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少游的乐观情怀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onghong19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宋代的秦少游,后世都知道传说中他娶了苏轼的妹妹苏小妹,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风流韵事。传说归传说,真实的秦少游乃秦观也。秦观是宋朝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交情很深,亦师亦友。秦少游的人生道路不太顺利,不过他一路走来仍能坦然面对、乐观生活。


  秦少游早年是个官宦子弟,祖父当过县令,叔父当过转运使,父亲是太学生,还没入仕途就病逝了。他童年在祖父衙门里玩耍,少年在叔父衙门里读书。秦少游少时聪颖,博览群书,抱负远大,纵游湖州、杭州、润州(今镇江)各地,成婚以后回高邮老家定居。
  24岁那年,秦少游结识了黄庭坚的岳父孙觉,孙觉当时是个赋闲在家的官员。因为孙觉是苏轼的好友,秦少游因而得以读到不少苏轼的作品。苏轼当时已在诗坛享有巨大声誉,秦少游自然崇拜至极,更想结识苏轼。
  以秦少游当时的地位和身份,苏轼似乎高不可攀,不过他自有主意。为了引起苏轼注意,当他听说苏轼要到南方、路过他的家乡时,他就使出了一个“杀手锏”。据北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载:“东坡初未识秦少游。少游知其将复过维扬,作坡笔语,题壁于一山寺中。东坡果不能辨,大惊。”其后,苏轼拜访孙觉时,得到了百余篇秦少游的诗词,读后印象大好,乃叹曰:“向书壁者岂此郎耶?”遂与秦少游结为神交,并写下了“故人座上见君文,谓是古人吁莫测”的诗句来赞叹秦少游的文采。
  元丰元年(1078),苏轼自密州移知徐州,秦少游在赴京赶考路上前往拜谒,写诗道:“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次年,他应苏轼之请写了一篇《黄楼赋》,苏轼称赞他“有屈(原)、宋(玉)才”。在此期间,秦少游与苏轼同游无锡、吴江、湖州、会稽各地,结下了深厚友谊。命运不济,秦少游两度应考均名落孙山,苏轼为之抱屈,并作诗、写信予以勉励。
  元丰八年(1085),秦少游终于考中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后在范纯仁的引荐下,回京城任秘书省正字。元祐六年(1091),因“洛党”贾易诋其“不检”而罢去正字。
  元祐七年(1092),蘇轼自扬州召还,进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秦少游迁国史院编修,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同时供职史馆,人称“苏门四学士”。在京城任职的数年里,秦少游与苏轼、黄庭坚等人交游唱和,关系密切。
  元祐八年(1093)十一月,宋哲宗亲政,次年改元绍圣。这个改元的倾向十分明显,等于宣示要把神宗开启的变法进行到底。于是,哲宗启用新党代表人物章惇担任宰相,旧党各派纷纷被斥逐。早在三月,吕大防、苏辙、苏轼等旧党领军人物就被罢职外放,苏门其他成员黄庭坚、张耒、陈师道等无一幸免。秦少游则改馆阁校勘,出为杭州通判。四月,秦少游离京,踏上贬谪之路,他感到很落寞,“寸心乱,北随云黯黯,东逐水悠悠”,未曾想,他从此再也没有回到京城开封。


  船行途中,尚未到达杭州,厄运又至,秦少游被削去馆阁校勘之职,再贬监处州酒税。处州(今浙江丽水)地处浙江西南,为浙闽两省的结合部,是一个远比杭州褊狭的地方,自隋朝至北宋一直被视为蛮荒之地。
  秦少游再次被贬的第一条罪状是“消极对抗”。行程至汴水之上,秦少游作《赴杭悴之汴上作》:“俯仰觚棱十载间,扁舟江海得身闲。平生辜负僧床睡,准拟如今处处还。”这首诗其实是秦少游的自我调侃,却被有心人打了小报告,说他心怀不满,消极对抗。
  罪状之二是“影附苏轼,增损《实录》”。元祐年间,秦少游与范祖禹、黄庭坚、张耒等人参与编修《神宗实录》。秦少游刚离开京城,御史刘拯就上书弹劾秦少游等人随意增删、篡改《实录》,污蔑、诋毁先帝神宗皇帝,要求朝廷追责。其后,御史周秩再次上奏,认为对秦少游的处罚还不到位,于是朝廷下旨再降他为左宣议郎,并贬监处州酒税。
  刚到处州时,秦少游处境艰难,连住处都解决不了。好在,由于他名气大,地方豪杰慷慨相助,让他免于露宿荒郊。不久,秦少游移居姜山酒税局,才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办公场所兼寓所。酒税工作就此展开,他写下了《题务中壁》一诗,其中有诗句:“酢头春酒响潺潺,垆下黄翁寝正安。”酒税局长秦少游在紧挨着酒坊的卧榻上,闻着酒香酣然入睡,显然已经适应了简陋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工作之余,秦少游还结识了青田慈仁寺(又称法海寺)住持、诗僧昙法师。两人志趣相投,相处甚洽,诗歌唱和,参悟人生。秦少游常去法海寺抄写佛书,打发日子。可就是这么简单的行为,仍然被人算计。据《宋史·秦观传》记载:“使者承风望指,候伺过失,既而无所得,则以偈告写佛书为罪,削秩徙郴州。”秦少游再次被贬至郴州。
  从处州前往郴州,路途遥远,山高水长,他再一次踏上难以预料的坎坷路途。秦少游经长江过鄱阳湖、洞庭湖,到达洞庭湖时是当年十月十一日,秦少游伫立湖边,感慨万千。自己曾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人生座右铭,希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然而事与愿违,怎能不令他唏嘘叹息。想起尚在病中的母亲,他更是格外难受,自己被贬受难尚在其次,无力保护母亲平安才是最大的悲哀。可是他又能怎样,只有祈求上苍、神灵保佑:“观之得罪本末,诸神俱知,愿加哀怜老母,异时经彼重湖,赐以便风,安然获济。”(《祭洞庭文》)
  岁末,秦少游抵达郴州,他没有消沉,开始编著《法帖通解》。秦少游在秘书省工作时,得以见到历代名家真迹,眼界大开,这对他提高书法水平无疑有很大帮助。但那时因为忙于校书等例行公事,他无暇整理关于法帖的心得、见解。如今投宿在郴州的荒郊旅舍,有了漫长而孤独的时光,他便潜心撰写书法理论,最终完成了带有学术论著性质的《法帖通解》一书。
  法帖是指宋太宗淳化年间的《淳化帖》,传世的共有10卷,采古代帝王以及名人之书,以东晋“二王”居多。秦少游共著了《汉章帝书》《仓颉书》《仲尼书》《史籀李斯书》《钟繇书》和《怀素书》等6篇,故曰“通解”。《法帖通解》是北宋为数不多的较为系统的书法理论,明人徐渭评价其为“通卷可入书法谱”,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绍圣四年(1097)初,形势愈加恶劣,新党步步紧逼,丝毫不放松。秦少游于当年二月被再贬横州(今广西横县)。才刚刚落脚郴州的秦少游被迫再次南迁,感情上难以接受,满腔愤怒的他临行前写下了千古绝唱《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才有了后世的“郴州三绝”。


  绍圣四年(1097)三月,秦少游从郴州启程,经过一路的急流险滩、山高路险,到达横州时已是初冬。当年,苏轼也被贬海南。
  尽管心情低落,颠沛流离,但秦少游心中仍有一团火。经过衡阳时,他在当地官员的陪同下游览南岳衡山诸峰。过了衡阳,他沿湘江继续南行,四月抵达永州、祁阳地界。这里有著名的“浯溪摩崖”。
  浯溪摩崖位于瀟湘二水交汇处的浯溪峭壁上,浯溪是一条北汇于湘江的小溪,本无名。唐代道学家、诗人元结屡经此地,感景物幽胜,遂在溪畔筑庐为室暂寓,名之“浯溪”,意在“旌吾独有”,并撰写《浯溪铭》,而后镇以溪名。上元二年(761),元结在率兵镇守九江、抗击安史之乱叛军时,曾写下充满浩然正气的《大唐中兴颂》一诗。过了十年,元结因母亲病逝,回浯溪隐居守制,适逢好友、书法家颜真卿抚州刺史任满北归,元结就请颜真卿到浯溪,并书刻《大唐中兴颂》在浯溪临江峭壁上,因文奇、字奇、石奇,世称“摩崖三绝”。
  秦少游伫立江边,仰视并细细揣摩石壁上那浩气凛然的诗文和刚毅遒劲的书法,只觉胸腔豪情激荡,不吐不快。宋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秦少游连纸笔都等不及了,“时廊庑间有一木机莹然,少游即笔书于其上”。秦少游遂写下《题浯溪中兴颂》:
  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
  潼关战骨高于山,万里君王蜀中老。
  金戈铁马从西来,郭公凛凛英雄才。
  举旗为风偃为雨,洒扫九庙无尘埃。
  元功高名谁与纪?风雅不继骚人死。
  水部胸中星斗文,太师笔下蛟龙字。
  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磨苍崖。
  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
  百年废兴增叹慨,当时数子今安在?
  君不见,荒凉浯水弃不收,时有游人打碑卖。
  “郭公”即郭子仪,秦少游十分崇拜这位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功臣,他在年轻时曾作《郭子仪单骑见虏赋》,咏史言志,抒发自己期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情怀。虽然眼下他时乖运蹇、壮志难酬,但从诗歌中,仍能看出他那壮心不已的志气。后来,这首诗被转刻到浯溪摩崖上,是秦少游存世不多的真迹之一,弥足珍贵。
  初到横州,秦少游寓居城西登高岭上的浮搓馆里。横州人很欢迎秦少游的到来,认为这是天赐良机,给他们送来了一位难得的名师。当地及邻近州县的不少学子慕名前来拜谒求教,秦少游干脆在寓所里收徒讲学,一度荒凉冷落的浮搓馆一时竟门庭若市。在一位祝姓秀才的首倡和资助下,秦少游开设了横州第一家书院。据《横州志·怀古亭记》载:“(少游)择生童之俊秀者而督课之”,“经指受作文,皆有法度可观”。
  元符元年(1098)九月,厄运继续降临在秦少游身上——他再次遭贬,据《宋史·哲宗纪》载:“秦观除名,移雷州编管。”这次,秦少游直接成了一介草民。
  抵达雷州这一年,秦少游刚好50岁。生日之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披衣而起,写下了《反初》一诗,反思自己的人生:“一落世间网,五十换嘉平。”五十而知天命,秦少游自入仕以来,起落沉浮,屡遭贬谪,如今身处边陲蛮荒之地,处境维艰,不免灰心丧气,“休言七十古稀有,最苦如今难半百”。(《自警》)
  日久,秦少游的心态渐趋平静。他开始用诗人的审美眼光观察生活,以平实的手法感时记事,先后写了《雷阳书事三首》《海康书事十首》《饮酒诗四首》等,记述了自己的生活境况和心态,记述雷州地区的风土人情,由此形成了后期创作的高潮。
  此时,秦少游与被贬谪海南谵州的苏轼隔海相望,天各一方。他们常常诗书往来,相互慰藉,秦少游一有新作,就乘便托人捎寄;每当得到苏轼的复函,就会备受鼓舞。
  元符三年(1100)正月,宋徽宗即位,朝廷终于有了新转机,迁臣多被召回。秦观也复命宣德郎,放还横州;苏轼也移廉州安置。六月二十五日,苏轼到雷州,见到了秦少游。秦少游赋《江城子·南来飞燕北归鸿》一首,表达与老友相会悲喜交加的心情: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八月二十一日,当秦少游走到藤州时,因中暑病重,在光华亭去世。来不及复命,时年52岁的秦少游就此走完坎坷的一生。闻此噩耗,苏轼哀痛不已,“少游不幸死道路,哀哉!世岂复有斯人乎!”
  纵观秦少游的一生,无论身处怎样的处境,他始终抱有希望,一路蹒跚,一路创作,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词作品。
  (作者系文史学者)
其他文献
目前金刚砂地坪一体成型技术应用成熟,常应用于工业厂房地面,依托某厂房的金刚砂地坪施工,对施工工序与步骤进行了阐述,施工中发现质量缺陷主要为地面裂缝及平整度欠缺2类。针对2种质量缺陷结合施工情况进行原因分析,总结影响金刚砂地坪平整度在各个工序的控制要点以及裂缝的成因,基于上述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混凝土质量、金刚砂布料及浇筑面层标高控制、抹面为金刚砂地坪控制平整度的关键因素;缓解重点部位应力集中,考虑上覆混凝土厚度,保证养护质量可有效减少地面裂缝的形成;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干扰及注重半成品、成品保护对金刚砂地坪
期刊
服饰变革是生活方式变革中最易得风气之先者,它往往成为社会风尚变迁的焦点。辛亥革命以后,新女性在追逐时尚过程中,一改以往单调的生活,穿起展示曲线的时装,大出风头,追求现代的自由平等。男子则在剪去象征奴隶与落后的辫子和试穿西装的过程中,呈现出富有阳刚之气的新形象。男女服饰反映出人们精神世界的变化,服饰的急剧变迁映衬出近代观念的影响。服装的平等化  清代男子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当年9月17日,中日在中国黄海大东沟海域有过一场历时5个多小时的大海战。次年2月,日本联合舰队向驻守在山东威海港内的北洋水师发起偷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是一段令国人不能忘记的惨痛历史。  早在甲午战争爆发的10年前,福建沿海也发生过一场“马江海战”。这次闯入的侵略者是法国人,福建水师顽强抵抗,但仍难逃惨败命运。福州船政局的创办  马江是指闽江的下游,从福州东南边的乌龙
“想起了她是萧红”  聂绀弩与萧红的相识是鲁迅安排的,时间是1934年12月19日,地点在上海广西路332号梁园豫菜馆。据鲁迅当天的日记记载:“晚在梁园邀客吃饭,谷非夫婦未至,到者萧军夫妇、耳耶夫妇、阿紫、仲方及广平、海婴。”  鲁迅安排这次宴席的目的,主要是为来自东北的萧军萧红夫妇接风洗尘,并介绍一些朋友给他们。此前的12月17日,鲁迅就致信萧军萧红说:“本月十九(星期三)下午六时,我们请你们俩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革命的面貌自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究其根本,实深植于1840年以来先进中国人上下求索、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历程之中。以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辛亥革命为例,这场发生于20世纪初期的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民主共和国,不但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而且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经受了民主革命的洗礼,为十年后新生政
叶正大是叶挺将军的长子,广东惠阳人。1950年2月,毛泽东给正在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的叶正大题词:“建设中国的强大空军。”这一题词激励叶正大矢志不渝地为祖国航空科技事业不懈奋斗。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航空专家和国防科技部门的领导人,他参与了12种型号飞机的设计、研制和组织工作,为我国航空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迷上飞机的将门虎子】  1927年8月1日,叶挺率领部队参加南昌起义,就在这个月,叶正大出
民国取代帝国,学校替代学堂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所代表的蒙学读本,和“四书五经”代表的古老典籍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从私塾、义学、书院到太学、国子监,遵循的价值标准是与此相适应的。在日常生活中注重“洒扫庭除”之类,一整套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也都是和农耕息息相关的,垂之久远的帝皇制度正建立在这上面,世袭制、等级制、君权至上,已渗透在整个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观念当中,当然也在传统教育中具
一  我們上午从襄阳出发,导航直抵黄冈市东坡赤壁,到达后已近两点。停车后,想在附近随便吃点简餐,就顺着公园路的街沿走去。这天是11月7日,周六,东坡赤壁大门外的区域比想象中清静,路旁也不像别处许多名胜古迹的周边那样,密布文具、古玩、旅游用品商店。一路走来,沿途有五金铺、家用电器修理店,还有卖电动车电池和金属门窗的,营生都很接地气。店堂内摆放的物件线条硬朗,色调冷峻,也稍显灰暗……操弄的都是东坡闻所
崇祯二年(1629年),李渔在扶父亲灵柩归葬之后,将自己的家室也迁回了兰溪。不久,当地疫病流行,先是李渔染病,接着妻子徐氏被传染。刚刚经历丧夫之痛的老母亲,担起了照顾儿子、儿媳的重任。  一日,卧病在床的李渔,对素来喜好的杨梅念念不忘。咽了半晌口水,还是没忍住,抬眼问了句:“杨梅上市了没?”家人询问医生,知道杨梅是“大热之物”,病中应禁食,便告诉他:“没看见街上有卖。”可就在这时,走街串巷叫卖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