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方传统剧目激活古代戏曲教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u1989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剧文学欣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中国古典戏曲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现行诸版本中学语文教材中编选了许多古今中外的戏剧篇目。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以元杂剧和明清传奇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古代戏曲的教学是一个难点,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最薄弱环节。表现在一是大多数师生对古代戏曲的宫调、曲词、科介和表演等元素只能是文字感知,缺乏直观地情境体验和欣赏,无法体味其真实的面目;二是现在的青年教师和中学生对戏剧知识了解得十分有限,与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样式相比,人们普遍对古代戏曲缺乏兴趣;三是由于现代影视艺术的发展和普及,以古代戏曲为内容和形式的传统剧目处于严重的衰微之中,受众面在不断缩小,而且年龄越小,情况越加突出,中小学生首当其冲;四是高考、中考对戏曲知识的忽视,使得教师和学生对戏剧,特别是古代戏曲的学习用力不足,处于应付状态,教学中只是让学生阅读一下戏剧课文,或者选一些剧目的教学片看一看,便草草收场,等等。
  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素质教育等诸多方面来审视,这都是有害无益的。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激发学生对古代戏曲的学习兴趣,丰富和提升学生的戏曲文化素养,窃以为用好地方传统剧目资源,激活课堂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一.对比勾连,梳理戏剧知识体系。
  中国古代戏曲由“戏”和“曲”两部分组成,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美术、说唱、武术、杂技、舞蹈等表演要素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它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和清代花部,以及近代、现代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从先秦祭祀歌舞、汉魏百戏、隋唐戏弄,到宋代院本,表演要素日臻形成和完备。元代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最高峰。
  欣赏古代戏曲,主要以元明清为重点。无论是元代杂剧、南戏,以及后来演变成的明清传奇,还是清末兴起的地方戏曲,他们之间除了流行地域、表演形式、剧本结构、演唱风格等方面的局部区别外,更多的是存在许多共性的东西,具有很强的继承性。比如,尽管不同剧种不同时期的表述不同,但剧本都包括曲词、科介、宾白等三要素,角色都可分为生、丑、净、旦,剧本结构大都有“折”“出”,表演方式上讲究“四功五法”(四功,就是唱、念、做、打四种表现方法,五法是指手法、眼法、身法、发法、步法),等等。这些在现在的地方传统戏剧中体现得非常充分,是引导学生对比延伸,以今观古,增强直观体验的活教材。
  比起元明清杂剧、传奇来说,大多数教师和中学生对地方戏,特别是自己生活地域的传统戏剧,多多少少还是有一定了解的,甚至一些师生在当地的传统节日里也参演一些民间剧目演出,积累了一些表演实践知识。这为我们利用地方传统戏剧引导中国古代戏曲教学创造了便利条件。比如,豫剧、秦腔、川剧、昆曲、京剧等大的地方剧种,尽管各地都有大大小小的院团,但都有各自的盛行地域,在各地的流行程度大不相同。如果教师能够紧紧结合本地广泛流行的地方传统戏剧的欣赏,比对勾连,引入古代戏剧课堂教学,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和知识储备,把古代戏曲发展历史、戏剧脸谱与服装、声腔板式与演唱程式、地方戏与元明清戏曲之关系等戏剧知识体系的传授与戏剧表演艺术的情境感知有效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对以杂剧、传奇为代表的古代戏曲的学习就会收到良好效果。
  二.文本欣赏,鉴赏戏剧文学作品。
  中学戏剧教学实际上主要是戏剧文学的教学,重心是对剧本的品读欣赏。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其构成要素是丰富多元的,音乐创意、美术设计、舞蹈编排、表演设置、场景布置等都是重要元素,剧本只是其赖以舞台表演的文本呈现。
  以剧本为承载形式的戏剧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文学的教学,特别是古代戏曲的学习,主要要依靠工具书,借助文本注解研读剧本语言,通过语言来品味剧本的文学特点。要引导学生针对其内容的综合性、舞台的虚拟性、表演的程式性、语言的文白性等特点,重点研习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重视品味戏剧语言。对于古代戏曲的教学来说,全面理解戏剧语言是整体把握剧本的基础。由于古代戏曲语言的民族地域色彩很浓,具有文言白话、方言俚语的交织性,给学习鉴赏带来了很大难度。因此,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句,理解文意,为欣赏剧本的文学意蕴打下基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又包含宾白和唱词两方面。古代戏曲语言具有宾白、曲词、曲白相生的特点,曲词主要用来演唱,又呈现出工整、押韵、亦诗亦歌的特性。
  二是引导把握戏剧冲突。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主要内容,具体表现为剧中人物性格冲突和一系列的戏剧动作,具有尖锐激烈、高度集中、进展紧张、曲折多变的特征。戏剧冲突的表现形态为:人与人的冲突、人物内心冲突、人物与环境的冲突等。从类型上看,有单一型、主次型、多样型特点。在教学实践中,要把它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和理解,强化鉴赏的频率和质量。
  三是要着力分析戏剧人物。戏剧文学是重要的叙事性文学样式,人物塑造是其基本的核心的文学功能。引导学生通过剧本的阅读鉴赏,分析人物形象是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国古代戏曲塑造了许多成功的广为流传的人物形象,成为后世文学的典范。关汉卿笔下的窦娥、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都是脍炙人口的戏剧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剧本内容的理解,积累文学功底,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和素养。
  三.表演观赏,激发戏剧学习兴趣。
  戏剧教学由于高考、中考未列入考试范围,即使设题也只是文学常识之类,蜻蜓点水,因而处于教学的边缘地带。要强化戏剧文学的教学欣赏力度,我们可以借助地方传统剧目家喻户晓的优势,通过视唱观赏、模拟表演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戏剧学习兴趣。
  元杂剧和明清传奇的许多优秀剧目,大多数都被加工改编成了各地方戏的重要剧目,如《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等都是各个地方剧久唱不衰的剧目。为此,我们可以向学生播放一些当地流行剧目的影视光盘和教学课件,并通过对比勾连,在脸谱、曲词、服装、音乐、舞美等方面作一些比较,就能够增强学生的戏剧体验,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选取一些名家优秀唱腔,经典表演折子戏,往往能起到勾趣激兴的作用。如豫剧经典剧目《七品芝麻官》《卷席筒》,豫剧大师常香玉的《花木兰》经典表演和唱段,秦腔经典剧目《三滴血》《白蛇传》,著名演员刘茹慧的《辕门斩子》表演,秦腔艺术家马友仙在《断桥》中的经典唱段《西湖山水还依旧》,西北名丑孙存蝶专辑,昆曲《十五贯》,黄梅戏《天仙配》,越剧《红楼梦》,等等,都深入观众,妇孺皆知。如能课堂运用得当,能给人久长的艺术享受。
  还可以组织参与过当地民间戏剧演出或有戏剧爱好的学生进行排练表演,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戏剧表演,亲身演唱,增强学生的情境体验,从感性认识、书本知识的表层理解中加深心灵体会,透过表演、词曲的视听体味,体会其中深层的内涵,从而提升自己的戏剧文学欣赏能力。笔者所带学生生活区域属于秦腔流行地域,在讲授关汉卿的《窦娥冤》时,我们先组织学生观看了秦腔《窦娥冤》第十场《杀场》,正好和课本节选内容相合。然后由师生自由献唱,一会儿就有四五个学生演唱了各自的拿手唱段。有苦音、要花音,有快腔、有慢板,有生旦、有净丑,听者唱者神情专注,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出人意料。
  尽管这些资源与元杂剧、明清传奇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它们在体现戏剧元素,理解古代戏剧的基本面貌,反映古代戏剧的文化精神等方面有着相似或相同的内核。因而具有很强的实践借鉴意义,值得尝试。如果我们能够不懈坚持,古代戏曲教学的颓势就会逐渐消解,戏剧文化就会真正成为民族精神大餐滋养我们的生活。
  张金明,语文教师,现居甘肃武山。责任编校:左晓光
其他文献
近年来,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沙梨乡党委、乡政府以及教育管理部门,通过兴办女童班等形式,狠抓女童入学,大大提高了该乡儿童入学率,促进了该乡基础教育的发展,为解决山村女童
阅读,对于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一直以来,初中的语文教学效率低,是人们十分困扰的问题。虽然,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辛苦的备课并且结合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形式丰富多彩,但是学生的语文水平仍然不能与语文教学形成正相关的关系。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教师讲的太多,而学生说的太少,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着手,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意义重大。  一、制约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升的
期刊
我之所以提出并探讨如何对喜剧美学特征进行现代阐释这个问题,最初是得自于教学过程中的感悟和启发。我给学生讲外国文学史课程时,经常会涉及喜剧性作品,尤其是20世纪西方文学,本来有很多是悲剧意味很浓的,但讲出来却让学生哈哈大笑,比如海勒的《第22条军规》、尤奈斯库的《椅子》、萨特的短篇小说《墙》等等。我感到很困惑。当时刚好看到一本书,是加拿大学者弗莱主编的《喜剧,秋天的神话》,其中有一篇英国哲学家怀利·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合理利用影视资源助力课堂教学,符合学生认知需求,深受学生欢迎,课堂引入价值极高,值得我们展开深度挖掘和探索。初中学生对影视作品有着特殊敏感性,也有一定生活认知积累,在文本学习中引入影视内容,能够快速激发学生学习思维,产生诸多情感共鸣,学生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自然是鲜活的、立体的、深刻的。  一、精选影视内容,激发学生听说兴趣  在文本教学中,教师精心选择影视相关内容,不仅能够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的实施是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具有选择性与差异性的教育。二者在教学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就中学语文必修课和选修课司马迁文选的教学,以文选所体现出的生死观为结点,浅议如何教授必修课和选修课及把二者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从而发挥必修课和选修课应有的作用。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是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材的两个部分,是高中语文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很多杰出文学家的绘画、书法和音乐等技艺也都非常高超,比如苏轼在赞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同时,他自己的绘画和书法成就也非同寻常。再如李煜、李清照等等也是如此。不久前笔者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普高语文学业成绩较好的学生(女生稍多)的视觉型学习风格高达64.18%,几近其听觉型或触觉型(皆为23%左右)人数的三倍。相反那些语文成绩较差的学生(大多是男生)其视
课堂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的是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  香港经历了一百年的英殖民地的统治,同为炎黄子孙,但与内地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两地的中文课堂也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作为国家教育部第五届援港教师,这次笔者有幸深入到香港小学的中文课堂,领略其独特的课堂教学文化。下面,围绕着几个关键词来谈谈粗浅的感受。  关键词1:我的课堂我做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给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创造性的空间也
期刊
小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方法和载体在课堂,因此课堂教学是否能够真正提高教学效率,保证实践性的完善,对于小学生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语文教学对于帮助小学生实现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则贡献良多。从这两个方面来讲,我们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与实践方式,便成为一项势所必然的工作,就目前来讲,笔者认为其工作重心应当放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多元评价方式构建等几个角度。  一
期刊
编者按:凯瑟琳·博尔斯(Katherine C Boles)博士从70年代起一直从事小学、中学,以及大学的课堂教学,现任哈佛大学教授和“教师与领导艺术”和“教与学”教学项目主任.除了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