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青少年自杀问题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dwe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毕业生小慧焦躁地登录网站查询自己的高考成绩。这时她的脑海中涌入各种意象,一会儿是自己考上了心仪学校的欢呼的图景,一会儿是自己考得一塌糊涂引来妈妈的唠叨和同学的嘲笑……就在她感到自己已经呼吸急促的時候,网页上出现了她的分数—离艺考省线仅仅差了两分。
  悲伤、失望、懊恼、愤怒、焦躁不安……顿时小慧感到自己的未来一片黑暗,没有一丝的希望。她无法克制地冲着身边的妈妈发火:“都是你在考试前一天没有帮我带好身份证,回去拿身份证让我没有睡好觉。现在好了,我滑到大专了,我居然要上大专!”陪读了一年的妈妈也不痛快:“你要是知道用功也不至于考这点分数!”母女两个越说越生气,小慧大吼一声:“我不活了!”说着就冲到窗户边要跳下去,还好妈妈及时地冲过来抱住了她。
  夜里,小慧辗转反侧,她既懊悔自己行为冲动,也为妈妈白天说的话而感到愤怒。越想越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了希望,她悄悄地起床,在家里的小药箱中扒来扒去,找到了十几片安眠药、一盒头孢拉定、一盒藿香正气水,然后把这些药一起混在奶茶里一股脑地吞了下去。第二天早上,妈妈看到孩子的状态不对,一家人赶到了医院急诊。经过洗胃和观察,医生认为药物没有对孩子造成严重后果,就让一家人回去了。
  小慧妈妈还是担心孩子会再次想不开,希望我们能够帮助孩子解开心结。
  在和小慧的交流过程中,她说考不上本科,生活没有一点希望,加上父母和朋友也不理解自己,觉得特别不开心。而且前两天和朋友去南京玩,还跟朋友因为行程安排大吵了一架。吵完了又非常后悔,觉得自己不可理喻。明明是自己不努力,可还是忍不住责怪妈妈,吵完了又特别生自己的气。这些事情带来的失望、纠结、无助让她感到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这个时候,孩子尤其需要的是父母恰当的鼓励、支持和陪伴。我首先想到的是帮助小慧和父母建立连接。我带领小慧的父母学习倾听孩子的感受、想法和需要,然后引领父母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小慧才知道当父母不是讨厌自己,而是担忧她的未来。小慧的父母尝试用平等的、尊重的态度讨论小慧高考失利的事件。
  “当我们看到你差两分到省线,我们的内心也是百味杂陈,一边是自责,觉得自己没有在高三这一年给你更多的支持,一边是难过、失望,觉得没有培养你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为你的任性和不努力而生气。现在听到你的感受和想法,至少知道你愿意努力,我们感到非常欣慰。高考已经有了结果,我们就一起面对。现在我们可以一起谈谈,接下来我们如何面对只能从大专开始你的职业发展道路的事情,好吗?”
  小慧爸爸接着说:“你可以考专升本,也可以考研究生,这样就可以上更好的学校了。学校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力。”
  “可是,同学们会笑话我,他们会说专业课考好有什么用,还不是和我们一样上大专。”小慧已经没有那么激动了,很显然爸爸的参与让小慧感到被支持和鼓励。对于小慧来说,她还不太能接受父母的一些想法,但是她意识到父母的建议不是一种强迫,而是期望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温柔的扰动,激起家庭的层层涟漪,小慧的内心世界也越来越丰沛。
  小慧走出了自杀的阴影,还有许多孩子仍然徘徊在死亡的边缘。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率呈上升趋势,其中15~24岁青少年约占自杀总人数的1/4。上海市的一项调查显示,5.85%的中小学生曾计划自杀。还有24.39%的孩子曾经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调查还显示,青少年自杀的最主要原因是学习压力过重、早恋和父母离异;另外,人际关系紧张、家庭条件贫困、遭到诬陷或被人误解、患了自以为严重的或难以启齿的疾病,以及老师不当的教学方式等因素也占有一席之地,与成年人多数因为抑郁症自杀有明显区别。就像小慧在自杀之前并没有严重的抑郁,但是还会在遇到挫折时想到自杀。青少年自杀的复杂原因背后,实际上是寻求一种关爱、平等与尊严,小慧就是试图用一种激烈的方式向父母要求一直求之不得的爱与理解。
  防止青少年自杀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努力。近30年来的社会变迁,造成了社会交往的减少,在学校里考试分数决定一切也严重削弱了部分学生的信心,使其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负担,产生紧张、焦虑、自卑、委屈、退缩等心理问题,一旦达不到社会或父母的期望,就会产生无助、无望、自责、自罪等负面情绪而导致自杀。
  也有少部分青少年是因为父母溺爱造成的脆弱、依赖、自我中心等问题,遭遇挫折时就可能选择自杀。所以,预防青少年自杀是一个长期和综合性的工作,社区的社会工作者要组织丰富多彩的青少年假期活动,促进青少年之间的社会交往;学校对孩子的评价要更为多元化,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在学校里充分展现自己;在家庭中,父母要给予孩子有效的情感支持。其中家庭支持是防止自杀的最重要的因素。而改善亲子沟通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很多像小慧的父母一样的家长都声称是孩子拒绝沟通,实际上作为成年人完全可以通过相互分享情绪感受,带着不批判的态度与孩子交流双方的想法,最终达成一致沟通的目的。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减少九成以上的青少年自杀。加上社会和学校的努力,相信悲剧可以不再发生。
其他文献
自杀是出自本人意愿,采取极端手段毁灭自己生命的行为,是个人身心遭受重大挫折时的极端消极反映,自杀已成为影响我国公众健康的非常重要的问题。近年来,我国自杀现象呈现上升趋势,45岁以下的自杀人数不断增加,尤其是青少年自杀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自杀无论是对当事人及其家属,还是对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都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自杀的类型  从心理学角度看,自杀行为可以分为心理满足型自杀和心理解脱型自杀两种。心
期刊
新学期又有一批幼儿园毕业生进入小学了。在兴奋之余,家长不免会有些担心:孩子不会写字,拼音跟不上,自理能力差怎么办?面对全新的环境,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问题 幼儿园没学拼音,怕跟不上怎么办?  支招 暑期适当让孩子接触拼音  家长朱女士的小孩今年9月上二年级了,回想起去年刚从幼儿园到一年级时,她对孩子的学习没少花工夫。“幼儿园里孩子没学过拼音,上小学后有点吃力。”为此她用了近3
期刊
第一次见到小军,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瘦弱、皮肤黝黑。小军的班主任说他与同学打架了,让他来找我。看到如此瘦弱的小军,与班主任口中经常与人起冲突的形象还是有点差距。小军按照约定时间来到咨询室,礼貌地跟我打了个招呼,笑了笑。  小军自己描述说他是一个特别独立的人,平时都是独来独往,跟班里的同学也基本没什么交流。这次打架主要是对方故意找茬,还骂了自己的妈妈。自己最受不了的就是别人骂自己妈妈,因而打了对方一巴掌
期刊
众多无可辩驳的科学证据表明,吸烟和被动吸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青少年尝试吸烟率、现在吸烟率、规律吸烟率均呈上升趋势,且青少年开始吸烟呈现低龄化趋势。2018年5月31日以“不吸烟?我健康?我时尚”为主题的第31个世界无烟日青少年控烟活动在北京举行,该活动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吸烟率达6.9%,尝试吸烟率高达19.9%。  研究表明,吸烟会使青少年大脑皮层网络神经节点发生显著变化,而且在青少
期刊
在過去的十年中,网络技术的出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是,这些网络技术也可能为某些人提供控制和骚扰其他人的机会。在网络环境里,比以往任何情况下都更加容易跟踪、收集信息以及在多种情况下骚扰他人。这些问题在亲密关系中也不例外。  网络技术已经改变了在亲密关系中实施心理暴力和性暴力的方式。现在暴力可以是瞬时的,超越了身体的限制,毫不费力就能达到广泛的社交网络,对受害者生活的不同领域产生更快、更大的影响
期刊
心理案例  经常想起老师那句话  在心理健康中心,经常会有老师陪同学生来访。现在,坐在我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对师生:一个女教师和一个女学生。  女教师先介绍说,这个女生懂事,听话,学习也努力,可就是非常自卑,有时候连课堂发言都困难。希望我能帮助她。接下来,我和女孩单独谈话。在我的耐心引导下,女孩慢慢抬起头,诉说了自己的故事:  是的,我是个自卑的女孩,在自卑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您看我身材也够高,外貌也可
期刊
李先生45岁,已经是一名病程7年的老糖友了,除了糖尿病,他还合并有高血压、高脂血症。两年前,他因为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蛋白尿,一直在我这里就诊。在妻子的配合和精心照顾下,经过调糖、降尿蛋白、降脂、减重等综合治疗,现在血糖血压血脂都达标,蛋白尿也消失了,从200斤的大胖子减到了目前的170斤。每次看到他的复查结果,我都欣慰地给他点赞,鼓励他继续保持。有次妻子替他取药时,悄悄地和我说,近两年
期刊
小李今年上研三了,学医的她除了白天在科室轮转,还要抽空整理毕业课题,晚上还要熬夜写论文,压力大得有点让她喘不过气来。最近她常常失眠,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睡着了一会儿就又醒了,根本就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所以白天她总是无精打采,还经常出现莫名的心慌焦虑,而且近一年来小李的月经也越来越不规律。更让小李抓狂的是,身上莫名其妙地出现了好多白斑,作为医学生她第一时间意识到这可能是白癜风。作为一个爱美的女孩子,小
期刊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therapy,CBT)起源于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在20世纪70、80年代开始逐渐被广泛应用于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其中,行为疗法通过干预与疾病相关的消极行为来改善精神症状。例如,对于害怕兔子的孩子,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玛丽?琼斯通过在兔子面前用糖果奖励孩子,用“吃糖果”的积极行为取代负面的恐惧行为,从而减少了他们对兔子的恐惧。然而,许多临床医生却认为行为
期刊
如果谈对自虐型人格的治疗,心理学当中的每个流派都会有不同的方式。而精神动力学的方法,则是将潜意识意识化,也就是说将来访者潜意识中存在的、却没有被自己感知和思考到的部分,呈现出来让他看到、理解和消化,从而处理成可以被接纳的部分,实现成长。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移情。移情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术语,意思是在精神分析的过程中,来访者会对咨询师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并非现实层面的投注,而是来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