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查法,对某市5所高校的登山运动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对登山的功能和作用并不十分了解;各高校大学生登山组织不健全;缺乏登山方面的指导教师;登山知识普及不够;登山辅助器材缺乏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促进大学生登山运动的发展。目的是为找出制约高校大学生登山运动的原因,寻找其发展对策。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登山运动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8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1(c)-0198-02
目前,各种形式的大学生登山运动具有全球性,大学生具有年龄特征,文化特征和教育经历。对登山有很高的热情,并计划进行大量的各种登山活动。中国的登山始于20世纪50年代,现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都有大规模的学生登山社区。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中已有40多个登山俱乐部之类的学生社团,其中,北京大学鹰山社团,地质大学攀岩俱乐部等社团,经过多年实践,已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的组织机构,运营机制,规则和法规,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登山者。国内大多数高校的登山运动正在快速的发展,在江西省高校中南昌大学、江西应用技术学院相继开展了各种类型的登山运动,充分表明,高校开展的登山运动在群体和体育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此外,国家体育总局登山管理中心非常关注大学生登山协会的发展,热爱登山的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它为大学生登山运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然而,在赣州一个多山的旅游城市,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登山运动的有利的自然条件,为了推动高校大学生登山运动的开展。本文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查法对某市大学登山进行可行性研究。目的是为找出制约高校大学生登山运动的原因,寻找其发展对策。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渭南师范大学、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医学院、江西应用技术学院、漳州环境工程学院。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赣南师院图书馆收集查阅该领域有关研究论文14篇。
1.2.2 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取某市5所大学的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95份。有效率99.24%,然后对有效问卷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
1.2.3 实地考察法
对5所高校和近郊的地形环境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掌握某市的地形地貌及各高校登山运动开展的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对登山的认识
据调查高校中不管男生女生95.9%的人以前都进行过登山运动,且大都为旅游型,次数在5次以上,因此,在高校中开展登山运动是有基础的。表1统计表明,大学生对登山运动不了解的占44.3%,说明大学生对登山运动知识要普及、认识要加强。
登山并不是征服山峰那么肤浅,到了山顶,登山者才会更深刻的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惊奇的发现自己和自然的距离那么近,从而得到心灵上的升华与情操上的陶冶。有不少大学生认为它只是一种虚幻,和平凡的大学生活没有任何关系,登山如同天边的云彩一样遥不可及,更有甚者认为它是一种奢侈的炫耀。然而,登山运动是指参与者用他或她的手或特殊的登山设备从特定地理环境中的低洼温和区域爬升到高海拔山区的运动。当人们在大山当中体味自然的魅力,这种诱惑却是没有人能够抗拒的。进行登山运动的目的就是想让更多的同学能够得到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从而达到娱乐身心,增强体质的功效。因此,加快登山大众化,提高大学生登山意识是大学生攀登的首要任务。
2.2 大学生参加登山运动的动机调查
表2中的统计数据显示,92.6%的大学生认为登山有助于心理调节,81.3%的大学生认为体能是有效的。开阔视野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分别排在第三和第四。而其他原因列在最后。说明大学生对登山运动的功能有部分了解但不全面,大多侧重于其心理调节功能作用。然而,研究表明登山运动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知识拓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及缓解近年来高校扩招后的活动场地不足都有较大的影响。其一:登山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健康。登山运动并不强烈,主要是徒步旅行和登山,平均心率为110次/min。基本是属于有氧运动,据有关研究证实登山运动对减少腰、腹部脂肪含量有明显的效果,它对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有重要影响。其二:登山可以有效地改善人际关系,建立归属感。登山是一项团体运动,在特殊的户外环境中携手并进。在整个登山过程中,有必要共同克服各种困难,个人对同伴的需求使关系稳定而紧密。确认他人在与他人的需求相互作用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样,同龄人的需求也使个人容易产生自我满足感和责任感,在双方的共同需求之间形成稳定的关系,培养沟通能力。在登山运动中,个人和个人需要相互合作。并发展成为一种合作能力,而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这种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2.3 登山运动对专业的影响
从表3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都认为登山运动可以同各专业相结合。其中认为可以的和一般的各占51.25%和35%,认为完全可以的占12%,认为不可以的只占了1.75%。事实上,登山对大学生的知识建构有着更大的影响。在登山过程中,团队成员可以在专业和教科书之外学习一些实践知识。登山过程中遇到的不同性质的土壤,石块和地形都是现实的学习教科书,它们是实地考察,使记忆更深入,增强书本知识; 在登山过程中,登山者将看到许多植物,他们将通过团队领导的讲故事和与当地农民协商获得更多植物学知识。通过观察云层,看到野生动植物和人体的自我感知,确定天气是否变化;要在户外露营,你需要选择一个没有危险的营地。下雨时,不会淹没营地,以确定帐篷是否在水路上,并可能被洪水冲走;学习使用野生炊具,学会自己做饭,以提高大学生的野外生存能力; 登山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在登山过程中,您可以充分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激发个人对美的渴望,从而提高大学生欣赏美感,创造美的能力。
3 结语
(1)大学生对登山知识知之甚少,处于一种想要了解却无法理解的狀态。
(2)高校大学生对登山运动的功能侧重于心里调节、增强体质、开阔视野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方面,有参与登山运动的意愿。
(3)高校大学生大多认为登山运动可与高校各专业知识相结合,在登山过程中可增进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4)各高校大学生登山组织不健全;缺乏登山方面的指导教师。大学生迫切愿望各高校领导重视登山运动的开展,成立登山社团、举办讲座、组织活动,增加他们了解登山运动的渠道。
(5)高校登山辅助器材、专用场地缺乏,阻碍大学生登山运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谢科,李兵,伍波.广东省高校学生户外运动状况调查[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43-44.
[2] 马敏航.浙江省户外运动开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3):106-107.
[3] 孙会兵,皮崴.户外运动在武汉高校开展的现状及模式的探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0(2):180-181.
[4] 冯小军.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与实施[J].体育学刊,2008(6):63-65.
[5] 张炎.团队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7):85-86.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登山运动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8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1(c)-0198-02
目前,各种形式的大学生登山运动具有全球性,大学生具有年龄特征,文化特征和教育经历。对登山有很高的热情,并计划进行大量的各种登山活动。中国的登山始于20世纪50年代,现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都有大规模的学生登山社区。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中已有40多个登山俱乐部之类的学生社团,其中,北京大学鹰山社团,地质大学攀岩俱乐部等社团,经过多年实践,已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的组织机构,运营机制,规则和法规,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登山者。国内大多数高校的登山运动正在快速的发展,在江西省高校中南昌大学、江西应用技术学院相继开展了各种类型的登山运动,充分表明,高校开展的登山运动在群体和体育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此外,国家体育总局登山管理中心非常关注大学生登山协会的发展,热爱登山的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它为大学生登山运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然而,在赣州一个多山的旅游城市,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登山运动的有利的自然条件,为了推动高校大学生登山运动的开展。本文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查法对某市大学登山进行可行性研究。目的是为找出制约高校大学生登山运动的原因,寻找其发展对策。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渭南师范大学、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医学院、江西应用技术学院、漳州环境工程学院。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赣南师院图书馆收集查阅该领域有关研究论文14篇。
1.2.2 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取某市5所大学的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95份。有效率99.24%,然后对有效问卷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
1.2.3 实地考察法
对5所高校和近郊的地形环境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掌握某市的地形地貌及各高校登山运动开展的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对登山的认识
据调查高校中不管男生女生95.9%的人以前都进行过登山运动,且大都为旅游型,次数在5次以上,因此,在高校中开展登山运动是有基础的。表1统计表明,大学生对登山运动不了解的占44.3%,说明大学生对登山运动知识要普及、认识要加强。
登山并不是征服山峰那么肤浅,到了山顶,登山者才会更深刻的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惊奇的发现自己和自然的距离那么近,从而得到心灵上的升华与情操上的陶冶。有不少大学生认为它只是一种虚幻,和平凡的大学生活没有任何关系,登山如同天边的云彩一样遥不可及,更有甚者认为它是一种奢侈的炫耀。然而,登山运动是指参与者用他或她的手或特殊的登山设备从特定地理环境中的低洼温和区域爬升到高海拔山区的运动。当人们在大山当中体味自然的魅力,这种诱惑却是没有人能够抗拒的。进行登山运动的目的就是想让更多的同学能够得到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从而达到娱乐身心,增强体质的功效。因此,加快登山大众化,提高大学生登山意识是大学生攀登的首要任务。
2.2 大学生参加登山运动的动机调查
表2中的统计数据显示,92.6%的大学生认为登山有助于心理调节,81.3%的大学生认为体能是有效的。开阔视野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分别排在第三和第四。而其他原因列在最后。说明大学生对登山运动的功能有部分了解但不全面,大多侧重于其心理调节功能作用。然而,研究表明登山运动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知识拓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及缓解近年来高校扩招后的活动场地不足都有较大的影响。其一:登山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健康。登山运动并不强烈,主要是徒步旅行和登山,平均心率为110次/min。基本是属于有氧运动,据有关研究证实登山运动对减少腰、腹部脂肪含量有明显的效果,它对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有重要影响。其二:登山可以有效地改善人际关系,建立归属感。登山是一项团体运动,在特殊的户外环境中携手并进。在整个登山过程中,有必要共同克服各种困难,个人对同伴的需求使关系稳定而紧密。确认他人在与他人的需求相互作用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样,同龄人的需求也使个人容易产生自我满足感和责任感,在双方的共同需求之间形成稳定的关系,培养沟通能力。在登山运动中,个人和个人需要相互合作。并发展成为一种合作能力,而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这种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2.3 登山运动对专业的影响
从表3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都认为登山运动可以同各专业相结合。其中认为可以的和一般的各占51.25%和35%,认为完全可以的占12%,认为不可以的只占了1.75%。事实上,登山对大学生的知识建构有着更大的影响。在登山过程中,团队成员可以在专业和教科书之外学习一些实践知识。登山过程中遇到的不同性质的土壤,石块和地形都是现实的学习教科书,它们是实地考察,使记忆更深入,增强书本知识; 在登山过程中,登山者将看到许多植物,他们将通过团队领导的讲故事和与当地农民协商获得更多植物学知识。通过观察云层,看到野生动植物和人体的自我感知,确定天气是否变化;要在户外露营,你需要选择一个没有危险的营地。下雨时,不会淹没营地,以确定帐篷是否在水路上,并可能被洪水冲走;学习使用野生炊具,学会自己做饭,以提高大学生的野外生存能力; 登山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在登山过程中,您可以充分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激发个人对美的渴望,从而提高大学生欣赏美感,创造美的能力。
3 结语
(1)大学生对登山知识知之甚少,处于一种想要了解却无法理解的狀态。
(2)高校大学生对登山运动的功能侧重于心里调节、增强体质、开阔视野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方面,有参与登山运动的意愿。
(3)高校大学生大多认为登山运动可与高校各专业知识相结合,在登山过程中可增进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4)各高校大学生登山组织不健全;缺乏登山方面的指导教师。大学生迫切愿望各高校领导重视登山运动的开展,成立登山社团、举办讲座、组织活动,增加他们了解登山运动的渠道。
(5)高校登山辅助器材、专用场地缺乏,阻碍大学生登山运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谢科,李兵,伍波.广东省高校学生户外运动状况调查[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43-44.
[2] 马敏航.浙江省户外运动开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3):106-107.
[3] 孙会兵,皮崴.户外运动在武汉高校开展的现状及模式的探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0(2):180-181.
[4] 冯小军.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与实施[J].体育学刊,2008(6):63-65.
[5] 张炎.团队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7):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