百年油田”路上,风雨兼程,携手共进。  困难是弹簧,你强它就弱  夕阳西下,北国的秋天,火红的夕阳浸染着远山的层林,为远山、绿树、高高的油井架镀上闪闪金光。刚刚走出办公室的王研,看着金
期刊
人难道不是向世界借取光芒的吗?关于这个问题,龚曙光的散文集《满世界》是一个答案:人可以获得和世界对等的地位,既无需匍匐于历史,也無需仰望未来,可以做到和世界交换光芒,直到彼此都获得新生。  龚曙光对《满世界》的期待是:能让人们看到一个个体认知的世界,而非公众认知的世界。关于个体认知这一点,歌德、惠特曼、爱默生等文化启蒙者曾反复强调,直到今天仍未过时。爱默生说个体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文化和历史
期刊
每个时代有属于每个时代的爱情,爱情带着时代的痕迹。1980年代的爱情在作家野夫眼中是慢的,“写一百首情诗,加几十封情书才能靠近一个人,而且还没什么把握”。  接近爱情是摸索世界的一种路径  几年前,野夫找到了自己的一口老皮箱,皮箱里面藏着他多年来的日记、信件以及情书,其中有他写给别人被退回来的,也有别人写给他的。翻看这些,野夫觉得在翻自己的编年史,文字里记录的故事很详细,甚至乍一看,他都忘了自己曾
期刊
王芳是一名脑瘫儿的母亲,在给女儿寻医择校的过程中,她遇见了很多脑瘫患儿。那些无助又单纯的孩子,激发了王芳的母爱。她想为这些孩子做一些什么,这也得到丈夫李绿江的全力支持。16年艰辛付出,王芳夫妻帮助了8000多个脑瘫患儿,他们彼此相携广施爱心的经历为人称道。  不幸遭遇让两颗心越走越近  王芳和丈夫李绿江是再婚。  1992年,王芳生下一对双胞胎女儿,大女儿六个月时被查出患有脑瘫。丈夫狠心离去,她一
期刊
“我喜欢唱歌。我渴望举办一场自己的演唱会。”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这样的梦想有多大可能实现呢?  在梦想的驱动下,来自成都的冯伟发起了这样一个创意项目——“平凡人演唱会”。从2014年开始,5年来他为近60人举办了57场演唱会。登上“平凡人演唱会”舞台的,有老师、学生、公务员、创业者。他们是为了爱情想要放声歌唱的女孩,为了音乐辞职流浪半个世界的行吟诗人,为了鼓励孩子而重新捡起音乐梦想的单亲爸爸,玩了
期刊
快递小哥被称为“互联网的红细胞”,他们风里来雨里去,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连接着千城百业。这支新兴的就业群体,是一群执著于奋斗的追梦人,同时也是这个时代亿万普通劳动者的缩影。  撸起袖子加油干  2019年8月20日晚9点多,赵刚终于忙完了一天的工作。来自江苏宿迁的他,负责南京秦淮区光华门地区三个住宅小区的取件、派件工作。  今年32岁的赵刚,偏瘦,背微驼,他来南京做快递小哥已有10年,早已习惯了全
期刊
福瑞德·斯考威尔190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28岁时,斯考威尔从医学院毕业之后,决心前往大洋彼岸的东方济世救人,于是带着妻儿坐上轮船,前往陌生的中国。  在北京,斯考威尔一家学习了一年中文。1931年,由教会推荐,斯考威尔成为当时山东济宁唯一一家医院——德门医院的院长,妻子迈拉则当起了护士。  中国需要我  与纽约州舒适的生活相比,在济宁显然要艰苦很多。牌坊街的德门医院,仅仅有两个医生。斯考威尔记
期刊
近来,一位“板凳师傅”从国内火到国外,国内网友说他“能修理一切”,国外网友说他“会古老的东方秘术”。从陶瓷洗手盆到木质桌椅板凳,从柔软的皮质手包到坚硬的汽车保险杠,无论什么东西出现破损,他都能用泡面、饼干之类的食物进行修复。  为了生存,苦练修复功  这位神奇師傅名叫汪伟,是个安徽籍90后。当年,他和妻子谈恋爱时,妻子开玩笑说他“就是个修板凳的”,他觉得大俗即大雅,就把这个称号留下来做网名。“修板
期刊
“我爸爸是‘熊猫侠’……我的爸爸很了不起,他用自己的血救了好多人,他在哪里啊?我好想念他。”“索菲亚,你们在北京好吗?这里是爸爸的家乡阿特劳,美吗?爸爸现在在这里工作,这是工厂,这里正在生产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大设备……”这是“学习强国”平台上一段父女对话短视频,大家纷纷为视频中的父亲,哈萨克斯坦小伙儿鲁斯兰点赞。  读着《西游记》长大  鲁斯兰出生在哈萨克斯坦的阿特劳市。家里收藏有一套哈萨克文中
期刊
悠悠绿水绕群山,片片青草见田园。在妙西龙山,一波又一波的城市人在乡野中邂逅溪水与竹林间的悠然野趣,在篝火旁享受民谣与星空下的深邃夜景。龙山村的田野总是这样热闹,这样充满生机与活力。而这得益于隐于此间的一方独特的天地——谷堆乡创。它是一个创意平台,凝聚了一群有梦想、有手艺、懂乡村的人,在田垄山林,古村陋巷间播撒乡村文化的种子。  回归乡村,搭建乡创平台  龙山村最初也像其他村庄一样,是一个留不住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