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与查证“给林彪安窃听器”假案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2811246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8年11月27日,我在原“罗瑞卿专案组”工作期间,因思想“右倾”而受批判后,被撵回原单位总政学习班。1969年1月6日,领导小组的一位成员找我谈话,他说:“在你来学习班前,吉林省革委会来人介绍吉林搞出一起1963年夏林彪在长春休养期间,林的驻地被安装窃听器的大案件。10天前,吉林省的‘申某(分管警卫工作的公安厅原副厅长)专案组’又来谈了该案的情况,说总政保卫部副处长李某(原军委办公厅军委警卫处科长,是林彪在长春休养时的随身警卫,后调总政保卫部任副处长)是此案的重要成员,要求总政学习班配合并对其进行审查。现在领导上已决定成立‘李某专案组’,由你负责,另外还有两位同志参加,和你一起工作。”我说:“我因思想‘右倾’刚从‘罗案组’受了批判回来,不适合再搞专案了,还是再选一位更合适的同志去搞吧!”他说:“总政军管小组已经批准,不要再改了。”我只能表示服从组织决定。
  从1969年1月至1970年7月,历经一年半的调查研究和反复查证,终于弄清了这纯粹是一起子虚乌有的大假案。
  总政保卫部的李副处长是位老警卫干部,长期从事警卫工作。他1923年出生,1938年入伍,1939年入党,曾当过贺龙元帅的警卫员,跟随张经武同志进军西藏。1965年从军委办公厅调到总政保卫部任副处长,现在总政学习班学习。我们根据学习班的工作安排,结合当时的“斗、批、改”,“清理阶级队伍”等运动,在小组会上让他谈谈1963年跟随林彪在长春休养的情况。他说去的时间不长,回北京后再没有回长春,对窃听器问题只字未提。
  1969年国庆节前,我们三次赴长春,在“申案组”看了大量的揭发交代材料,找了几十名涉及此案的处长、科长,一般干部和服务人员调查。开始觉得问题很大,也很严重。随着调查研究的步步深入,发现的矛盾越来越多,疑点也越来越大。最明显的是:有人说安装窃听器是李某指挥的;有人说为了不让李某知道此事,专门派人对他进行监视。有人说李某在长春住了两个多月,回北京几次,每次都把窃听到的录音带和整理好的材料让带回北京,交给公安部八局(警卫)某副局长了;有人说他回到北京后再未回长春。对这些矛盾和疑点,我们一个一个地进行了核对和查证,查阅了军委办公厅警卫处和公安部八局的值班日记,查阅了总参管理局保存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的报销单据;查阅了门诊部、医院看病和住院的病历,等等。证明李某1963年5月18日至7月7日,在长春共住44天,回京后再未回长春,否定了说他在长春住了两个多月且往返几次的不实之词。在查阅公安部八局和十二局的档案中也没有发现从长春送来的录音带的整理的窃听材料。有人说李某带回的录音带和材料交给了某副局长,经查,1963年春某副局长因肝病住进了当时的“反修医院”(现在的友谊医院),出院后在家全休。否定了说李带材料交某副局长的虚假交代。
  1970年4月21日,我们第四次赴长春,将我们对李某问题的调查结果和处理意见向“申案组”作了介绍,他们同意我们的看法。
  这时,他们已经定案,有的判刑,有的下放农村安家落户。为了进一步弄清此案的几个重大矛盾和疑点,我们提出审讯几个所谓主犯的要求。经同意后,我们问了以下几个问题。
  问:你们安装的窃听器共有几个发射器。
  答:每个房间都有,会议室,会客室,林彪、叶群秘书的卧室都有。
  问:你们有几个接收器。
  答:一个。
  问:如果每个房间都有人讲话,你们怎么接收?(低头不语)。
  问:用的电源是直流的还是交流的?
  答:是的,直流。
  问:用几节电池。
  答:八节。
  问:能用多长时间?
  答:一个月。
  问:林彪住了多长时间?
  答:两个多月。
  问:中间你们怎样更换电池?
  他低头想了很久才答:想法调动首长,让他出去转转。回答后他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了。
  问:你们的窃听器还带摄像头吗?
  答:没有。
  问:为什么在交代材料中说林彪在看《解放军画报》时,当看到郭兴福教学法那一页就停住了,并且注视了很久。如果窃听器没有摄像功能怎么能知道林彪看的是《解放军画报》呢?又怎么能知道他看到郭兴福那一页就停住了呢?
  他又低头不语,沉思良久,不停叹气。我看他内心斗争十分激烈,随即向他读了两段毛主席语录。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当剥去”。“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总是吃亏。”
  他听后更加不安起来,连着叹了几口气说“唉!一就就一就了!”然后又低下了头。我理解他的意思是:“已经这样,就这样吧。”
  回北京后,经过多次讨论研究,认为这是一起大假案,不管吉林怎么定案,我们的结论是李某没有参与过给林彪安装窃听器的活动。结论材料经上报批准后,与李某本人见了面,他非常感谢组织上给他查清了问题,并按正常手续分配了工作。这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在那特殊的政治气氛中,能作出这样的结论是冒着很大的政治风险的。
  粉碎“四人帮”后,全国平反冤假错案,吉林省委对此案进行了认真复查,并作出了彻底平反的决定。申某不知怎么知道我已调到军政大学工作,把吉林省委对他的平反决定和《吉林日报》关于平反大会的报道都给我寄来了。他分配到四平市任市委书记。后调中央党校学习,还专门来看我,可惜那天我不在家,未能见面,甚觉遗憾。1982年他调任公安部八局局长,直至离休。但愿他健康长寿,安度晚年。
  
   (作者为国防大学副军职离休干部,公安部离休干部汪春耀整理)
  责任编辑 殷之俊
其他文献
早在1912年孙中山就力主“和平建设”的发展道路,反对暴力革命。因此他对1917年苏俄革命的一系列政策持有异议不足为怪。但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在寻求境外支持者的过程中,对俄国革命的胜利格外感兴趣,对联合俄国并取得后者援助抱以极大的期望,利用旅俄华工组建军队的“西北计划”顺势提出。 与此同时,1919年列宁手创的共产国际决定在中国“利用南北两方的战争促进社会革命”,“西北计划”的设想一度成为孙中山
期刊
回首40年前的往事,在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历史进程中,我成为了参与者与见证人。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留着短发,身穿白衬衫、黑裙子,我走进上海市外事办公室,踏上外事工作之路。在尼克松访华前,作为一个进入外事部门不久的“新兵”,我当时毫无外事经验,对世界格局和外交形势还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70年代,我开始参与了一些中美交往的重大事件:1970年11月,我参加了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夫妇访问上海的接待工作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的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会于1955年4月1日在北京开幕,4月15日结束。  参加开幕式的有首都文艺工作者和各地前来参加演出的木偶戏、皮影戏演员。4月1日下午到达北京的捷克斯洛伐克利培勒兹木偶剧团和捷克斯洛伐克驻我国大使馆人员也应邀参加。  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在开幕式上讲话,他说:木偶戏、皮影戏在我国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是我国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这一富有特点并具
期刊
北京胡同里的“小宅门”(中等人家,与大宅门相应,戏称之为小宅门)也多为两扇对开。门上大多写有门联,见得多的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可见那时门第、传承,同“诗书”大有关系。  “革命”了,就不同了。尽管最初宣传与策划革命的都是知识阶级,但真要 “暴动”,冲在前面的倒多是斗大字不识一担的 “革命先锋”——亦所谓“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读过几天书,就喜欢研究、分析,不免引经据典,瞻前顾后,对“革命”
期刊
读罢《世纪》2012年第4期曹明臣博士的《〈大公报〉中的蒋宋联姻》一文,以及该刊主编沈飞德先生在《编余琐谈》中提出的问题:“长期为我们丑化的蒋宋联姻究竟是一桩怎样的婚姻?”笔者不揣浅陋,试图根据蒋介石日记和档案,对蒋宋婚姻的情形作一二描述。  蒋宋结缘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正如曹博士和沈主编在前述两文中指出的那样,当时许多报纸都追踪报道了两人联姻的经过及婚礼的盛况
期刊
1958年的大学生活,尚可记者,还有“除四害”。那样轰轰烈烈地同苍蝇蚊子老鼠麻雀交战,动员之广,场面之壮观,古之所无,今亦罕有。  除四害,讲卫生的提出,好像是在讨论农业发展纲要17条的时候,但作为一场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群众运动,发端当在1958年初,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文件,足见重视。  共产党做事,在延安整风时期就已由毛泽东总结为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即不但要有领导骨干的积极性,还必须有群众的积极
期刊
建设党军是国民党改组的重要内容之一。蒋介石率领的孙逸仙博士考察团赴俄重要使命就是请莫斯科帮助筹建国民党的党军,最初设想由国民党选派忠于党、“忠于工人阶级”的人进苏联军校学习。然而苏俄总参谋部军事学院只可接纳 3-7个人,军事学校不过50人, 毕竟是杯水车薪,于是衍生出一个由莫斯科帮助国民党建立军校的主意。此后,双方就建立军校、校址等事进行了进一步商洽,筹备军校之事逐渐成形。1924年1月28日在国
期刊
汪观清,耕萃堂主,1931年生于安徽歙县。年届八旬的汪观清曾从事连环画创作30余年,名重南北,其作品《红日》、《雷锋》、《周恩来同志在长征路上》、《南京路上好八连》、《斯巴达克》、《从奴隶到将军》等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近年来他致力于国画艺术的创作和探索,注重墨韵,强调动态,笔下的山水、人物极富情趣和个性,尤以画牛出名。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有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曾先后在日本、新加坡、印
期刊
《世纪》杂志编辑部:  端阳前夕,湖南省文联一位关心我的老同志,突然送我一本2011年第3期《世纪》杂志,说这里报道了与周汉平同志有关的文章。我打开一看,原来是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王敏写的《我“投江自杀”掩护地下党》这篇文章。我惊喜不已,一连看了几遍,并复印了几份,分发给儿孙们传阅。随即我向编辑部打了多次电话,便于直接联系。  编辑同志费尽千辛万苦,把几十年前经历的真实故事圆满地报道出来了,我向你
期刊
达标,这个词儿现在还在用。不管做什么事,都有一个标准,定下标准之后,就要执行,达到了这个标准就叫“达标”。这好像没什么稀奇。但是,在一定的气氛下,或者说在一定的环境中,“达标”,也可以闹出许多笑话。大标准的“达标”有大笑话,小标准的“达标”有小笑话,酿成的后果不同,但形成的原因无异。我所经历的当然是小标准“达标”闹出的小笑话,但因小见大,也可窥一时风气。  话说上个世纪50年代前期,为群众性体育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