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做医生的黏黏胶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t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神疾病多数是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的慢性疾病,当前对躯体慢病管理、服药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精神疾病仍让人“难以启齿”,但却对健康影响巨大。治疗的依从性也称顺从性、顺应性,是指患者按医生规定进行治疗、与医嘱一致的行为,习称患者“合作”,治疗的不依从往往导致治疗中断,严重影响了疾病的康复。
  小刘(化名)与双相情感障碍共处13年,历经4次复发的她充分意识到“依从”对精神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小刘回顾自己从被确诊“抑郁症”到生活步入正轨,她将自己患病的经历分为“天塌地陷”“不听话的自己”“治疗的好处”“积极康复”4个过程,主动做医生的“黏黏胶”,由开始的2周复诊到目前每1~2个月取药自行管理生活,用教训换来的平常日子格外真实。
  我们总结多名患者常见的不依从复诊、服药的原因,帮助大家发现影响康复的不良认知、习惯,让康复之路更顺畅。
  1疾病本身原因:精神疾病不易识别,患者常认为自己没病:“谁没有点抑郁情绪,不是病吧”;病情波动或太严重、行动困难,无法自理、复诊服药;疾病本身损害对病情的判断,如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妄想不能识别;情绪不稳,不能等待,稍遇到挫折就不再继续。
  2患者及家庭因素: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或错误观念:“多动症就是小孩时的事,长长就好了”“情绪不好玩玩放松一下就好了”“不想被人知道”;传统观念影响,爷爷奶奶反对看病,到精神科看病会被扣上精神病的帽子;“民间认为是中邪了”;“习惯了,就那样的性格,算不上什么病”;“是药三分毒,不能服药”;因精神疾病导致周围关系紧张,无人陪同就诊;不信任医生,迫于外界压力就诊,登记错误信息就诊,或应付老师、单位领导;缺乏耐心,一次就诊不立竿见影不再就诊;服药不方便,如“别人看见了总会问,觉得解释麻烦”“经常早上起不来,拖到晚上吃又睡不着觉,就不吃了”;不能耐受药物的不良反应;认为精神疾病的药物就是让自己睡觉的;认为疾病缓解了就不需要再吃药了。
  3医疗因素:向患者及家属解释不够,对症状疗效的意见不一,因此不再复诊;尚无“除根”“立即见效”的治疗方法,导致患者治疗信心不足;未告知患者要坚持服药。
  4社會环境因素:经济条件差;就医困难:当地无精神科,缺医少药,外地太远,住宿不方便,挂不上号;被负面新闻误导,如网瘾被电击、精神病被关在铁笼子里、被捆绑虐待等导致不敢就诊;当前个人信息泄露严重,网络、电话诈骗多,担心信息被泄露影响上学工作;家庭搬迁、学习工作变动导致频繁更换就诊医院、医生。
  小刘也经历过以上大部分的心路历程,但通过亲自了解真实的情况,对精神科医院亲身体会、多关注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她不仅克服了以前的错误认识,更可贵的是开始与医生携手,做更多的科普帮助大家减少对精神疾病的误解,认识遵从医嘱的重要性,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其他文献
新学期又有一批幼儿园毕业生进入小学了。在兴奋之余,家长不免会有些担心:孩子不会写字,拼音跟不上,自理能力差怎么办?面对全新的环境,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问题 幼儿园没学拼音,怕跟不上怎么办?  支招 暑期适当让孩子接触拼音  家长朱女士的小孩今年9月上二年级了,回想起去年刚从幼儿园到一年级时,她对孩子的学习没少花工夫。“幼儿园里孩子没学过拼音,上小学后有点吃力。”为此她用了近3
期刊
第一次见到小军,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瘦弱、皮肤黝黑。小军的班主任说他与同学打架了,让他来找我。看到如此瘦弱的小军,与班主任口中经常与人起冲突的形象还是有点差距。小军按照约定时间来到咨询室,礼貌地跟我打了个招呼,笑了笑。  小军自己描述说他是一个特别独立的人,平时都是独来独往,跟班里的同学也基本没什么交流。这次打架主要是对方故意找茬,还骂了自己的妈妈。自己最受不了的就是别人骂自己妈妈,因而打了对方一巴掌
期刊
众多无可辩驳的科学证据表明,吸烟和被动吸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青少年尝试吸烟率、现在吸烟率、规律吸烟率均呈上升趋势,且青少年开始吸烟呈现低龄化趋势。2018年5月31日以“不吸烟?我健康?我时尚”为主题的第31个世界无烟日青少年控烟活动在北京举行,该活动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吸烟率达6.9%,尝试吸烟率高达19.9%。  研究表明,吸烟会使青少年大脑皮层网络神经节点发生显著变化,而且在青少
期刊
在過去的十年中,网络技术的出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是,这些网络技术也可能为某些人提供控制和骚扰其他人的机会。在网络环境里,比以往任何情况下都更加容易跟踪、收集信息以及在多种情况下骚扰他人。这些问题在亲密关系中也不例外。  网络技术已经改变了在亲密关系中实施心理暴力和性暴力的方式。现在暴力可以是瞬时的,超越了身体的限制,毫不费力就能达到广泛的社交网络,对受害者生活的不同领域产生更快、更大的影响
期刊
心理案例  经常想起老师那句话  在心理健康中心,经常会有老师陪同学生来访。现在,坐在我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对师生:一个女教师和一个女学生。  女教师先介绍说,这个女生懂事,听话,学习也努力,可就是非常自卑,有时候连课堂发言都困难。希望我能帮助她。接下来,我和女孩单独谈话。在我的耐心引导下,女孩慢慢抬起头,诉说了自己的故事:  是的,我是个自卑的女孩,在自卑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您看我身材也够高,外貌也可
期刊
李先生45岁,已经是一名病程7年的老糖友了,除了糖尿病,他还合并有高血压、高脂血症。两年前,他因为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蛋白尿,一直在我这里就诊。在妻子的配合和精心照顾下,经过调糖、降尿蛋白、降脂、减重等综合治疗,现在血糖血压血脂都达标,蛋白尿也消失了,从200斤的大胖子减到了目前的170斤。每次看到他的复查结果,我都欣慰地给他点赞,鼓励他继续保持。有次妻子替他取药时,悄悄地和我说,近两年
期刊
小李今年上研三了,学医的她除了白天在科室轮转,还要抽空整理毕业课题,晚上还要熬夜写论文,压力大得有点让她喘不过气来。最近她常常失眠,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睡着了一会儿就又醒了,根本就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所以白天她总是无精打采,还经常出现莫名的心慌焦虑,而且近一年来小李的月经也越来越不规律。更让小李抓狂的是,身上莫名其妙地出现了好多白斑,作为医学生她第一时间意识到这可能是白癜风。作为一个爱美的女孩子,小
期刊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therapy,CBT)起源于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在20世纪70、80年代开始逐渐被广泛应用于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其中,行为疗法通过干预与疾病相关的消极行为来改善精神症状。例如,对于害怕兔子的孩子,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玛丽?琼斯通过在兔子面前用糖果奖励孩子,用“吃糖果”的积极行为取代负面的恐惧行为,从而减少了他们对兔子的恐惧。然而,许多临床医生却认为行为
期刊
如果谈对自虐型人格的治疗,心理学当中的每个流派都会有不同的方式。而精神动力学的方法,则是将潜意识意识化,也就是说将来访者潜意识中存在的、却没有被自己感知和思考到的部分,呈现出来让他看到、理解和消化,从而处理成可以被接纳的部分,实现成长。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移情。移情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术语,意思是在精神分析的过程中,来访者会对咨询师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并非现实层面的投注,而是来访
期刊
高三毕业生小慧焦躁地登录网站查询自己的高考成绩。这时她的脑海中涌入各种意象,一会儿是自己考上了心仪学校的欢呼的图景,一会儿是自己考得一塌糊涂引来妈妈的唠叨和同学的嘲笑……就在她感到自己已经呼吸急促的時候,网页上出现了她的分数—离艺考省线仅仅差了两分。  悲伤、失望、懊恼、愤怒、焦躁不安……顿时小慧感到自己的未来一片黑暗,没有一丝的希望。她无法克制地冲着身边的妈妈发火:“都是你在考试前一天没有帮我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