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应把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追求。然而,当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会扭曲甚至背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学生的多元感悟与课文价值取向之间的辩证关系呢?
一、抓住辨析和探究的过程,指导学生的独特体验,形成正确价值观取向
案例一:《揠苗助长》教学片段
如教学《揠苗助长》一课,教师要学生说说对于课文中的宋国农夫有什么看法,你想对他说什么。许多同学纷纷发言,有的同学说:“这个农夫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不行的。”有的同学说:“不按照自然规律做事,是白费工夫。”这些感悟都符合寓言的价值内涵。这时,一位同学说:“我觉得这位农夫的出发点是好的,他想禾苗长得快一些,不能一味地怪他。”另外一位同学也来帮腔:“我觉得农夫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你看课文中都说‘他从中午一直忙天黑,累得筋疲力尽。’”
如此混淆是非,当然需要教师旗帜鲜明的价值引导。然而,教师并不是简单地灌输,而是让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互相讨论讨论,农夫的这种行为带来的结果是什么,他愈是累得筋疲力尽,结果愈加怎么样?学生通过再读课文,互相讨论,探明了道理。教师这样与学生作“价值探究”,真正做到了“以理服人”,提高了学生的辨析、认识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重视评价和引导的作用。构建学生自我辨析和提升機制,形成正确价值观取向
案例二:《三袋麦子》教学片段: 师:小猪、小牛、小猴处理麦子的方法不一样,你欣赏谁的做法?
学生有各种感悟,实话实说是不奇怪的,问题在与教师不能放任自流,不置可否,或轻描淡写地作个简单评判。而应关注学生发言中的不同价值取向,作理性的引导,让学生去作进一步的自我评价、探究和提升。如教师让小朋友进一步说说自己的欣赏有什么道理,为什么会这样想;互相说说谁的意见对,对在哪里,不对。又错在哪里;特别应当把学生的“欣赏”引向课文,请大家再仔细地读读课文,找找依据,想想到底谁的做法好。这样,学生对自己的感悟进行提升,发现小猪的做法虽然憨厚可爱,却是贪图一时的享受,对生活没有长远的考虑;小牛很节俭,这也是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小猴的做法是一种积极、有创造力的做法,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种学生自我辨析和提升机制的构建,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平等对话中落实了课文的价值取向。
三、把握阅读感悟的分寸,纠正学生的偏激看法。形成正确价值观取向。
案例三:《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教学片段
学生1:我觉得聂将军的做法不可取,日本人是这样对待我们中国孩子的吗?
学生2:假如我是聂将军,我要把所有日本人杀死,斩革除根,省得他们日后作乱。
从表面看来,学生对侵华日军的作恶多端真的是咬牙切齿的痛恨了,这当然没有错,但学生的发言,不能说仅仅表现了他们的痛恨,也不能仅仅认为是年幼无知,这些充满血腥味的惩治办法,是反人性的。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辨析中去体会聂将军至仁至义的国际主义精神:聂将军为什么没有那样做?那样做和侵华日军违反国际法规则、践踏人道主义原则的恶行有什么不同?进一步使学生感悟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从而对照认识中国政府和人民真正做到了仁至义尽、以德报怨。
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有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但还有一个“度”的问题。“过犹不及”,过了头就会走向反面。语文教学说到底关系到人的精神文明建设,学生精神世界的美好,离不开老师的精心呵护。
四、落实课文的价值导向,强化对学生的语言训练,形成正确价值观取向
案例四:《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片段
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大家学得很认真,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对司马迁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读到“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时,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在他头上”,老师问学生“这里的‘飞来横祸’是什么意思?”大家一时答不上来,忽然,一个同学站起来说:“‘飞来横祸’就是指司马迁多管闲事倒霉了。” 显然,当学生用词不当,与课文的价值取向有悖,教师不能轻描淡写,而应当把握这可贵的教学机遇,敲敲打打,这样即可以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又能深化课文的价值引导,强化文章的主旨。 今天的语文课堂,在学生、文本、教师的对话中游走,往往会呈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景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拨开伪“个性化阅读”的迷雾,用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引领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抓住辨析和探究的过程,指导学生的独特体验,形成正确价值观取向
案例一:《揠苗助长》教学片段
如教学《揠苗助长》一课,教师要学生说说对于课文中的宋国农夫有什么看法,你想对他说什么。许多同学纷纷发言,有的同学说:“这个农夫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不行的。”有的同学说:“不按照自然规律做事,是白费工夫。”这些感悟都符合寓言的价值内涵。这时,一位同学说:“我觉得这位农夫的出发点是好的,他想禾苗长得快一些,不能一味地怪他。”另外一位同学也来帮腔:“我觉得农夫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你看课文中都说‘他从中午一直忙天黑,累得筋疲力尽。’”
如此混淆是非,当然需要教师旗帜鲜明的价值引导。然而,教师并不是简单地灌输,而是让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互相讨论讨论,农夫的这种行为带来的结果是什么,他愈是累得筋疲力尽,结果愈加怎么样?学生通过再读课文,互相讨论,探明了道理。教师这样与学生作“价值探究”,真正做到了“以理服人”,提高了学生的辨析、认识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重视评价和引导的作用。构建学生自我辨析和提升機制,形成正确价值观取向
案例二:《三袋麦子》教学片段: 师:小猪、小牛、小猴处理麦子的方法不一样,你欣赏谁的做法?
学生有各种感悟,实话实说是不奇怪的,问题在与教师不能放任自流,不置可否,或轻描淡写地作个简单评判。而应关注学生发言中的不同价值取向,作理性的引导,让学生去作进一步的自我评价、探究和提升。如教师让小朋友进一步说说自己的欣赏有什么道理,为什么会这样想;互相说说谁的意见对,对在哪里,不对。又错在哪里;特别应当把学生的“欣赏”引向课文,请大家再仔细地读读课文,找找依据,想想到底谁的做法好。这样,学生对自己的感悟进行提升,发现小猪的做法虽然憨厚可爱,却是贪图一时的享受,对生活没有长远的考虑;小牛很节俭,这也是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小猴的做法是一种积极、有创造力的做法,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种学生自我辨析和提升机制的构建,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平等对话中落实了课文的价值取向。
三、把握阅读感悟的分寸,纠正学生的偏激看法。形成正确价值观取向。
案例三:《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教学片段
学生1:我觉得聂将军的做法不可取,日本人是这样对待我们中国孩子的吗?
学生2:假如我是聂将军,我要把所有日本人杀死,斩革除根,省得他们日后作乱。
从表面看来,学生对侵华日军的作恶多端真的是咬牙切齿的痛恨了,这当然没有错,但学生的发言,不能说仅仅表现了他们的痛恨,也不能仅仅认为是年幼无知,这些充满血腥味的惩治办法,是反人性的。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辨析中去体会聂将军至仁至义的国际主义精神:聂将军为什么没有那样做?那样做和侵华日军违反国际法规则、践踏人道主义原则的恶行有什么不同?进一步使学生感悟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从而对照认识中国政府和人民真正做到了仁至义尽、以德报怨。
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有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但还有一个“度”的问题。“过犹不及”,过了头就会走向反面。语文教学说到底关系到人的精神文明建设,学生精神世界的美好,离不开老师的精心呵护。
四、落实课文的价值导向,强化对学生的语言训练,形成正确价值观取向
案例四:《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片段
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大家学得很认真,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对司马迁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读到“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时,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在他头上”,老师问学生“这里的‘飞来横祸’是什么意思?”大家一时答不上来,忽然,一个同学站起来说:“‘飞来横祸’就是指司马迁多管闲事倒霉了。” 显然,当学生用词不当,与课文的价值取向有悖,教师不能轻描淡写,而应当把握这可贵的教学机遇,敲敲打打,这样即可以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又能深化课文的价值引导,强化文章的主旨。 今天的语文课堂,在学生、文本、教师的对话中游走,往往会呈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景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拨开伪“个性化阅读”的迷雾,用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引领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