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与多元:辛亥革命以后的服饰变革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anliang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服饰变革是生活方式变革中最易得风气之先者,它往往成为社会风尚变迁的焦点。辛亥革命以后,新女性在追逐时尚过程中,一改以往单调的生活,穿起展示曲线的时装,大出风头,追求现代的自由平等。男子则在剪去象征奴隶与落后的辫子和试穿西装的过程中,呈现出富有阳刚之气的新形象。男女服饰反映出人们精神世界的变化,服饰的急剧变迁映衬出近代观念的影响。

服装的平等化


  清代男子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以后,满汉妇女服饰互相仿效之风兴起,妇女服饰样式及品种越来越多样,如背心、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等,层出不穷,花样繁复。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洋货倾入,羽纱、呢绒、洋绸、花布等西洋服装面料充斥市场,费工费时而工艺考究的滚、镶、嵌、绣等传统手工艺逐渐衰落,西式服装在沿海沿江各都市逐渐流行起来。
  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作为封建等级制度的礼制随之瓦解。中华民国成立当天,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就宣布废除清朝官服:宫廷内外,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
  1912年10月,北京政府正式颁布关于男女礼服的规定。除学生、军人、警察、法官及其他官吏之制服有特别规定者外,一般官员在正式场合穿大礼服。女子礼服长与膝齐,袖与手脉齐,对襟,用领,左右及后下端开;下身着裙,前后中幅平,左右打裥,上缘两端用带。男子礼服分为大礼服和常礼服两种:大礼服有昼晚之分,昼礼服用长与膝齐,袖与手脉齐,前对襟,后下端开,用黑色,穿黑色长过踝的靴;晚礼服类似燕尾服,裤用西式长裤;穿大礼服要戴高而平顶的有檐帽子。常礼服也分两种:一为西式,其形制与大礼服类似,惟戴较低而有檐的圆顶帽;二为中国式,外褂色青,对襟用领,袖与手齐,左右及后下端开;袍色蓝,袖齐褂袖,左右下端开。料用本国丝、毛织品或棉、麻织品。
  北京政府规定的新式男女礼服,取消了历代官服的等级标志,正式肯定了近代服饰所包含的平等理念,表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的等级观念被淘汰。辛亥革命以后,尽管男女日常服饰因经济条件、职业和社会地位而有所不同,但已无严格的官民、贵贱之分,甚至男女界限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出现了明显的平等化趋向。

剪辫热潮与礼帽流行


  辛亥革命以后,城市民众的服饰不断洋化,西式服装在城市中流行起来。第一步是剪去民众盘在头上的辫子,因为辫子与西装是格格不入的。
  西装革履而脑后带一条“猪尾巴”,不仅行动不便,而且有碍观瞻。穿西服是为了更精神、更整洁,而一条不常洗的长辫子常把衣服弄得脏兮兮的,与穿西服的本意背道而驰。故辛亥革命以后,在民风开化、接受新事物最早最快的上海和江浙等地,民众很快就剪去了象征封建保守专制的辫子。
  新式知识分子和趋新的士绅阶层,颇以“新派”为荣,成为各地剪辫的急先锋。军、政、警、学界新派人士带头剪辫,地方民众纷纷响应,在民初掀起了大规模的剪辫热潮。当时的普通民众雖然不懂得“新”的具体涵义,但他们有意无意地向新派人士看齐,认识到留辫子是守旧的,是不卫生的,硬留辫子者要遭到人们的嘲笑。所以,所有这一切,都使得民国成立数年以后,留辫的习俗就被淘汰了。就连身居紫禁城的逊位皇帝溥仪,也剪去象征保守落后的辫子,穿起了象征进步的西式服装。
  当然,某些地区某些团体和某些个人在较长时间内还蓄发留辫。张勋的“辫子军”留辫至1917年复辟帝制时被打散。而该军驻扎的鲁南和苏北则是剪辫困难地区,直到1920年代仍有不少民众蓄发留辫。
  民国初期剪辫风行之后,讲究头发式样的新式理发业,逐渐取代单调的剃头业。剪发、烫发及各种各样的头发样式日益流行。在传统社会,帽子主要用于保暖和防晒,士大夫的帽子则成为社会地位和官阶的标志。随着西俗东渐,中国民众开始重视帽子的装饰作用。民国成立以后,帽子不再显示官阶之别,其装饰性作用明显增强。男子戴西式礼帽,在上海社会颇为流行,都市女性则流行戴各种样式的精美帽子。
  民初上海流行一种低檐便帽。有诗云:“俗易风移万象新,何劳束发戴唐巾。少年争买低檐帽,眉目模糊不认亲。”其后,博士帽、草帽、卫生帽及毛绳便帽渐次流行起来。

服饰的多元化与趋新之风


  象征封建保守的辫子剪去了,清朝的统一服制被取消了,人们服饰出现了多元化与趋新化的倾向。民国初期中国民众的服饰比较杂乱,有穿马甲、长袍的,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西装、中山装的,也有的人中西服装混穿,上身是西装,下身则是绑腿裤,颇为滑稽,出现了“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的杂乱状况。
  这种新旧混杂现象,既反映了民国初期服饰界锐意更新、但还未走上正轨的现实,也说明了民国初期普通民众在穿衣上的大胆尝试和不拘一格。新旧杂陈、斑斓多彩,成为民国时期民众服饰的主要特征。
  民国初期,最炫目的城市生活是服饰时尚趋洋求新。在剪发易服的推动下,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的服饰趋洋风气加速发展,时髦洋货已不限于洋火、洋皂、洋布、钟表、洋烟、毛巾等物。民初的《北京指南》将马车、自行车、汽车、电灯、电扇、叫人钟、洋式楼房、洋式火炉、洋式桌椅、洋眼镜、洋皮包等,都列为“文明器具”。
  此外,人力车、自来水、电话、银行、警察、西餐馆、西式饭店,也成为现代文明的象征,文明戏、文明结婚、文明丧葬、文明礼仪等更成为民初社会生活的时尚。上海《申报》刊文讽刺当时的政府官员日常生活状况说:“头戴外国帽,眼架金丝镜,口吸纸卷烟,身着哔叽服,脚踏软皮鞋,吃西菜,住洋房,点电灯,卧铜床,以至台灯、毡毯、面盒、手巾、痰盂、便桶,无一非外国货,算来衣食住,处处仿效外国人。”
  除了西装流行之外,西式围巾、皮鞋、眼镜、怀表、文明棍及洋伞,也在民初中国大中城市中流行起来。其实,民初城市时髦用品还不只这些,比如名片、明信片的流行等。民初上海的纸烟店、小摊头多制作名片,向顾客介绍和宣传。名片成为都市民众社交之时髦用品,却不再像古代名帖那样体现政治身份。

赶时髦与西式服装的流行

  民国建立后,城市民众争穿西式服装,这可以称之为赶时髦。这种赶时髦,潜存着惊人的社会推动力量。赶时髦并不只是新女性和公子哥们的特有物,它在当时几乎成为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支配力量,只是大家各有轻重罢了。西装、皮鞋在民国时期普及率的提高,就是明显的例证。
  身着新式服装展示自己的新形象以赢得别人的赞美;穿新衣戴新帽凸显新气质以赢得别人的关注;模仿上层人士衣着力求与他们同化;以西式服饰标榜洋化以吸引异性。民众的这些服饰心理,与民众赶时髦的服饰心理一起,促成了辛亥以后西式服装的流行与普及。
  西装成为辛亥革命前后进步人士和革命党人的典型服装,不仅政府官员、知识分子喜欢穿,其他阶层的民众同样喜欢穿。城市民众如此,一些偏远县乡也是如此。至于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穿西装的男子极多。
  西装的流行,使洋帽、洋袜、皮鞋、领带等配套服饰随之流行起来。
  西装的大潮甚至触动了深居皇宫大内的清废帝溥仪。他在《我的前半生》中对此做了描述:“我在四位母亲的多种‘关怀’下长到十三四岁,也像别的孩子那样,很喜欢新鲜玩意。有些太监为了讨我高兴,不时从外面买些有趣的东西给我。有一次,一个太监给我制了一套民国将领穿的大礼服,帽子上还有个像白鸡毛掸子似的翎子,另外还有军刀和皮带。我穿戴起来,洋洋得意。谁知叫瑞康知道了,他大为震怒,经过一阵检查,知道我还穿了太监从外面买来的洋袜子,认为这都是不得了的事,立刻把买军服和洋袜子给我的太监李长安、李延年二人叫到雍和宫,每人责打了二百大板,发落到打扫处去充当苦役。发落完了太监,又把我叫了去,对我大加训斥:‘大清皇帝穿民国的衣裳,还穿洋袜子,这还像话吗?’我不得已,收拾起了心爱的军服、洋刀,脱下洋袜,换上裤褂和绣着龙纹的布袜。”
  与正规洋装流行并行的,是配套服饰的流行。对衬衣、背心、帽子、鞋袜等配套服饰比较讲究,如穿常礼服时,就要穿冬黑夏白的背心、花条纹的裤子,高圆筒式或博士帽,黑皮鞋,白衬衣,黑、灰或斜纹领带,黑丝袜等。
  民初服制改革后,都市民众与礼服和西服相配套,流行穿洋式皮鞋。随着民初女性不再裹脚(一些乡村地区妇女除外)和大規模地放足,妇女也讲究起了鞋的样式,特别是西洋款式。一种新款式被接受的时间,不过短短数月而已。
  穿袜子的目的,在中国原本在于保温保暖,故夏天很少有人穿,并且袜子的种类基本上是短袜,很少有高过膝盖的长筒袜。而西人不论男女皆讲究着袜。在法国大革命以前,男性洋人一般穿及膝短裤,但膝以下的小腿部分也并不赤裸,因为他们穿有紧裹腿部的长筒袜。法国大革命后,无论男女都流行穿长裤,其服装趋于简练、实用、活泼而年轻化。到了19世纪,西洋男子已不再穿长筒袜,而女性则把长筒袜作为必不可少的装饰品。辛亥革命以后,受西人服饰的影响,中国全面仿穿西人着装。在一些大城市,男子夏天也开始穿袜子,袜子较短,绝不过膝;而城市妇女则流行穿长筒袜,并将它与旗袍搭配,或与其他女装配穿。
  围巾也叫“围颈”,其作用在于防风寒,但民国时期人们(特别是妇女)把它视为装饰品。喜戴围巾的人很多,青年学生尤甚。男学生身着长衫,脖系围巾,书生意气卓然。女学生身着学生装,配以各种颜色的围巾,别具神韵风采。
  服装的配套穿用,带动了与服饰有关的零售业的兴旺。民国都市社会的服饰时髦接踵不断,上海、广州等地服饰更是追新求异,变化莫测。上海号称“东方的巴黎”,引领着民初服饰新潮。

女性服饰开始时尚化


  辛亥革命以后,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女性逐渐走上社会。因而女性服饰逐渐成为服饰文化的主流,引领着社会生活时尚。妇女解放运动为民国服饰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空间,故对服饰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人们在精神上的解放,服饰文化所体现的等级制度、性别观念等陈规陋习开始瓦解,消费者的嗜好、大众审美等生活本身的尺度,逐渐成为民国女性服饰走向繁荣的动力。
  民初女装一般是上衣下裙,所谓“素裾革履学欧风,绒帽插花得意同。脂粉不施清一色,腰肢袅袅总难工。”随着大批留日学生回国,东洋女装流行一时。
  许多城市女性大胆追趋时髦,服饰日趋开放,都市女装变化更加迅速。不施脂粉而穿校服的女学生,一度受人青睐。女生一般穿朴素大方的布衫黑裙,上衣较窄小,领口高低不同,袖口呈喇叭形。裙子长至膝下,无褶裥自然下垂。
  民国时期女生服装略有定式,而社会女性的服饰则花样翻新,趋新潮流难以遏制。据记载:“民国三、四年,北京官家闺秀,竞尚奢荡。冶服香车,招摇过市,以内务总长朱启钤之三小姐为祭酒。其他名媛醉心时髦,从者不乏其人。”有人写打油诗形象地描述道:“欲将东亚变西欧,到处闻人说自由。一辆汽车灯市口,朱三小姐出风头。”
  京沪地区的时髦太太、小姐和交际花,总是在服饰上追新求异,逐渐引领女性时装的潮流。正如上海竹枝词所反映的那样:“春江女子忒文明,装束无端又变更。高底皮鞋长筒袜,袒胸露臂若为情。”
  民初女性服饰追新求异的社会风气,在上海女性头髻“式样翻新,层出不穷”方面体现得格外明显。当时上海流行的头髻样式,有冲天辫、葵花红、子母结、牧羊结、燕尾髻、鱼尾鬓、纱帽髻、蜻蜓髻等20余种式样,以至于上海梳头女佣十分忙碌,出现了“雇者一朝多至十余家”的繁忙景象。
  1917年夏,京、沪等地开始流行无领、袒臂、露胫的时髦女装。有人对此表示赞成,认为东西各国都是如此,但反对的呼声同样很高:“迩来风尚,妇女界渐渐欲以肉体示人,如裤短之渐露其胫也,袖短之渐视其臂也。今既秃颈,则不久且将呈其玉雪之胸臂,是乌可哉!”守旧的士绅将都市女性新装斥为“妖服”,各地政府不乏整饬布告,但多沿袭维护社会风化的思维,往往难以收到太大实效。
  向来腼腆的中国女性,为什么在服饰变革上如此大胆并敢于追求时尚?这应该归因于民国初期政治变革及妇女思想解放的深刻影响。
  正是在辛亥时期妇女解放运动中,中国妇女在婚姻与服饰两个方面充分地焕发了解放意识,并投入到新生活的追求中。当她们较多地走向社会之后,就要在服饰上讲究起来,以能适合各种社交场合,并进而与其他阶层的妇女进行比较。而社会各界逐渐习惯于就身边妇女的衣着,来判断她们的社会地位和其所属家庭的社会地位。这愈发激起了广大妇女重视时髦服饰、重视流行时尚的趋新心理。
其他文献
为了研究增设抗倾覆钢托梁体系加固独柱式混凝土桥墩的承载能力和受力机理,结合实际工程,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对抗倾覆钢托梁加固体系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了抗倾覆钢托梁在单侧最不利荷载作用下,各部分结构的应力分布,并分析了抗倾覆钢托梁体系分别在单侧和双侧同时加载的极限承载能力,最后对抗倾覆钢托梁进行抗倾覆稳定性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抗倾覆钢托梁在单侧最不利荷载作用下,各部分结构均处于弹性阶段,还有较大的安全盈余。抗倾覆钢托梁在单侧和双侧的极限承载能力分别为3100.29 kN和21154.87 kN,在单侧加载
对不同环境条件纸面石膏板面密度、断裂荷载、抗冲击性、护面纸与芯材粘结性等物理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试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相对湿度的环境条件下,纸面石膏板的物理性能的变化较为明显,相对湿度为70%时,面密度的变化达12.9%,断裂荷载的变化达9.6%,抗冲击性落球深度的变化达20.7%,护面纸与芯材粘结性撕离荷载的变化达18.2%;不同温度的环境条件下,其物理性能相对较稳定,影响较小;该研究对纸面石膏板的试验、施工、使用过程均有一定参考意义。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水滴石穿——浙江省第四届综合艺术双年展”不久前在浙江省丽水市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丽水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综合艺术委员会、丽水市文化馆、丽水市美术馆、丽水市美术家协会承办。此次展览共征集作品1000多件,最后评出学术提名奖作品50件,入选作品100件。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城市道路及城际区间道路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病害现象,研究长效、稳定的道路修复材料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灌入式水泥沥青混合料(PouringCementAsphaltMixture-PCA)技术作为改造后长寿命路面的主体结构形式。通过选择制备原料、确定最佳级配以及最佳沥青用量,研发出一种水泥-沥青复合材料,并对该复合材料进行性能测试,和普通AC类混合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不降低复合材料低温性能的基础上,其高温、水稳定性能、疲劳寿命均有明显提高,同时,由于添加了柔性材料,其抗压回弹模量并
灌注桩在施工过程中易发生缩颈、断桩、夹泥、离析等缺陷,为研究声波透射法检测缺陷桩基时声参数偏离正常取值的量值与混凝土缺陷程度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现场模型试验对缩颈、断桩、夹泥、离析等缺陷进行声波透射分析,发现当桩基内部为连续性缺陷时,声学参数会呈现一定的规律,并且可以根据声参数检测值与异常判断临界值的偏离程度判断缺陷的程度及类别。
不久前,“中国国家画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邀请展:不负韶华——青年艺术家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明德楼开幕。此次展览是中国国家画院庆祝建党百年系列邀请展中的最后一项,此前,书法、篆刻、山水画、油版雕、花鸟画、人物画名家作品展已经顺利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展览集中展示了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100名青年画家围绕庆祝建党百年主题创作了100幅大尺寸画作。
研究以渗透型环氧树脂为基体,通过加入不同掺量片层状绢云母对其进行改性制备出绢云母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涂层,并研究了复合涂层的渗透深度、拉拔强度以及抗紫外老化性能。结果表明,片层状绢云母的加入可改善复合涂层的渗透能力,提高复合涂层的拉拔强度。当绢云母为掺量为9%时,复合涂层的渗透深度最大,复合涂层的拉拔强度可达5.19 MPa。适量的绢云母可提高复合涂层的抗紫外老化性能。
不久前,由国家大剧院和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美育芳草——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传承展”在国家大剧院开幕。此次展览特别策划“大美之艺崇德力行——中央美术学院老先生及教师作品展”“丹青不渝守正创新——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科基础部教师及学生留校作品展”两大板块,在国家大剧院东、西展览厅联袂展出。跨越一个世纪的两百余件中央美术学院院藏精品力作齐亮相,不仅是一次温润心灵的艺术之旅,而且是一次传承与创新的对话。
目前金刚砂地坪一体成型技术应用成熟,常应用于工业厂房地面,依托某厂房的金刚砂地坪施工,对施工工序与步骤进行了阐述,施工中发现质量缺陷主要为地面裂缝及平整度欠缺2类。针对2种质量缺陷结合施工情况进行原因分析,总结影响金刚砂地坪平整度在各个工序的控制要点以及裂缝的成因,基于上述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混凝土质量、金刚砂布料及浇筑面层标高控制、抹面为金刚砂地坪控制平整度的关键因素;缓解重点部位应力集中,考虑上覆混凝土厚度,保证养护质量可有效减少地面裂缝的形成;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干扰及注重半成品、成品保护对金刚砂地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