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冥诞”的用法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319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纪》杂志编辑部:
  今接到寄来的最新一期《世纪》,多谢。《世纪》是我爱读的杂志,所以一拿到手,就压下其他事,先读起来。其中第一篇王周生的文章很有看头。接着看陆发春文章,发现该文一开头就说“2012年2月24日是胡适五十载冥诞,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胡适诞辰120周年”。这里一处完全说错,一处用得不大合适。冥诞的意思是指死者从出生到某年的生日,所以今年应是胡适的120岁冥寿,今年他的生日就是120岁冥诞。现在人反而比旧时的人迷信,忌讳用冥字,改成与生者同样用诞辰的说法,混淆了生人与死人的区别。但目前习惯已经如此,无法改变了(我曾为此写过一篇小文),虽不合适也就算了。但无论如何,今年却不能算作胡适的五十载冥诞,他并非“诞”于50年前,而是死于五十年前,所以今年应是胡适逝世五十周年才对。文史馆里老人多,今后恐怕要经常遇到此类事,所以要将冥诞、逝世的概念分别清楚,以免出错。
  此为佛头着粪,还请原宥。
  周振鹤顿首
其他文献
北京胡同里的“小宅门”(中等人家,与大宅门相应,戏称之为小宅门)也多为两扇对开。门上大多写有门联,见得多的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可见那时门第、传承,同“诗书”大有关系。  “革命”了,就不同了。尽管最初宣传与策划革命的都是知识阶级,但真要 “暴动”,冲在前面的倒多是斗大字不识一担的 “革命先锋”——亦所谓“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读过几天书,就喜欢研究、分析,不免引经据典,瞻前顾后,对“革命”
期刊
读罢《世纪》2012年第4期曹明臣博士的《〈大公报〉中的蒋宋联姻》一文,以及该刊主编沈飞德先生在《编余琐谈》中提出的问题:“长期为我们丑化的蒋宋联姻究竟是一桩怎样的婚姻?”笔者不揣浅陋,试图根据蒋介石日记和档案,对蒋宋婚姻的情形作一二描述。  蒋宋结缘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正如曹博士和沈主编在前述两文中指出的那样,当时许多报纸都追踪报道了两人联姻的经过及婚礼的盛况
期刊
1958年的大学生活,尚可记者,还有“除四害”。那样轰轰烈烈地同苍蝇蚊子老鼠麻雀交战,动员之广,场面之壮观,古之所无,今亦罕有。  除四害,讲卫生的提出,好像是在讨论农业发展纲要17条的时候,但作为一场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群众运动,发端当在1958年初,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文件,足见重视。  共产党做事,在延安整风时期就已由毛泽东总结为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即不但要有领导骨干的积极性,还必须有群众的积极
期刊
建设党军是国民党改组的重要内容之一。蒋介石率领的孙逸仙博士考察团赴俄重要使命就是请莫斯科帮助筹建国民党的党军,最初设想由国民党选派忠于党、“忠于工人阶级”的人进苏联军校学习。然而苏俄总参谋部军事学院只可接纳 3-7个人,军事学校不过50人, 毕竟是杯水车薪,于是衍生出一个由莫斯科帮助国民党建立军校的主意。此后,双方就建立军校、校址等事进行了进一步商洽,筹备军校之事逐渐成形。1924年1月28日在国
期刊
汪观清,耕萃堂主,1931年生于安徽歙县。年届八旬的汪观清曾从事连环画创作30余年,名重南北,其作品《红日》、《雷锋》、《周恩来同志在长征路上》、《南京路上好八连》、《斯巴达克》、《从奴隶到将军》等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近年来他致力于国画艺术的创作和探索,注重墨韵,强调动态,笔下的山水、人物极富情趣和个性,尤以画牛出名。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有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曾先后在日本、新加坡、印
期刊
《世纪》杂志编辑部:  端阳前夕,湖南省文联一位关心我的老同志,突然送我一本2011年第3期《世纪》杂志,说这里报道了与周汉平同志有关的文章。我打开一看,原来是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王敏写的《我“投江自杀”掩护地下党》这篇文章。我惊喜不已,一连看了几遍,并复印了几份,分发给儿孙们传阅。随即我向编辑部打了多次电话,便于直接联系。  编辑同志费尽千辛万苦,把几十年前经历的真实故事圆满地报道出来了,我向你
期刊
达标,这个词儿现在还在用。不管做什么事,都有一个标准,定下标准之后,就要执行,达到了这个标准就叫“达标”。这好像没什么稀奇。但是,在一定的气氛下,或者说在一定的环境中,“达标”,也可以闹出许多笑话。大标准的“达标”有大笑话,小标准的“达标”有小笑话,酿成的后果不同,但形成的原因无异。我所经历的当然是小标准“达标”闹出的小笑话,但因小见大,也可窥一时风气。  话说上个世纪50年代前期,为群众性体育活
期刊
1968年11月27日,我在原“罗瑞卿专案组”工作期间,因思想“右倾”而受批判后,被撵回原单位总政学习班。1969年1月6日,领导小组的一位成员找我谈话,他说:“在你来学习班前,吉林省革委会来人介绍吉林搞出一起1963年夏林彪在长春休养期间,林的驻地被安装窃听器的大案件。10天前,吉林省的‘申某(分管警卫工作的公安厅原副厅长)专案组’又来谈了该案的情况,说总政保卫部副处长李某(原军委办公厅军委警卫
期刊
“文革”中故宫博物院奉命停止开放,使这座世界文化的瑰宝紫禁城受到了保护。1971年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故宫重新开放。处于“文革”时期重新开放对故宫应如何评价?这是一个迈不过去的门坎。为此,周恩来总理指示由郭沫若组织专人编写《故宫简介》。简介由故宫博物院组织人执笔,由郭沫若召集夏鼐、白寿彝、刘大年等专家学者进行审查,并经周总理阅后定稿。《故宫简介》内容的基本框架是:1.故宫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期刊
一、张颖等的说法流布很广,简直成了不刊之论了  1972年8月,江青会见来访的美国某大学的历史副教授罗克珊·维特克,两次(一次是8月12日在北京,一次是8月25—30日在广州)共谈了60多个小时,江青热切希望和要求维特克学习30年代访问陕北写出闻名世界的《西行漫记》的斯诺,为她写传记,江青向维特克比较详尽(还是有不少隐讳)地谈了她的一生,其中特别引人注目和诟病并闹得沸沸扬扬的是她谈西北战场的情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