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标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dang1982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达标,这个词儿现在还在用。不管做什么事,都有一个标准,定下标准之后,就要执行,达到了这个标准就叫“达标”。这好像没什么稀奇。但是,在一定的气氛下,或者说在一定的环境中,“达标”,也可以闹出许多笑话。大标准的“达标”有大笑话,小标准的“达标”有小笑话,酿成的后果不同,但形成的原因无异。我所经历的当然是小标准“达标”闹出的小笑话,但因小见大,也可窥一时风气。
  话说上个世纪50年代前期,为群众性体育活动制定了一套标准,叫“劳卫制”,说得稍全一些就是“劳动卫国制”,再说得完全一点应当叫做“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这套制度大体是照抄苏联的(许多人现在喜欢称“前苏联”,其实苏联已经不存在了,既无“后苏联”,何来“前苏联”,实在是多此一“前”) “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只是把“保卫祖国”简化为“卫国”罢了。当然具体标准并不相同。
  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正值“标准”颁布。那时大家热情很高,锻炼强身之外,不同等级达标的证书与证章,对年轻人也有颇大吸引力。我那班级就有一两位学兄在高中毕业之际,通过了某一项“健将”级的测试,令大家啧啧称羡。当时社会的风气大体是求实的,“达标”也是实打实的,测评相当严格,并不要求一个班级或一个年级或一所学校人人都要“达标”,更没有下达什么指标,限期完成,尽管我所在的班级是全校有名的以黄继光命名的“英雄班”。
  到了50年代后期,“大跃进”兴,风气为之一变,虚矫、浮夸成为普遍现象。全国各地大放“卫星”,粮食亩产高得吓人,你高我更高,吹牛不打稿。锣鼓震天响,民歌唱四方。跃进民歌中描述粮食、棉花堆上了天,坐在堆顶,可以“凑着太阳吸袋烟”。人也张狂到“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岭开道——我来了!”据说这都是“革命的浪漫主义”。大学校园里也敲锣喧天,歌声漫地,到校党委报喜。杨西光那时虽然还兼着复旦党委书记,但已升任上海市委教育卫生部长。来到学校,耳闻锣鼓歌声,眼看大红喜报,激动地在大会上说,“很有点共产主义气氛嘛”。吴玉章老前辈到复旦,陈望道先生请他讲文字改革,他却大讲中央关于人民公社决议的伟大意义,神情兴奋,好像真的找到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桥梁。足见即使高层,对这类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就一路敲响的“跑步进入社会主义”,进而又要跑步迈向共产主义的 “跃进锣鼓”,也已失去了正常的判断,何况我等凡庸之辈。
  虚矫与浮夸是不能鼓励的。虚矫、浮夸一受鼓励,求真、笃实就遭打击。那时,“三面红旗”打头的是“总路线”,内容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据说,这“力争上游”四个字是周谷城先生建议加上的。周谷城是复旦大学教授,复旦与有荣焉,自然更要“力争上游”了。作为复旦的学生,眼看着别人天天报喜,自己班级不声不响,岂非“甘居下游”?我所在的班级,在中文系本来总是身处“上游”,不但要种亩产万斤的萝卜试验田,在“双反”运动中每人100条意见超额完成,还在“教育革命”中大批了“资产阶级教育路线”,把老师也赶下过讲台。还能做什么呢?于是提出要全年级通过“劳卫制”。
  但这难度很大。原因是我们这届学生进校时,虽然多数是应届毕业生,但也有不少调干生。调干生已有多年工作经历,年龄已经三十上下,长期缺少体育锻炼,一下子说要“劳卫制”达标,谈何容易。就是应届毕业生,也是书呆子多,运动并非长项。不少人做引体向上,吊在单杠上许久,上不去也下不来。但是,“大跃进”的精神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后来这一句改作“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牛已经吹出去了,覆水难收,岂能认栽?何况别的系、别的年级,也有提出这指标的,难道他们能行,我们不行?
  可是,有些事情就是勉强不来。譬如,单杠的引体向上,臂力的养成不是一周两周所能速成;短跑100米,虽说距离不长,但要达到规定的速度,也不是人人做得到的。
  如果大家吹牛,大家完不成,倒也罢了,但是左顾右盼,偏偏已有别的年级“报喜”完成“劳卫制达标”。这一来年级的体育委员坐不住了,课余时间对“困难户”加紧了训练,谁知加大了运动量,过于疲劳,反而成绩不断下降。于是,派出“探子”打听人家有何“妙招”。不打听不知道,一打听不由心里有了底,于是——“山人自有妙计”。
  “妙计”之一是在平路上跑不快,就到坡路上跑。复旦校门外有国权路桥,那时车辆不多,从桥顶往下跑,借着冲势,成绩大有提高,一批与标准相差无几的学友立马“达标”。
   “妙计”之二是前拉后推。单从坡路冲下还不行的,就有跑得快的同学帮忙,一个在前面拉着,一个在后面推着。果然,又有几位学友借此“达标”。
   “妙计”之三,是对几位连推带拽还不能“达标”的,那就在测评上“下功夫”了。哨子吹过两秒才掐表,离开终点线还有好几米就掐停,这样前延后减,岂有不“达标”之理!
  没过几天,我们也就敲锣打鼓报喜去也。
  这办法不是我们首创,人家这样就能报喜,我们怎能自甘落后?好在大家都在玩猫腻,也就不觉得羞惭了。
  二十年后,我当新闻记者时,在采访中才得知当年这类“报喜”,这类“典型”,到处都有,遍及城乡。在湖南宁乡县,冬季兴修水利,为了表示“干劲冲九霄”,男的要光膀,女的穿背心,还有的化妆出工,带上髯口,涂上油彩,以应大跃进民歌中“老的赛过老黄忠,妇女个个穆桂英”的景象。一时也颇轰动。在四川,一位公社干部讲到大跃进岁月何以一个赛一个订下高指标时说,并非真的相信会有这等高产,只是谁家公社订下指标,就受表扬,就可以回家;谁家若坚持做不到,就留在县里不准回家,再不行就会成为“右倾”,弄不好就会撤职、开除出党,当反面教员。问:订下高指标,完不成怎么办?答:别人怎么办我也怎么办?人家若都说完成了,报个数字谁不会?谁知道虚报的结果是高征购,把口粮都搜刮干净,百姓们就只好饿肚子了。
  听到这些,我想,我们的劳卫制达标,同农村的高产卫星,形成的机制是一样的,所不同者,我们只是骗了上头,不至于饿饭,而农村的高产卫星却不但骗了上头,还带来了无数死亡。但是,“上头”就真的那样容易受骗?未必。就说在短短的时间里,一个一个班级劳卫制都全体“达标”,这种事上面难道就不存疑?就没想派个人下来明察暗访?只不过那时的领导也正醉心于这样一种敲锣打鼓的气氛,以显示自己领导有方,所属部门都在响应号召,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谁耐烦自己去揭短,弄不好还惹祸上身呢。那些所谓的高产卫星,过后的那些高征购,再过后的大面积饿饭,大规模浮肿,数千万人死亡,要说上面都不知情,都是受蒙蔽,谁相信。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浮夸风的蔓延,只是因为得到了自上而下的默许与鼓励,才刮得“蹶石伐木,梢杀林莽”的。如斯而已,岂有他哉!今天说起当年事,有如白头宫女说玄宗,听者只觉得荒唐可笑。但是,当年的荒唐,已经改变了某种社会基因,形成了某种遗传的基础。只要环境合适,同样的荒唐未必不会重演或变相重演——这一点近几十年又已经多次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被验证了。
  
  (作者为《瞭望》周刊原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 沈飞德
其他文献
一场“文革”,在当时是作为正剧扮演的,据称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广大革命群众和国民党反动派长期斗争的继续,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继续”。何等义正词严。  但是,十年的“命”革下来,弄得疮痍满目,哀鸿遍野,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教育败坏,科技停滞,经济也弄到了崩溃的边沿。这样看,“文革”又是一场特大的悲剧。  然而,
期刊
早在1912年孙中山就力主“和平建设”的发展道路,反对暴力革命。因此他对1917年苏俄革命的一系列政策持有异议不足为怪。但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在寻求境外支持者的过程中,对俄国革命的胜利格外感兴趣,对联合俄国并取得后者援助抱以极大的期望,利用旅俄华工组建军队的“西北计划”顺势提出。 与此同时,1919年列宁手创的共产国际决定在中国“利用南北两方的战争促进社会革命”,“西北计划”的设想一度成为孙中山
期刊
回首40年前的往事,在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历史进程中,我成为了参与者与见证人。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留着短发,身穿白衬衫、黑裙子,我走进上海市外事办公室,踏上外事工作之路。在尼克松访华前,作为一个进入外事部门不久的“新兵”,我当时毫无外事经验,对世界格局和外交形势还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70年代,我开始参与了一些中美交往的重大事件:1970年11月,我参加了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夫妇访问上海的接待工作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的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会于1955年4月1日在北京开幕,4月15日结束。  参加开幕式的有首都文艺工作者和各地前来参加演出的木偶戏、皮影戏演员。4月1日下午到达北京的捷克斯洛伐克利培勒兹木偶剧团和捷克斯洛伐克驻我国大使馆人员也应邀参加。  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在开幕式上讲话,他说:木偶戏、皮影戏在我国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是我国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这一富有特点并具
期刊
北京胡同里的“小宅门”(中等人家,与大宅门相应,戏称之为小宅门)也多为两扇对开。门上大多写有门联,见得多的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可见那时门第、传承,同“诗书”大有关系。  “革命”了,就不同了。尽管最初宣传与策划革命的都是知识阶级,但真要 “暴动”,冲在前面的倒多是斗大字不识一担的 “革命先锋”——亦所谓“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读过几天书,就喜欢研究、分析,不免引经据典,瞻前顾后,对“革命”
期刊
读罢《世纪》2012年第4期曹明臣博士的《〈大公报〉中的蒋宋联姻》一文,以及该刊主编沈飞德先生在《编余琐谈》中提出的问题:“长期为我们丑化的蒋宋联姻究竟是一桩怎样的婚姻?”笔者不揣浅陋,试图根据蒋介石日记和档案,对蒋宋婚姻的情形作一二描述。  蒋宋结缘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正如曹博士和沈主编在前述两文中指出的那样,当时许多报纸都追踪报道了两人联姻的经过及婚礼的盛况
期刊
1958年的大学生活,尚可记者,还有“除四害”。那样轰轰烈烈地同苍蝇蚊子老鼠麻雀交战,动员之广,场面之壮观,古之所无,今亦罕有。  除四害,讲卫生的提出,好像是在讨论农业发展纲要17条的时候,但作为一场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群众运动,发端当在1958年初,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文件,足见重视。  共产党做事,在延安整风时期就已由毛泽东总结为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即不但要有领导骨干的积极性,还必须有群众的积极
期刊
建设党军是国民党改组的重要内容之一。蒋介石率领的孙逸仙博士考察团赴俄重要使命就是请莫斯科帮助筹建国民党的党军,最初设想由国民党选派忠于党、“忠于工人阶级”的人进苏联军校学习。然而苏俄总参谋部军事学院只可接纳 3-7个人,军事学校不过50人, 毕竟是杯水车薪,于是衍生出一个由莫斯科帮助国民党建立军校的主意。此后,双方就建立军校、校址等事进行了进一步商洽,筹备军校之事逐渐成形。1924年1月28日在国
期刊
汪观清,耕萃堂主,1931年生于安徽歙县。年届八旬的汪观清曾从事连环画创作30余年,名重南北,其作品《红日》、《雷锋》、《周恩来同志在长征路上》、《南京路上好八连》、《斯巴达克》、《从奴隶到将军》等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近年来他致力于国画艺术的创作和探索,注重墨韵,强调动态,笔下的山水、人物极富情趣和个性,尤以画牛出名。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有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曾先后在日本、新加坡、印
期刊
《世纪》杂志编辑部:  端阳前夕,湖南省文联一位关心我的老同志,突然送我一本2011年第3期《世纪》杂志,说这里报道了与周汉平同志有关的文章。我打开一看,原来是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王敏写的《我“投江自杀”掩护地下党》这篇文章。我惊喜不已,一连看了几遍,并复印了几份,分发给儿孙们传阅。随即我向编辑部打了多次电话,便于直接联系。  编辑同志费尽千辛万苦,把几十年前经历的真实故事圆满地报道出来了,我向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