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采用了中小学心理健康量表进行测验。数据分析显示,男生和女生在量表测得总分差距不大;不同年级之间在各个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是否住校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之间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差异;总体数据表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仍需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发展加以重视,给予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心理健康;流动儿童;北部湾经济区;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23-0042-02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大量的人口迁入,伴随着流动儿童的不断增加,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沿海沿边,在对这特殊新环境的适应过程中流动儿童容易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流动儿童虽然身居城市,但由于与城市孩子的生活差距和不平等,使他们始终处于城市边缘,其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同龄的非流动儿童。流动儿童随父母来到城市,与城市孩子相比较生活差距和不平等依然难以忽视,使他们始终难以真正融入城市,流动儿童虽然生活在城市,却没有平等地享受到城市市民的各种福利,其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同龄的非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的是整群抽样的调查方式,对钦州市,北海市,南宁市的1018名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回收有效问卷占89.88%,回收无效问卷占10.11%,其中效度量表得分超过7分的占4.61%。
1.2 研究工具
运用周步成编制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1]。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调研学校的流动儿童测试。其中10个项目是测量问卷是否有效,若该项目中有七个为“是”表示受测者可能存在虛假作答,数据应予以剔除;8个内容量表共90个项目,量表总分在65分以内表示被测者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2 研究结果
2.1 北部湾经济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经过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后,量表总分大于等于65分的有49人,检出百分比为5.35%,各维度中学习焦虑是最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最高,检出百分比达60.22%;其次是过敏倾向与自责倾向,检出百分比分别为26.45%与26.01%。心理健康状态较好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维度:自责倾向检出率百分比为5.57%;孤独倾向检出百分比为4.03%;恐怖倾向检出百分比为4.04%。
2.2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在性别的差异
性别方面,男生和女生在量表测得总分上差距不大,没有显著性差异。在不同的维度上性别差异显著,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这几个维度女生与男生存在显著性差异。
2.3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在年级的差异
年级方面,不同年级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状况在存在显著差异。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上差异极其显著。其中五年级得分最低,心理健康状况最好,九年级心理健康状况最差。五年级与九年级总分相差5.03,存在显著差异。
2.4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是否住校的差异
是否住校方面,流动儿童是否住校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大影响,住校与不住校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非住校学生除在恐怖倾向上得分高于住校学生,在其余维度上非住校生均低于住校生。
2.5 流动儿童在不同家庭经济情况心理健康的差异
家庭经济情况方面,流动儿童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之间心理健康有显著差异。从不同维度上看,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均存在显著差异,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在家庭经济不同的情况下没有明显差别。
3 研究讨论
3.1 结 论
学习焦虑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流动儿童突出的心理问题,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2]。农村教育水平教学设施设备与城市学校差距仍不容忽视,流动儿童到了新的环境,不仅要对学校环境、人际关系、社会环境加以适应,还要对跟上教学进程,这使得学习吃力,从而产生焦虑情绪[3]。
本研究表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流动儿童主要问题表现在学习焦虑(60.22%)和过敏倾向(26.45%),其原因主要由于儿童的状态与父母的期望值的差距而产生。曾守锤等[4]的研究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父母从事的很大程度上都是重体力、工作环境差且工资不高的工作,他们的生活工作经验也使得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子女“继承”这样的生活工作方式,更愿意他们学有所成,过上城市人的生活。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父母的期待变成了他们的压力,导致学习焦虑的产生。其次是由目前城乡教育水平的差异造成的,有研究表明,中、西部地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逐渐下降,西部地区最为明显[5]。目前我国城市教育条件和水平远高于农村,因此流动儿童在从农村转学到城市以后需要补充很多农村没有学到的东西,因此学习压力相对城市同龄儿童更多。
过敏倾向(26.45%)和自责倾向(20.40%)也是北部湾经济区流动儿童值得关注的心理健康问题,由于跟随父母一起到工作所在地,生活环境的流动性,以及家庭经济情况与长期在城市生活的儿童存在较大区别,也导致流动儿童学习能力、处理事情的能力以及眼界上有所局限,正是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使得流动儿童经常出现角色转换、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的适应等问题,影响他们自信心的形成,导致做事不果断,易出现过敏倾向[6]。
3.2 心理健康状况在不同性别的差异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流动儿童心理在性别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对人焦虑与孤独倾向男生高于女生,在自责倾向与恐怖倾向男生低于女生,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女生心理问题比男生[7]研究不一致。男生由于流动状态下,居住环境以及学习环境变更,与人交流沟通减少,在人际方面受到较多影响,而女生较为细腻、敏感,长期的流动使其缺乏安全感。因此,家长与学校应根据不同性别的孩子,在不同的心理健康方面给与关注。 3.3 心理健康状况在不同年级的差异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在不同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上差异极其显著[8],这与以往对农村留守儿童不同年级间的心理健康研究结果一致。不同年级之间学习任务不同,其年龄的差异使其接触的人与事物有所区别,因此心理上出现不同的特点。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行为习惯日趋稳定,身心发展也从幼稚趋向稳定,因此心理健康状况最好,九年级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学习焦虑给他们心理健康带来较大影响。五年级与九年级学习任务不同,生活方式,与人相处模式,心理发展特点均有所差异。老师和家长应该就不同年龄段给与孩子学习与生活上的支持。
3.4 心理健康状况在是否住校的差异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流动儿童在家住还是在学校住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大影响,住校与不住校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北部湾经济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它处于中国华南、西南与东盟三大经经济圈的结合部,非住校学生与父母一起远离家乡,在人员流动频繁的环境居住,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无法给与更多的照顾,对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难以适应,因此缺乏安全感。住校流动儿童不仅在不熟悉的成长环境学习,又不在父母身边居住,因此在各方面缺少情感支持,心理健康问题高于非住校流動儿童。
3.5 心理健康状况在不同家庭经济情况的差异
家庭经济状况很好、比较好、一般、比较差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影响显著。家庭经济情况的好坏影响流动儿童的居住环境、生活质量、饮食习惯等各个方面从而也导致不同维度上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家庭条件好,有可能住在经济圈结合部,接触的事物更多,知识面眼界得到扩展,从而也增加了其自信的品质。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给与孩子更多的精神支持与物质支持,在学习上也有能力给与更多的帮助。研究显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性偏低,在心理优势感、人际适应性、心理弹性及心理能量等各维度上均明显偏低[9]。
4 建 议
综上所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流动儿童存在一定心理健康问题,以学习焦虑最为突出,在身体症状、自责倾向和过敏倾向上也较为明显。心理健康状况与性别、年龄、是否住校以及家庭经济情况相关。加强对北部湾经济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其学习给与更多的支持,对其生活给与更多的关注,从而进一步提高自信心,确保流动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提高对流动儿童的关注,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危机的应对处理机制,是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使学校教育获得良好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流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5~10.
[2]罗 伟.壮族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0):1549~1552.
[3]卢 清,陈里霞.流动儿童心理特征研究综述[J].鸡西大学学报,2008(04):29~31.
[4]曾守锤,章兰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若干特点及其对社会工作的启示意义[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04):31~35.
[5]王 勍,俞国良.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横断历史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7(11):74~80.
[6]付丽明,雷 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1):37~38.
[7]单松涛.大庆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探索,2008(10):130~131.
[8]王 玲.人口学指标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5(31):161~162.
[9]徐林群,潘丽红,姚 琳.农民工子女自尊与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及应付方式相关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26(03):464~470.
收稿日期:2018-7-10
作者简介:廖芳花(1991-),女,汉族,广西贺州人,本科,学生。
关键词:心理健康;流动儿童;北部湾经济区;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23-0042-02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大量的人口迁入,伴随着流动儿童的不断增加,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沿海沿边,在对这特殊新环境的适应过程中流动儿童容易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流动儿童虽然身居城市,但由于与城市孩子的生活差距和不平等,使他们始终处于城市边缘,其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同龄的非流动儿童。流动儿童随父母来到城市,与城市孩子相比较生活差距和不平等依然难以忽视,使他们始终难以真正融入城市,流动儿童虽然生活在城市,却没有平等地享受到城市市民的各种福利,其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同龄的非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的是整群抽样的调查方式,对钦州市,北海市,南宁市的1018名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回收有效问卷占89.88%,回收无效问卷占10.11%,其中效度量表得分超过7分的占4.61%。
1.2 研究工具
运用周步成编制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1]。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调研学校的流动儿童测试。其中10个项目是测量问卷是否有效,若该项目中有七个为“是”表示受测者可能存在虛假作答,数据应予以剔除;8个内容量表共90个项目,量表总分在65分以内表示被测者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2 研究结果
2.1 北部湾经济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经过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后,量表总分大于等于65分的有49人,检出百分比为5.35%,各维度中学习焦虑是最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最高,检出百分比达60.22%;其次是过敏倾向与自责倾向,检出百分比分别为26.45%与26.01%。心理健康状态较好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维度:自责倾向检出率百分比为5.57%;孤独倾向检出百分比为4.03%;恐怖倾向检出百分比为4.04%。
2.2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在性别的差异
性别方面,男生和女生在量表测得总分上差距不大,没有显著性差异。在不同的维度上性别差异显著,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这几个维度女生与男生存在显著性差异。
2.3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在年级的差异
年级方面,不同年级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状况在存在显著差异。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上差异极其显著。其中五年级得分最低,心理健康状况最好,九年级心理健康状况最差。五年级与九年级总分相差5.03,存在显著差异。
2.4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是否住校的差异
是否住校方面,流动儿童是否住校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大影响,住校与不住校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非住校学生除在恐怖倾向上得分高于住校学生,在其余维度上非住校生均低于住校生。
2.5 流动儿童在不同家庭经济情况心理健康的差异
家庭经济情况方面,流动儿童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之间心理健康有显著差异。从不同维度上看,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均存在显著差异,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在家庭经济不同的情况下没有明显差别。
3 研究讨论
3.1 结 论
学习焦虑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流动儿童突出的心理问题,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2]。农村教育水平教学设施设备与城市学校差距仍不容忽视,流动儿童到了新的环境,不仅要对学校环境、人际关系、社会环境加以适应,还要对跟上教学进程,这使得学习吃力,从而产生焦虑情绪[3]。
本研究表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流动儿童主要问题表现在学习焦虑(60.22%)和过敏倾向(26.45%),其原因主要由于儿童的状态与父母的期望值的差距而产生。曾守锤等[4]的研究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父母从事的很大程度上都是重体力、工作环境差且工资不高的工作,他们的生活工作经验也使得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子女“继承”这样的生活工作方式,更愿意他们学有所成,过上城市人的生活。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父母的期待变成了他们的压力,导致学习焦虑的产生。其次是由目前城乡教育水平的差异造成的,有研究表明,中、西部地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逐渐下降,西部地区最为明显[5]。目前我国城市教育条件和水平远高于农村,因此流动儿童在从农村转学到城市以后需要补充很多农村没有学到的东西,因此学习压力相对城市同龄儿童更多。
过敏倾向(26.45%)和自责倾向(20.40%)也是北部湾经济区流动儿童值得关注的心理健康问题,由于跟随父母一起到工作所在地,生活环境的流动性,以及家庭经济情况与长期在城市生活的儿童存在较大区别,也导致流动儿童学习能力、处理事情的能力以及眼界上有所局限,正是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使得流动儿童经常出现角色转换、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的适应等问题,影响他们自信心的形成,导致做事不果断,易出现过敏倾向[6]。
3.2 心理健康状况在不同性别的差异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流动儿童心理在性别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对人焦虑与孤独倾向男生高于女生,在自责倾向与恐怖倾向男生低于女生,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女生心理问题比男生[7]研究不一致。男生由于流动状态下,居住环境以及学习环境变更,与人交流沟通减少,在人际方面受到较多影响,而女生较为细腻、敏感,长期的流动使其缺乏安全感。因此,家长与学校应根据不同性别的孩子,在不同的心理健康方面给与关注。 3.3 心理健康状况在不同年级的差异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在不同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上差异极其显著[8],这与以往对农村留守儿童不同年级间的心理健康研究结果一致。不同年级之间学习任务不同,其年龄的差异使其接触的人与事物有所区别,因此心理上出现不同的特点。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行为习惯日趋稳定,身心发展也从幼稚趋向稳定,因此心理健康状况最好,九年级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学习焦虑给他们心理健康带来较大影响。五年级与九年级学习任务不同,生活方式,与人相处模式,心理发展特点均有所差异。老师和家长应该就不同年龄段给与孩子学习与生活上的支持。
3.4 心理健康状况在是否住校的差异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流动儿童在家住还是在学校住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大影响,住校与不住校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北部湾经济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它处于中国华南、西南与东盟三大经经济圈的结合部,非住校学生与父母一起远离家乡,在人员流动频繁的环境居住,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无法给与更多的照顾,对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难以适应,因此缺乏安全感。住校流动儿童不仅在不熟悉的成长环境学习,又不在父母身边居住,因此在各方面缺少情感支持,心理健康问题高于非住校流動儿童。
3.5 心理健康状况在不同家庭经济情况的差异
家庭经济状况很好、比较好、一般、比较差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影响显著。家庭经济情况的好坏影响流动儿童的居住环境、生活质量、饮食习惯等各个方面从而也导致不同维度上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家庭条件好,有可能住在经济圈结合部,接触的事物更多,知识面眼界得到扩展,从而也增加了其自信的品质。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给与孩子更多的精神支持与物质支持,在学习上也有能力给与更多的帮助。研究显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性偏低,在心理优势感、人际适应性、心理弹性及心理能量等各维度上均明显偏低[9]。
4 建 议
综上所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流动儿童存在一定心理健康问题,以学习焦虑最为突出,在身体症状、自责倾向和过敏倾向上也较为明显。心理健康状况与性别、年龄、是否住校以及家庭经济情况相关。加强对北部湾经济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其学习给与更多的支持,对其生活给与更多的关注,从而进一步提高自信心,确保流动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提高对流动儿童的关注,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危机的应对处理机制,是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使学校教育获得良好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流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5~10.
[2]罗 伟.壮族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0):1549~1552.
[3]卢 清,陈里霞.流动儿童心理特征研究综述[J].鸡西大学学报,2008(04):29~31.
[4]曾守锤,章兰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若干特点及其对社会工作的启示意义[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04):31~35.
[5]王 勍,俞国良.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横断历史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7(11):74~80.
[6]付丽明,雷 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1):37~38.
[7]单松涛.大庆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探索,2008(10):130~131.
[8]王 玲.人口学指标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5(31):161~162.
[9]徐林群,潘丽红,姚 琳.农民工子女自尊与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及应付方式相关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26(03):464~470.
收稿日期:2018-7-10
作者简介:廖芳花(1991-),女,汉族,广西贺州人,本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