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游戏性与技能性矛盾的处理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igang34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幼儿园新《纲要》的试行,有些幼儿园的美术教学从传统的偏重于对幼儿技能技艺的培养到现在的偏重于幼儿的美感和情感的游戏性体验的偏差。然而众所周知虽然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游戏性体验是值得追求的,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技能和能力作为基础,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必然会受影响,对感知到的美会缺乏有力的表现。很多美学理论和实践也证明:幼儿艺术激情和审美能力需要后天的维护和培养,抛弃美术技法的传授,放任幼儿自由涂鸦显然是行不通的。所以正确处理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游戏性体验与美术技能传授间的矛盾正是美术教育的难点所在。基于此,我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对这一矛盾的解决进行了实践和探索,以探求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关注性材料与目标性材料相结合
  当前幼儿的生活空间和生活内容还是比较有限的,就如:农村的孩子不太了解城市日益发达的科技、信息;城里的孩子不太知道农村的特点。而在美术活动中时常会发生单凭教师想当然地决定绘画主题,忽视幼儿的实际生活体验,对幼儿真正感兴趣的选材不够敏感等问题。为此必须从幼儿的生活空间和生活环境等方面考虑,有目的地选择他们真正感兴趣的,而且已经具备了相关的生活经验的材料,即幼儿关注的材料,同时在组织活动之前要对教学材料进行反复推敲,寻求关注性材料与目标性材料相结合。例如:在教幼儿印章画时,我改用了萝卜印章。幼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他们熟悉萝卜,但并不知道萝卜的根茎能作画。我设置悬念让幼儿用切过面的茎部蘸上颜料印在白纸上,然后引导他们看看像什么,可以添画些什么更像,留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孩子们印印、想想、画画,一个个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作品,同时也不知不觉掌握了印章画的技能。
  二、多样化教学形式相渗透
  技能是为幼儿更好得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愿望服务的,所以我很赞同陈鹤琴老先生的观点:“艺术是一定要教的,不然让幼儿自己去瞎摸,就是摸一辈子,顶多不过像民初时代的作品罢了。”为此在指导幼儿绘画时要从幼儿认知水平出发,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相渗透的方法进行教学,形式主要有:
  1、游戏化练习 幼儿的游戏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大致经历了实践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等几个阶段,而儿童的美术表现则经过了涂鸦期、前图式期、写实萌发期,游戏性给我们对幼儿美术进行指导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传统的技能练习是人为机械地训练幼儿绘画技能,让幼儿处于心智积极发展受阻的模仿中。而区别于传统练习的游戏化练习,就是让幼儿边画边游戏,使传统简单机械化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如:在《我爱吃的点心》美术活动中,由于小班幼儿缺乏空间概念,所以并不强调幼儿一定要准确无误地将点心的形状画出来,这样只会伤害他们的自信心。可以采用游戏化的语言“蛋糕高高三角形,饺子尖尖两头弯,饼干圆圆像小球,年糕方方像积木”引导他们自编短句画自己爱吃的点心,幼儿在轻松、自然、欢快的儿歌声中练习了画圆、三角形、方形的技能,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技能基础。
  2、直接示范 每次绘画的重点难点是需要教师讲解的,必要时应有示范,这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环节。既要语言简练示范清楚,又要避免简单模仿。例如:在小班“我的手”的活动中,我重点示范沿轮廓线描绘小手的方法,并启发引导幼儿想象“小手像什么?”这样幼儿不仅掌握了绘画的技能,而且开阔了幼儿作画思路,启迪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三、欣赏性评价与指导性评价相融合
  幼儿园的美术活动想要发挥教育的功效,评价反馈环节不可或缺。有针对性地评价幼儿的美术活动,不仅能保护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更能促进他们美术技能的提高。评价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给幼儿提供积极有效的信息,为幼儿的自我调节、自我满足服务,以肯定的鼓励性评价为主。它可被视作游戏的一部分,使幼儿能直接感觉得到,并能增强他们在活动中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二是从教师指导的角度,通过评价辨别幼儿的现有水平,发现提高美术技能的契机,找到进一步指导中的重点、难点等。幼儿的绘画表现了儿童的心理成熟程度和当前的心理状态,所以没有好坏之分,我们不能用评价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只有将欣赏性评价和指导性评价的有机融合,才能成为激发幼儿再创造的内驱力。
  【作者单位:丽水市莲都区机关幼儿园 浙江】
其他文献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语言学领域中古老而常新的问题。从这一理论出现到受人重视的过程中,许多学者进行过充分论证,也有人提出过质疑。我们有必要了解传统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理论
在一座箱型无铰拱桥的加固施工过程中实施监测发现:在突遇20℃的降温条件下,主拱圈出现明显上挠,标高变化值与原计算控制值相差较大。经过分析,采用结构力学法进行温差条件下
一、思考:分化和整合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发展道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我校对国家课程的整体性、创造性的校本化,在自身校本课程开发的长期经验基础上,对全部校本课程进行适当裁剪和整理,不断充实完善提升,把校本课程建设和国家课程的建设较为自然地融为一体。但学校课程的分门别类、多种角度、多种层面的分化客观存在。单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各自蕴含的课程名目就表现为多样多维的分化。我校教师已经
通过对某高速公路加筋挡墙两个断面进行现场监测试验,分析了退台式格宾箱加筋路堤墙后土体受力变形特性,并在现场试验的基础上采用FLAC 3D有限差分软件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对
为明确季冻区黄土动回弹模量的演化规律,采用动三轴试验,研究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考虑不同应力条件、不同压实条件及不同湿度条件下重塑黄土动回弹模量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重
一 开放性问题的含义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封闭性问题而言的,对开放性问题通常是指“条件”“解法”“答案”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不仅仅作为一种思想,而且更强调数学教学的思维性。    二 怎样进行开放式教学呢    1、开放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是全部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
2012年3月24日,我校四年级9班的近百名师生和家长共同参与了一次“手拉手”互助活动,在一整天的活动中,内容丰富、场面感人、效果突出。  这次活动准备工作不仅充分,而且学生和家长全程参与,工作细致而周密。班主任陈红通过跟岗学习的红河州泸西县张老师了解到泸西县白水乡山黑小学学生所处的艰苦环境,决定组织一次“手拉手”互助活动。  陈虹老师首先组织了一次主题班会。班会的主题是“我们能为山黑小学的同学做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已告别了传统的统一由教师预设的教学方式,开始考虑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特征,尽力满足每个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需要,逐渐生成课程。在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基础上,结合本班幼儿的特点我尝试进行了生成性主题活动的教学实践和探索。  大体而言:生成课程可分为三种方式:一是幼儿自发生成;二是由师生共同产生的;三是由教师确定.在主题生成活动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顺
悬臂施工法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施工工艺,在桥梁施工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经常被用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建设中。悬臂施工法可以分成浇筑法、拼装法两类。工程中经常
心理学认为,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能力是人不可缺少的智慧。善于想象,往往是创造的前提。在小学语文读写训练中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可以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运用插图,启发想象    我国著名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根据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