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i200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我的大姐出生,父母戏称她是“解放牌”孩子。第一个孩子,家中倾注了全部的爱与教育。被父母宠着的姐姐,漂亮活泼,聪明伶俐,但是脾气很坏。第二年,一岁多的姐姐生病发烧,怀着七个多月身孕的母亲,抱着她上医院看病。那时公交车极少,等的时间长又不方便。母女二人就乘了辆人力黄包车上医院。走到半路,天降大雨,黄包车夫放下了油布遮雨帘挡雨,顿时黄包车内黑乎乎的,又看不到外面的风景。原本被母亲哄着,一路看风景忘了病痛的姐姐不干了,开始吵闹。在母亲的孕肚上又蹦跳,又哭闹,母亲抱都抱不住。母亲被姐姐踩踢,肚子剧痛,下身见红。挨到医院,大人和孩子都进了急诊室。应该还有几个月出生的我,硬是被姐姐提早踢出母亲的肚子与她做伴。我的生日刚好是10月1日国庆节,这是姐姐给了我一个好生日。
  早产的我,不足五斤重,又瘦又小,满脸的褶子,像老太太的皱纹,皮包骨头的手像小鸡的爪子,弯曲的腿软软地耷拉着,一双无力的眼睛总是闭着,看不到婴儿讨喜的光芒。哭声弱得像小猫,难喂还老吐奶,免疫功能差,经常看病吃药。若是不包上婴儿的“蜡烛包”,都没人敢抱,怕散了架。我就是一个又黑又丑的病鸭子。早产儿难带,弱不禁风。夏天一吹电扇,就开始咳嗽,只好扇扇子降温,一天必须洗几次澡,擦痱子粉。春秋冬稍凉,换衣服、尿布,就拉肚子。一般孩子七个月会爬,八个月会坐,一岁满地跑,而缺钙的我,到两岁还讲不利索话,扛着个卷毛大脑袋,像泰迪小狗似的,走路还不稳当……我弱小的体质给家人添了不少麻烦。家人都怀疑:这么多人小心捧在手上养着还这样,不会是个残疾吧?还养得活啊?用外婆的口气说就是:“把人磨死了,花钱的小祖宗。给了你多少手脚哟!难喂、难长的臭丫头,捡到不喜欢,养了又犯愁……”
  母亲坐月子,贫血生病,因为早产子宫出血,还要带两个幼小的孩子,劳累而且没有母乳喂养我,只好冲奶粉代替。冬天晚上还要冒着严寒起床用热水冲泡奶粉,怕烫着幼小的我,要扇凉点,或者一点一点吹温了喂我。那会儿,牛奶供应极少,奶粉只有进口的。当时父亲所在的单位是供给制,一个月零用钱才几块大洋,买一听奶粉的钱都不够。
  这时,外婆家用大爱拥抱了我。她们照顾母亲坐月子,帮她带孩子。父亲下班或者利用休息时间,拼命在外婆家织布、养蚕,用来换奶粉。然而,织一个月十匹布(一匹厚重的灯芯绒布50米,重50~60斤),才勉强换一听奶粉。父亲累得又瘦又黄,外婆讲:“这样不行,不能让一个娃累死一家子,得想想办法!”
  外婆去农村,用两块大洋买到一头奶羊,每天挤新鲜羊奶代替奶粉喂我,每天一早熬一大锅大米稀饭,先盛出米汤,保证我一天的口粮,剩下的煮得像山楂花儿开的,无嚼力、无汤的干饭,吃得身强力壮要参加劳动的舅舅、表哥老抱怨,难吃还不熬饥。一直到我十个月断奶,才结束了让大家吃这種干稀饭的日子,所以我成了“奶奶不爱、舅舅不疼”的“讨债鬼”。但全家人爱我,舅舅喂过我,表哥背过我,姨妈替我洗过衣服和尿布……我这个二胎娃也享受过姐姐“虐猫”式的爱,我成了她的活玩具。睡着的我,被姐姐揪脸盘弄;抢玩具,我的头上会长“包”;吃中药,外婆哄我的糖,会被姐姐从嘴里抠出来,咬掉半块;她也要喝奶,趁妈不注意,用力吸几口,奶瓶中我的奶只剩下一小半。长大了,她是司令员,我是她的兵和跟屁虫,我们一起上学,一起下乡……
  我这个被认为养不活的丑小鸭,在全家人的关爱下,长成了一个又白又胖,有着一头自然卷毛,脸上还有两个小酒窝,聪明爱笑,健康漂亮,人见人爱的小姑娘。
其他文献
天高云淡,枝头果满。秋天的田野,一片金黄,好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此刻,走出家门就会融入多彩的季节。  不久前,我来到古城凤阳做客,席间,一位亲友看了看满桌佳肴,脱口说:“桥尾。”一句话,瞬间提醒了我。“桥尾”是安徽省定远县一种特产,腊肉中的佼佼者。因选用猪臀(尾)部的肥瘦肉,产于该县炉桥镇,故名“定远桥尾”,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我真是常在芝兰室,不知其芳香。家乡的确有曾作为清室贡品
期刊
街头小巷,乡里人的背篓筐子中賣的是煮嫩玉米棒子,我们一家三代人当早点买回吃了一两个月了,依然是那样香甜。年过八旬的岳母住医院被抢救刚苏醒,问她想吃点啥,她细声说:“苞谷糊肚。”酒席上金灿灿的玉米小饼子成了香饽饽。此时此刻,我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家乡山川那碧波如浪的玉米林,把村庄包围在万绿丛中,这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波涛起伏,我仿佛听到风儿吹过来的沙沙声响,嗅到阵阵夹杂着甜味的清香。  在漫长的岁月里,玉
期刊
爱情的花朵璀璨在遥远的天边,誓言终成等待的遗憾。七夕前夜的幽梦潜入夜的帷幔,心变成荒原。  又是七夕,朋友圈晒礼物与她无关,心裂成两瓣。一束落款“翟朗曼”的玫瑰出现在眼前,却被她郁闷归还。  记忆的片段朦胧着时光的幽怨,婚前他说:“我要时常聆听你心底的期盼,不让心事枉锁眉间。”她怀着甜蜜与幸福在柴米油盐里沦陷。  婚后的日子犹如东半球和西半球交错的经纬线,阻隔了曾经的温暖。漾起细雨般缠绵的呼唤,她
期刊
她迎浪相拥一怀涌动的清凉,他窃笑的眸光随着海水的毂毂浅唱,轻书一段奇缘妙章。  她像鱼儿畅游,泛起波纹漩漾;他浮在水面,起伏着波浪。突然,一条海蜇盘吸她的右腿肚,她剧痛难忍,“哎呀”一声,水花骤响。他速游,牵手,使劲儿拉她,救护到岸上。  病床,她青黑的右腿令他惊悚,神情紧张,幽微的呻楚撞疼他的心房。  “我怎么了?”  “只是海蜇咬伤。”柔磁的声音骤减她的伤痛,心房沐浴着暖阳。  月余的陪伴默契
期刊
小时候,家乡的明月是独享的,喧闹的。  金黄的月悬在空中,蓝宝石般的天空只有几颗星星在眨眼,自然就应了一个词—月朗星稀。还有这句歌词:“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画面感超强!更多的时候,唱儿歌:“月亮走我也走,你打烧饼我买酒,你带带,我带带,黄狗是你老太太。”我不知道这些歌词为什么这么无厘头,就像周星驰的电影。但是,就是很顺口,可不像作词家们那般讲究。不过,好像歌里面依然有
期刊
昨日,万紫千红的夏日还在火热之中,一阵秋风,迎来了凉爽的八月。在农民们紧张的秋收环节里,中秋节大踏步地走来了。迎中秋,庆丰收,是中国人隆重的节日。中秋祭月,贡品有时令水果,新鲜采摘的玉米、毛豆等,首要的便是月饼。  听老辈人讲,过去,祭月买月饼的都是有钱人家。老百姓则是用当年的新麦面发酵,包上核桃仁、花生仁、瓜子仁、红白糖等馅料,上笼蒸熟,再用食用红色素点个红点点,就是月饼了。我小时候,记忆中的月
期刊
难忘小时候,豫东农村的广袤乡野终年弥漫着麦子、玉米、高粱、红薯,以及暖温带瓜果的味道。一年四季各种味道聚集起来,发酵出一股浓郁的醉人气息。今天的我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自从参加工作以来,与村庄的距离逐渐拉远,乡野泥土的味道越来越淡。起初,我在一所乡下高中教学,后来到县城一所中学工作,好在学校周边都有乡村,我与土地的距离不是很远,间或可以嗅到乡村的味道。尤其是调至县城工作以后,这种与土地的距离
期刊
晚秋,寒风吹起,各种鲜花次第凋零,但有一种洁白的苇花,在苏北的河畔遍地开放。黄昏的时候,我经常去乡间的河边走一走,看一看河边望不到尽头的苇花。那些苇花宠辱不惊,随风飘荡。有时,我会站在河边,看看苇花,看看天边的云,想起往事,心中一片微澜。  2000年以前,苏北名镇如皋东陈镇,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小学—东陈小学幼儿园,该园有一位爱好诗歌的女教师,名唤“玲子”。玲子高高的个子,身着一袭棕色的风衣,乌黑的
期刊
家乡有条百里长的内河,上通北闸,下贯南闸,中间九曲回肠。没有响亮的名字,就像过去穷人家的孩子。但分段有名:一种是依村庄而名,如鲫鱼口河、周家厂河……另一种是依河形而名,如三岔河、大湾河、三湾里河、瓦池湾河等。  我家就住在三岔河的东边。  这条河是我们小时候的伊甸园。河里有成群的刁子鱼,在水面上像小朋友一般无忧无虑地尽情游玩着,令人好生羡慕。羡慕之余,就想将它们弄上岸来成为盘中餐,于是就向大人们讨
期刊
从家出来,步行五六分钟就到了沙河边。可沿着沙河向东,也可向西;可沿着沙河南岸,亦可沿着北岸。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岸边,看到的自然是不同的风景。沙河边,我每天都会走上一次,像与恋人赴约一样,几乎风雨不误。  沙河,一条古老的河流。它穿城而过,是遵化的母亲河。遵化市政府自2008年起,下大力度对沙河及两岸进行了生態环境治理。现在的沙河,越发美丽动人。  沙河的柔波自城东北,向西南旖旎前行。清澈的水体,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