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职专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laxyJ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决定命运,文化决定发展。21世纪是文化制胜的时代,文化在人的成长中所产生的影响是最深刻、持久而稳定的。专业文化的完善程度反映出一个学校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办学水平与办学特色,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专业文化潜移默化地指导与规范专业中每位成员的行为,并影响毕业生对职场文化的适应与工作质量的提升。五年制高职专业文化建设非常重要,但这方面的研究甚少,专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应在分析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五年制高职院校专业
  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专业文化建设是指通过改造特定的学校物质环境,建立与完善特定的学校规章制度,营造具有五年制高职院校专业特色与职场特点的文化氛围,促使师生积累、形成特有的精神财富和“专门性文化特征”。一部分五年制高职院校开始尝试进行专业文化建设,但在认识和具体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方面:
  认识不到位(1)学校领导、专业负责人没有引起重视。职业本位专业文化是五年制高职院校文化的核心,理论上应是学校文化建设、专业建设的重点,但实践中却把专业文化等同于校园文化,认为校园文化与专业文化就是学生的课外文化娱乐活动,专业文化建设工作也只是交给学工处和团委负责,局限于学生管理与思想教育层面,没有纳入专业建设轨道来操作实施。或者认为文化建设这类“锦上添花”的事是本科高校甚至重点院校才需考虑的事,五年制高职院校首先要做好的是学校硬件建设、招生就业等“务实”的事情。(2)师生对专业文化的认识未上升到理论高度。一方面,教师是专业文化传播的主导者,对专业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但专业带头人、优秀专业团队的评价标准中都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教师对专业文化的认识缺乏理论深度;另一方面,学生是专业文化的直接受益者,专业文化可使学生毕业后尽快完成从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帮助其实现职业生涯规划,但五年制高职学生对此认识还不够深刻。
  实际操作出现偏差(1)脱离五年制高职培养目标,未能体现五年制高职特色,导致与企业文化脱节,缺乏必要的实践气氛。(2)盲目地将专业文化定位“高移”,一味地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文化模式,使五年制高职院校专业文化成为本科高校学校文化的“克隆”或“微缩”。(3)片面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4)专业理念模糊,未能认真挖掘和整理。(5)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培养渗透不够。(6)职业情境的模拟与利用不够。
  建设的效果不理想(1)五年制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文化素质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来自教育部的消息表明,2007年全国有10个省份的高职院校初次就业率超过了本科院校初次就业率水平,2006年这一数据是6个省份。由此可见,企业对大部分高职学生的素质是满意的。但我们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认为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高,对企业的适应性好。相反,应该说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还较低,对企业的适应性(包括技能适应性与文化适应性)还不够强。2007年3月,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咨询会,三十多家用人单位前来“会诊”,指出“高职生还需要加强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的培养”。三一集团副总经理兼人力资源总监、三一学校校长王务超认为,在职业学校学生的身上,艰苦奋斗的传统受到挑战,特别是与国际化趋势接轨的技术工人尤其短缺,“毕业生对企业的忠诚度低,踏踏实实想做一件事情的很少,有各种冲动、想法的反而很多”。根据他的统计,毕业生到公司后半年到一年的岗前实习期间,离职率大概有20%,其中,50%的人是因为公司不满意而被辞退的。(2)五年制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化程度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有资料显示,90%的公司认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因素是缺乏职业化的员工。“职业化”是指专业化的工作知识、技能,专业化的工作方式,专业化的工作操守等等。目前的五年制高职院校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化的工作技能,而忽视专业化的工作方式与专业化的工作操守的培养,而这需要通过专业文化建设,形成一种成熟而完善的专业文化氛围,对学生施加影响。
  对专业文化建设的研究力度不够目前,专业文化建设已成为普通高校的研究热点,而五年制高职院校对专业文化及其建设的研究还不充分,研究的范围还较窄,研究的水平也不高。
  五年制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提高对专业文化及其建设的认识专业文化建设是专业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学校领导与专业负责人要将专业文化建设纳入专业建设的视野,将专业文化渗透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设施场所建设、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及教学改革的各个方面。
  明确五年制高职专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五年制高职专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以专业文化建设促专业建设,体现专业特色,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示范专业,突出五年制高职专业在文化上的示范性。(2)紧贴职场需求,突出职场特色,确立基于职场的专业文化建设新理念。要拓展职业学校专业文化建设的内涵,构建具有职场特色的专业文化体系,充分利用职业学校现有的实训基地、实验工厂及仪器设备等“硬件”专业文化,逐步建立起与之配套的、与职场相沟通的“软件”专业文化。(3)以人为本,以专业为单元,以职场为背景,优化专业文化建设,发挥专业文化的功能,使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境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促进学生从学校到职场(school to workshop)的岗位适应及由学生到工人(student to worker)的角色转变,即实现两个“S-T-W”。
  建立检测、评价与激励机制学校应强化对专业文化建设的管理,建立相应的检测与评价机制,通过检测与评价提高专业文化构建的科学性,推动专业能动地不断创新并完善专业文化。同时,要通过一定的奖惩措施,对专业文化建设中有突出贡献者予以奖励,对不利于专业文化建设的人和行为予以批评惩处。
  建立长效机制优秀、成熟的专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锤定音,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与完善。为此,五年制高职院校及各专业要建立长期目标、中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专业文化建设。
  挖掘和整理专业理念一方面,五年制高职院校的专业理念应该来自专业所指向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职业理念。因此,要吸纳职业理念中最优秀的核心内容,通过提炼,升华为本专业的专业理念。另一方面,要及时整理、挖掘和提炼专业内部全体成员信奉并为之努力的价值理念及专业发展的思想观念,形成每个专业独特的专业理念。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加强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渗透教育要引导学生调整好职业心态,从对职业的积极情感里获得学习动力,规范职业行为,努力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为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要将职业道德渗透到专业教学过程中,使职业道德与专业教学融为一体,避免职业文化教育与专业教学相脱离。在专业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相应职业的规范,加大职业规范的针对性,增强相应专业与职业的关联性。
  促进学生的“职业化”发展学生在企业的适应性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技能的适应性,二是文化的适应性。所以专业文化建设要努力促进学生的“职业化”发展,增强学生对企业的适应性。“职业化”是培养专业化的工作知识、技能,专业化的工作方式,专业化的工作操守的过程。专业化的工作技能包括技术、资质与通用管理能力;专业化的工作方式包括形象、思维、语言;专业化的工作操守包括道德、态度、意识。
  创建与利用职业情境职业情境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加以实现。一种是建立模拟的职业情境,在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场所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布置,通过模拟职场情境,增加工作现场气氛,让专业成员在职业情境中感受职业文化,促进专业文化建设;另一种是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尽量利用企业的真实情境,使学生更多地感受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例如,应尽可能多地带学生到企业进行见习、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不仅如此,专业教师也应定期到企业学习、培训和顶岗工作。
  学生管理工作应以专业文化为引导,打上专业文化烙印学生管理工作最基本的职责就是对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面对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群体,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实现由普通学生问准职业人的转变,应充分发挥专业文化的引导作用,打上专业文化烙印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企业迫切需要的。
  加强专业与企业的合作和联系虽然所有的高校对学生的培养都要让学生适应社会具体工作,但一般学校的这种适应性要求是泛泛而不具体的,针对性不强。高职院校则不然,它与社会的联系不同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与企业不仅是一种结果的关系(学校为企业输送人才),更是一种过程的关系(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深入到各个企业实习、实训,通过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增强岗位适应性)。从生产意义上讲,学校对人的教育与企业对人的使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五年制高职院校与企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高职院校应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注重对学生基于职场(或企业)的专业文化的熏陶。
  加大专业文化建设的研究力度五年制高职院校要加大对专业文化及其建设研究的力度,大胆拓宽研究的范围,努力提高研究的水平与层次。
  参考文献:
  [1]朱发仁,等.高职院校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建设初探[J].职教论坛,2007,(1).
  [2]李占文.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6,(4).
  [3]杨泉良,于洪升.简论企业文化参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4,(8).
  [4]雷久相.探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及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6,(5).
  作者简介:
  郑益仙(1977—),女,浙江金华人,2007级工程硕士在读,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材料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焊接专业职业教育。
  朱建芳(1962—),女,江苏南通人,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材料工程系主任,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焊接专业协作会秘书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焊接专业职业教育。
  胡俊波(1978—),男,湖北襄樊人,中国南车集团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工程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培训。
  
其他文献
中央财政将投1.5亿支持职教师资培养  为全面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2013年至2015年,中央财政将投入1.5亿元,支持职教师资培养项目。据了解,该项目是建国以来第一次由中央财政支持、遴选全国优质资源、系统开发有针对性的职教师资培养资源项目。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笔专项资金将支持43个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作为项目牵头单位,开发100个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存在着广泛的新教师群体。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中职日益转向内涵发展,师资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改革创新的最重要因素。中职专业课新教师这一独特群体,其来源与培训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对象,对专业课新教师培训的现状和思路的探讨有待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中职;“双师型”教师;专业课新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2-0074
关于高职教育的目的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比其他教育类型更贴近市场、更注重实用性的教育,“职业岗位”完全可以作为判断其教育价值的重要依据。(1)理论依据。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提供人力资源的服务行业,其价值的判定,理应取决于它所培养的人才在人才市场竞争中所能占据的职业岗位。(2)“职业岗位”:使高职目的更清晰。人才就是因职业岗位而生,所以二者可以做到一一对应,高度吻合。(3)“某些”:与高职发展同步。高职教
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6月在津举办  教育部近日发出通知,决定于2010年6月24日至27日在天津市举办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此次比赛分中职学生组、高职学生组。中职学生组设计算机技术、数控技术、电工电子、中餐烹饪、汽车运用与维修、服装设计制作与模特表演、建筑工程技术、物流技能、美容美发、农业技能等10个专业类别的35个比赛项目。高职学生组设建筑楼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
教育部:严禁对职校生实习“放羊”    为切实保障每年1000万学生实习的合法权益,教育部近日明确表示,严禁对职校生实习“放羊”。学生在职校没有完成法定的教育年限,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与校长都要承担责任。  教育部近日召开了研究《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保监会关于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通知》落实情况的会议。会议指出,实习是一个教学过程,而不是“放羊”,必须改变当前定位不清晰、责任不明确的状况。
摘要:实施创业教育是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德才兼备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内容。如何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将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全新的任务。  关键词:高职;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11-013
摘要:专业建设规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设计,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新建高职院校要保持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科学方法,前瞻发展愿景,制定好专业建设规划,以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规划;专业群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7-0020-02    专业建设规划是指依据院校实际,对专业建
关于高等教育评价标准  高等教育评价方法的多元决定了评价标准在其内部构造上的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质化标准。质化评价是对事物现象进行本质化的判断过程,在评价之前不能提出某些价值的假设,也没有既定的理想价值状态作为参照,完全根据评价者对资料的分析,其目的是为了发现新的价值,所以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这种在质化评价中没有明确评价标准的标准称为质化标准。(2)定性标准。所谓定性评价,是指在
西藏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    据统计,到2007年7月,西藏共有45万农牧民需要转移,约占农牧区总劳动力的40%,并且每年新增5万左右的劳动力。虽然西藏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绝对量相对于全国来说很小,但是相对于西藏来说却很大,尤其是相对量很大,其转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农牧民自身意义深远。  有利于提高农牧民的自立谋生意识西藏农牧民由于长期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以及受宗
摘要:根据对中职语文学科的定位思考及学生对语文学科接受程度的调查,笔者尝试将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进行专业技能实践,使学生在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同时,形成综合职业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专业技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