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如采矿(创作谈)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danjiao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与煤是有共性的:都是深埋之物。这种深的品质,既是时间上的,也是空间上的;既是意境上的,也是思域里的。甚至,诗的肉身也是黑色的——它的光是在读者将其燃烧之后才发出的。
  煤在地下。它以千百万年计。它有自己的酿造过程——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之变。在被挖之前,始终不露声色,在日月照不见的地方蕴积着自己的光。
  诗蕴于心中。伴着诗人的一生。它不附着于某个脏器,但它肯定是在血管壁上流淌,像一条暗河那样流淌,司精神的日月星辰之行次。直到有一天,某个时刻,它以婴孩之体,霓虹之态,苦楝之性,托生于人间。
  人们习惯于把诗歌视为对自我的救赎。因为,诗歌是对心灵的捕获,是人们摆脱以肉身代表的物的桎梏以后,所获得的心灵上的自由。古人云:诗言志。这个志,乃自我之提摄。即便是宏大叙述,也无不包蕴着作者的自我。一个人,一辈子都在认识自我,培育自我,消费自我。生命的过程,即是体验的过程,审美的过程。这当中,自我是最不好把握的,通常情况下,人皆有觉今是而昨非之感。但是,那个捉摸不定的我,又是一个照着五线谱弹钢琴的人,它依照内修的文化秘符而言行举止。诗人的自我,既是一个平凡人的自我,又是一个跃出平凡的海洋般辽阔的自我。他惯于反省,透视,提炼,从日常生活中观照、捕捉那个创造了自我又囿住了自我的乡愁。用贝多芬的话说:它(音乐,诗歌)“出自心灵,抵达心灵”。
  没有一个诗人不是生活在现实中,不是生活于当下。从这个意义上说,诗人的精神样貌,就是现实生活样貌的折射。当然,诗人不可能穷尽现实,他只能萃取现实中的某个点或某个面,在上面铺设轨道,御风而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是一般的常识。但诗人不设限于此。因为,他是一个不懈的挖掘者,他要随时随地开掘现实,从现实跨向非现实,在情感的洼地与理性的高地之间找到联通物,将其接撰。所以,詩人看起来像在布道。他总是试图把人带入另类现实——诗意生存空间。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所以,诗歌从诞生之日起,就延续着对语言的挖掘。诗人贾岛曾有“两句三年得”之感叹。新诗对语言有自己的理解与诉求。新诗更依赖于语言的张力。有西方诗人将语言视为诗人的故乡,视为诗歌存在的居所与形式;也有人说,“诗歌史就是诗的措词发生、发展、消亡的循环史”。中国新诗已过百年。它放弃了古典诗歌“以物观物”“目击道存” 的运思方式,转向对外在世界和内在宇宙的体验开掘。正是语言的变迁从根本上改变了20世纪中国文学以及诗歌的面貌。现代诗的内核是现代性。汉语言业已成功地越过了电脑输入关,其在诗歌中的现代性强弱与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诗人对汉语言的转换与增益”。汉语言诗性较足的特性,为新诗创作预设了广阔的空间。因此,人们有理由期待,中国新诗将迈向一座新高峰。
其他文献
一  三爷不紧不慢地走着,三爷不拄拐杖,没事儿就爱在堤坝上溜达。堤坝很高,高过坝脚下人家的屋顶,三爷在坝顶能把坝脚下的二百多户人家看在眼底。  三爷姓赵,排行三,堤坝下这片小村落叫赵家苇塘。一百多年前,赵家开始在这里开荒种地,是最早的拓荒者。但现在村里除了三爷,再无赵姓人家。三爷兄弟四人,大哥早亡,二哥在土改时自杀,死在苇塘中,二嫂发了疯,第二年也死了,留下一个侄女,被三爷抚养。三爷终生未婚,把侄
期刊
半吨煤  遥远的记忆  一提到煤就会被点燃  成为一炉好火  北风呼号,大东北的乡村  四面都是风口  当老师的父亲领到一张煤票  如获至宝的母亲  一大早就领着十二岁的我  拉起一牛一马的板车上路  到县城三十多里乡间土路  满目苍凉一身雪  颠簸着母子俩彻骨的冷  归来已是夜深  点起小炉,红红的火舌  舔着一家老小湿漉漉的眼神  半吨的相遇,一生的温暖  煤,有时并不是煤扫煤尘  小村离铁路
期刊
《阳光》杂志2018年第6期发表了朱百强的中篇小说《一生只唱一首歌》,写的是上世纪80年代末,铜城某矿区矿工张平安因为爱唱《冬天里的一把火》,与同样爱唱歌的矿工的女儿徐俪产生了感情,俩人开始同居,此间因为徐俪父亲徐大拐的反对,俩人一直未领结婚证。之后张平安因矿难死亡,徐俪一个人带着儿子张念平长大,并一直未离开矿区的油毡房。故事很简单,却演绎出了一个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  “歌”是这篇小说的主线,费
期刊
一  这个早上,天还没有亮我就起床了。推开窗子,望着远山并不明朗的山势,田野也在朦胧中,似乎没有睡醒。昏黄的灯光照着屋子里的幽暗。  伙伴们在院坝头叫喊着,似要叫醒沉睡的村子和山野。是的,该出门了,早就约好了,去煤场捡煤炭。捡煤炭是我们一个假期固定要做的事情,也是乐意去做的事情。挑着小小的担子来到煤场,那些矿工也还没有来。我们几个偷偷的钻进煤窑里,巷道幽深,阴冷,潮湿。巷道壁滴着生锈的水,水滴在身
期刊
边守国往前一凑,徐英就知道他啥意思了。  “晴天白日的,你捉死呀?”她本能地后退,困惑中夹杂着恐怖。  边守国没有收敛,还上了一步,脸上也笑嘻嘻的。  “你再过来我就下死手了!”徐英退到最后,顺手操起柜盖上的一把剪子,一副你死我活的样子。  “你想哪去了,老东西!”边守国收住脚,很随意地站在屋地中央,斜视的阳光反射出个高大的影子来。  “这回随便了!”边守国除了得意,更多的是忘形;好像长久的压抑,
期刊
杨国胜的媳妇到矿上来了。  杨国胜是去年腊月结的婚,因为队上只准了十天假,婚后没钻几天热被窝,就离开家了。过年他没请下假,媳妇撵到矿上陪他住了几天。正月十五,猴急了的杨国胜来回坐了十多個小时的车,回家和新媳妇只热乎了一个晚上,就返回了矿上。人虽然整天在黑洞洞的窑井里,可他的心仍在媳妇身上,眼前老是和媳妇黏糊在一块儿的情景。想媳妇快要想疯了,他趴在钢丝床上给媳妇写了封信,表达了自己的相思之情。媳妇叶
期刊
一  天蒙蒙亮,肖云龙问老婆方敏:哎,你说,是活人可怕,还是死人可怕?  你可怕!大清早脸没洗头没梳,就死人活人——呸。方敏伸手在额上抹了三把,去秽气。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肖云龙瞪眼看了两分钟天花板,翘身起床。  边洗漱,边谋划,早饭后,莲花套村村主任肖云龙昂首出门时,已胸有成竹。村书记老程长年在上海看病,肖云龙是村里的主心骨,今天,他要为死人的事跟活人交涉。  莲花套村东南
期刊
一  凌晨五点一下飞机,文中中先忙着打开手机。天尚朦胧着,一条短信赫然跳出:父病危,请复电。正正。正看间,铃响,又一条:见信速归,老二正正。  越揪心,那铃声越响亮。细瞅来信时间,竟是昨天下午三点多!其时正开着会,会议室屏蔽着。接着又被一伙人簇拥着去看一乡村民俗表演,又你敬我让着吃篝火餐,夜里回宾馆匆匆为手机充电,又匆匆赶飞机。这手机眼见是个摆设了。来不及思量,文中中即刻拨通二弟正正,却听那头人声
期刊
大同煤矿的山,是秃山,山体刀砍斧劈般的岩石,以其坚韧挺拔的姿态,矗立在蓝天之下、大地之上。远远望去,那一脉一脉的山峦,就像一只只巨大的骆驼。  秃山藏煤,俗称“乌金”。  矿工们走进地层深处,采掘“乌金”,他们流血流汗,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于是,就有煤矿的女人们,她们理解矿工,为矿工撑起家,撑起生命的延续。  这篇文章,全写女人。  隆冬的一天,我去一位朋友家。塞北高原的穿山风就像死了娘一样
期刊
一  牛成羊死了一年多了,像一场梦慢慢淡去。  不过,回忆很容易被勾起。这不,牛成虎像是从天而降,自报家门说是牛成羊的兄弟,已经到了首都机场,便一下子将牛成羊的形象拉了回来。  牛成羊活着的时候,就让俺来看看你。牛成虎的嗓门儿尖尖的,像一把铁丝刷子在刮玻璃。  我有啥好看的?我想,这分明又是一个勾连我的幌子。  为了牛成羊,我求爹告奶,费尽心机,用尽气力,说句不好听的,像小蚂蚁垫床腿,硬撑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