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里的“情感走私”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weiy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Q老师您好!
  我是一位30岁的女性,有着很多人都羡慕的职业,可我现在只要一见人就紧张脸红,越是害怕,越想掩饰,脸越是像发烧似的红。
  以前我和大家一样能够正常地待人接物。三年前,单位内部人员调动,我从下面的储蓄所调到支行专柜窗口。因为这里的业务量大,而且外币业务较多,领导很注意员工的形象问题,所以把我们几个较年轻而且相貌较好的女同志调来。
  开始我的工作很正常。后来,一位30多岁的李先生,经常来办储蓄业务。慢慢地我们就熟悉了,他对我很热情。几次之后,我也看出他对我很有好感,其实我对他并没有过多的想法。这一天,他办完业务刚出去又回来了。一个同事先发现的,就说了一句“他怎么又来了?”我就突然感觉脸红了,就想掩饰。越掩饰越红得厉害,并且心跳加快,平时很熟练的业务此刻做不下去了,好像连手指也不听使唤了。我感觉同事也看出了我不对劲,当时真的是无地自容,感到特别丢人。從那天起,我发现自己一坐在柜台边,就高度紧张,就怕李先生来办业务。越是这样,李先生一来我就越是紧张脸红,就越拼命地想掩饰,怕人看出来。
  也许是因为我长得较好,有些男人对我很注意。久而久之,我对其他异性也开始紧张脸红起来了。如果来了异性储户,我的脸马上就红起来。后来一个俄罗斯人对我很有好感,天天到我的窗口办业务,并且多次约我吃饭,被我谢绝了。我们单位的人都知道他对我有意思,他一来,单位的人就都看我,我就更紧张得不知怎么办才好了,自己总觉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
  一年后,对单位的男同事我也这样了,而且越是看到熟悉的异性,越是爱脸红。再后来,如果谁对我很注意或者我认为他对我很注意,我就会很不自然。如果和爱人在一起,遇到熟悉的异性和我打招呼,我更会面红耳赤。我快痛苦死了,简直生不如死。
  两个月前,我要求调到下面的分理处。可情况一点好转也没有,一坐在窗口的位置就紧张,听见门响就心惊肉跳。哪怕是父母或爱人来找我,我也会面红耳赤。
  老师,我极其渴望您的帮助,我会努力配合,只要能让我过正常人的日子,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了。
  一个痛苦的人  学宜
  A学宜你好!
  非常感谢你的信任,把这么重要的情况告诉我。本来,见人脸红并非什么奇怪的现象,为什么你却谁也不敢交流,蒙受生不如死的痛苦呢?
  恕我直言,是因为这涉及了两性之情,涉及了性心理活动。用心理学的话说,就是性幻想困扰着你。从心理学角度说,性幻想是人在觉醒状态时,通过幻想的方式获得性快感的一种相当普遍的正常的性心理现象。在性幻想中,性意念都是按照自己潜意识中所希望的方式展开的,可以想象自己和异性情意缠绵,暗中幽会,拥抱亲吻,甚至性生活,可以随心所欲,可以毫无顾忌。在进入角色后,还会伴有相应的情绪反应:或欣喜若狂,或怏怏不乐,或心神不安,或脸红心跳。
  由来信看,你的内心有较多的潜在性意念。你面容姣好,皮肤白净,年轻漂亮,自然会有很多男人注意甚至有好感。对此,你有所感觉,而且有所回应。你的脸红心跳,正是这种性心理活动的反应。所谓异性相吸,最初的那位储户李先生及后来俄罗斯人的热情和好感,勾起了你的两性情思,或许事后还有许多遐想。你的“没有过多的想法”,恰恰证明了“有想法”。或者,你可能说你没有那些肮脏的想法,不过是一点好感而已,或者,这种情思你真的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而是潜意识中的一股悄悄涌动的暗流,可以叫作潜意识的“感情走私”。不管怎样,你脸红还不是因为他们是异性,还不是因为心动的感觉涉及了两性之情?
  不管叫作性幻想,还是叫作潜意识的感情走私,这样的两性之情都是人之常情。假如是未婚男女,更是天经地义,简直是应该庆贺的喜事了。但是,你是个已婚的少妇。于是,你不能接纳自己了,你开始了对自己深深地自我批判,自罪自责;一个已婚的女人萌动如此的想法岂不是罪过?!这便是你感到“无地自容”,感到“丢人”的缘由。你两次提到和爱人在一起而紧张脸红,不敢和爱人交流,也是这种自责的表现,你感觉似乎做了什么对不起爱人的事。
  其实,已婚男女对配偶之外的异性萌生性幻想,悄悄地产生潜意识的情感走私,也是人之常情。姜昆的相声里不是也有过“活动活动心眼”的情节吗?这既没有什么思想肮脏,也不等于真正的移情别恋。心眼“活动活动”就过去,不来真格的就是了。越是如此坦然接纳自己的内心活动,这种心态越是会很快烟消云散。
  但是,你不能接纳自己的潜意识里的感情走私,于是就想掩饰,就想控制。可是,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逆定律,人的心理活动常常是你越是不想让它出现,它越是要出现,你越是和它斗争,它越是要表现强烈。所以,你越是想控制消灭自己的某些心态或意念,就越是把注意力放在了这上面,它反而更挥之不去了。所以,对自己的心态需要一定的接纳,需要顺其自然。明白了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心理现象,你就不必为它而自责,也不必千方百计地控制它、克服它了,而应顺其自然,允许它出现和存在,带着它照常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如此,你的那种感觉就会慢慢淡化了。至于你的头疼等躯体症状,是心理压力过大后躯体症状的表现,一旦心理压力减轻了,没有了,症状也会随之减轻甚至消失。
  再有,所谓脸红,大多是“自作多情”,就是说,是为内心意念而羞愧自责,实际上外表未必多么脸红,别人也未必看出来。所以,重要的不是怎样对待脸红,而是怎样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只要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你的每一天就都是好日子。希望能听到你的好消息!当然,如果经过自我调整,你的状况还是没有改变,更希望你能尽快到正规的机构接受心理治疗。
其他文献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therapy,CBT)起源于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在20世纪70、80年代开始逐渐被广泛应用于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其中,行为疗法通过干预与疾病相关的消极行为来改善精神症状。例如,对于害怕兔子的孩子,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玛丽?琼斯通过在兔子面前用糖果奖励孩子,用“吃糖果”的积极行为取代负面的恐惧行为,从而减少了他们对兔子的恐惧。然而,许多临床医生却认为行为
期刊
如果谈对自虐型人格的治疗,心理学当中的每个流派都会有不同的方式。而精神动力学的方法,则是将潜意识意识化,也就是说将来访者潜意识中存在的、却没有被自己感知和思考到的部分,呈现出来让他看到、理解和消化,从而处理成可以被接纳的部分,实现成长。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移情。移情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术语,意思是在精神分析的过程中,来访者会对咨询师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并非现实层面的投注,而是来访
期刊
高三毕业生小慧焦躁地登录网站查询自己的高考成绩。这时她的脑海中涌入各种意象,一会儿是自己考上了心仪学校的欢呼的图景,一会儿是自己考得一塌糊涂引来妈妈的唠叨和同学的嘲笑……就在她感到自己已经呼吸急促的時候,网页上出现了她的分数—离艺考省线仅仅差了两分。  悲伤、失望、懊恼、愤怒、焦躁不安……顿时小慧感到自己的未来一片黑暗,没有一丝的希望。她无法克制地冲着身边的妈妈发火:“都是你在考试前一天没有帮我带
期刊
精神疾病多数是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的慢性疾病,当前对躯体慢病管理、服药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精神疾病仍让人“难以启齿”,但却对健康影响巨大。治疗的依从性也称顺从性、顺应性,是指患者按医生规定进行治疗、与医嘱一致的行为,习称患者“合作”,治疗的不依从往往导致治疗中断,严重影响了疾病的康复。  小刘(化名)与双相情感障碍共处13年,历经4次复发的她充分意识到“依从”对精神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小刘回顾自己
期刊
翻译/李婷  珍妮的老师又提醒珍妮的父母:孩子又招惹到小同学,把同学给弄哭了。这样的“告状”可不是一次两次了,珍妮妈妈终于说服了珍妮爸爸,一起去找心理专家。  下面是心理专家给出的七个正念应对策略:  1帮助孩子们去弥补而不是道歉。弥补措施比道歉本身更能有效地让孩子吸取教训。补偿行为并不是道歉,而是试图弥补和改进(即便是宪法也需要修正)。最近,听我的朋友茱莉亚谈到她两个儿子的故事,当她看到大儿子在
期刊
当孩子在发脾气时会说狠话,比如“打死某人”。这种情况下你会如何应对呢?给他讲道理,买玩具哄他开心,还是转移他的注意力,亦或是完全不理他?  儿子与姥姥的冲突  阿丽,是一个极为聪明的来访者,她也是一个五岁孩子的妈妈。大概在半年前,她因为孩子教育的问题走入了咨询室。还记得她当时一脸的愁容。  随着咨询的深入,阿丽很快了解到,她的很多焦虑和担忧是源于自己,而不是孩子本身的问题。她在咨询师的引导下,试着
期刊
来源:微信公众号“张德芬空间”(tefenchangpublic)  现在的父母,都非常在意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个人以为:在学习、思考这些能力之外,很多父母都忘记教孩子“快乐的能力”。  因为有太多的人在成年以后,会被童年时期形成的“不良模式”操控,以至于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  如果擁有快乐的能力,这个人的幸福感就会比较高,我想,其实大部分父母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快乐幸福的吧。  然而很多父母
期刊
我是被名字吸引了来看这部电影的,好奇“七十七天”“无人区”“羌塘”“无后援”“一个人”“无目的”“无充分准备”这些词组合在一起,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一个人穿越号称“世界第三极地”的藏北“羌塘”无人区,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  影片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但并没有交代清楚男主角为什么要去穿越羌塘。我就在想:人为什么要去冒险?如果是去探险,我能理解,因为带着合理的目的。  冒险,是为了什么呢?拿
期刊
明知“小偷”这个词不合适,可我还决定暂时这样称呼他,因为自二年级我接手这个班,这个孩子的标签就是“小偷”。开始,老师同学都在背后这样称呼他,久而久之,他大概也把自己当小偷了,后来,即使别人当面喊他,也不见他反驳或愤怒,一副淡漠麻木的表情。其实同学们这样称呼似乎也没冤枉他,打进这个校园起,他就不停地拿别人的橡皮、铅笔、文具盒、零食、零花钱等等,还经常将家里的“大钱”拿几张到学校炫耀。家长发现后追到学
期刊
下班后,我骑车回家。在路另一侧,有一个骑摩托车的中年人和我相向而行。即将“错过”时,他突然很大声地朝马路这边大喊:“前面施工呢,不要走!”他的话音一落,这边的行人都纷纷慢下来,还没等我们开口问个究竟,那男子像一阵风,飘然而去。  经过短暂的考虑之后,我调转车头,向另一条路走去。但也有一些人没有理会陌生男子随口而出的“忠告”,仍按原路继续前行。下午一上班,我就聽见有人抱怨那路的确很难走,后悔没有听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