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中职语文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结合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对中职语文学科的定位思考及学生对语文学科接受程度的调查,笔者尝试将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进行专业技能实践,使学生在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同时,形成综合职业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专业技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161-02
  笔者曾对本校不同年级的120名学生就“是否喜欢语文课”做过一次调查,有97.3%的学生认为语文重要,但仅有23.4%的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有64%的学生认为只是为完成学习任务,对语文课的喜欢程度一般;还有12.6%的学生根本就不喜欢语文课。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的原因,除了厌学情绪、教材因素、课堂气氛沉闷等外,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在中职学校主要学的是专业技能,学不学语文无所谓。对此,我们可以考虑将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技能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进行专业技能实践,使学生在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同时,形成综合职业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为此,笔者在计算机专业的某班级开展了一次“鸿门宴”项目化学习活动探索。整个学习活动历时约5个星期,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课外查找资料、撰写小论文和制作网页及幻灯片,课内时间为5课时,1课时用于课文学习,1课时用于选题,2课时用于阶段性成果的展示,1课时用于总结。确立的课题为:“‘鸿门宴’综合实践活动”。明确活动目标为:(1)有意识地关注语文学科背景下的专业项目制作。(2)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应用、创新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交流,体验分享与合作的喜悦,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以下是这次项目化综合实践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介绍以及活动总结。
  活动过程
  一是进行思想动员。二是分组,确定小组负责人,明确分工与合作。分组的原则是:兴趣相近,特长互补,有专人负责组织协调。三是选题和立题。选题的思路是:安排学生之间开展选题交流,让学生个人分析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决定可以参与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针对课文中的某一问题或相关人物、事件进行探讨;注意联系课外材料结合社会现实来思考。推荐的论文选题有:(1)古人、今人眼里的西楚霸王。(2)刘邦善于用人吗?(3)从范增的最终结局看项羽的人才政策。(4)谈项伯的为臣不忠,为小义而背大节。(5)谈谈《鸿门宴》中的人物描写。(6)我心目中的项羽。推荐的项目制作选题有:(1)就《鸿门宴》的故事内容制作一个幻灯片。(2)制作一个网页。(3)制作关于三国故事的Flash动画。四是收集整理资料,提炼主题。教师的方法指导包括列举资料类型、交流收集资料的方法、结合选题筛选信息。五是撰写论文,制作网页、幻灯片或游戏故事编程。论文形式是小论文。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乎逻辑。项目制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及能力水平来制作。六是展示阶段性成果,互相交流和学习,共同提高。展示内容包括小组的分工合作情况,资料交流,论文主要观点,项目制作成果,以及经验总结。七是修改提高、结题。八是总结评价。
  活动成果
  7个学生小组分别撰写了四篇小论文、一个游戏故事介绍、多段感想等。此外,每组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制作了网页或幻灯片来展示自己所查找的资料和本组撰写的小论文。学生从中获得了成就感,尝到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乐趣,提高了语文学习兴趣和专业技能。各组的具体成果如下。
  “奇迹”组:小论文一篇——《我心目中的项羽》;幻灯片内容——楚汉相争,包括主页、前言、项羽介绍、刘邦介绍、小组论文、小组成员、小组观点。
  “创新”组:小论文一篇——《论项羽的性格》;网页一个,主题“鸿门宴”;幻灯片内容——我心目中的项羽:(1)你们了解项羽的性格有多少?(2)项羽为什么可以自称“霸王”?(3)项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4)项羽最后为什么在乌江自杀?(5)是什么原因导致项羽走上绝路的?(6)项羽传奇的一生使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超级旋风”组:幻灯片内容——由《鸿门宴》看刘邦和项羽、刘邦VS项羽、刘邦的性格、项羽的性格悲剧、古诗欣赏、对项羽的评价、感想。
  “四叶草”组:小论文一篇——《议项羽》;幻灯片内容——楚汉相争:(1)楚汉相争之双方人物大比拼;(2)楚汉相争之项羽、刘邦的崛起。
  “游戏”组:撰写游戏剧情——西楚霸王项羽传;幻灯片内容——《西楚霸王》,内容包括项羽传、我们的首个游戏、游戏介绍、游戏背景、人物介绍、武功招式、任务与组队、物品、道具一览、界面、操作说明、开发中的难题、幕后功臣等。
  “七人”组:小论文一篇——《我心目中的项羽》;网页两个,主题“西楚霸王”。
  “必胜”组:网页一个,主题“西楚霸王”,内容包括项羽传、项梁拉起子弟兵、破釜沉舟、鸿门宴、楚汉之争、评论区(包括《西楚霸王缘何灭亡》、《高祖论》、《项羽本纪赞》、古诗欣赏及本组评论三段)、制作人员。
  活动总结
  (一)采用问卷形式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问卷题为“‘鸿门宴’综合实践活动个人小结”。内容包括:(1)我是____组成员,本组选择的探究主题是______。在实施分工合作的过程中,我负责______。(2)在学习活动中你遇到了哪些难题?你是如何克服的?还有哪些难题没有解决?你所负责的工作完成情况如何?(3)你在本次项目化学习活动中获得了哪些新的体验?收获了什么?(4)你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吗?为什么?(5)你的名字:______。
  (二)分析总结
  结合学生个人小结,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本次活动进行分析总结。
  从选题和分工看学生的知识接受、迁移水平和兴趣所在:(1)推荐选题。在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之初,笔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能力层面给学生推荐了6个论文选题,3个项目制作选题,即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就《鸿门宴》的故事内容制作幻灯片、网页、Flash动画等。(2)学生选题。在活动中学生共分为7组,其中一组学生打破推荐选题的范围,决定以项羽的故事来制作一个游戏,为此他们写了游戏的故事情节和游戏说明。另外6组学生的选题都是“我心目中的项羽”或“西楚霸王的悲剧性格”,都围绕这两个选题制作网页或幻灯片,没有选择制作Flash的。(3)选题情况分析。从选题情况来看,学生的兴趣和接受水平更多地停留在感性层面上,还没达到理性分析或是探究文学作品所隐含的深层次文化底蕴上。从分工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男学生乐于选择做项目制作的技术人员,而大多数女学生则负责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论文的撰写。可见,男学生的兴趣更多的在电脑方面,但为了更好地完成项目制作,这些学生必须阅读其他组员所搜集的资料,选取适合项目主题的资料。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专业技能都得到了提高。   学生普遍遇到的难题及攻克难题的情况 现用学生原话,从五个方面概括学生普遍遇到的难题及攻克难题的情况:(1)学会如何选题并突出重点。“不知道选择哪个题目,在大家三思后,一致选择‘我心目中的项羽’这个题目”,“做幻灯片时,不知如何才能突出重点,通过反复思考才比较明晰了”。(2)学会收集、整理资料。“一开始不知道在哪里找资料,后来通过请教老师和同学,终于在图书馆和网上找到资料”,“资料少,图片与声音资料难找,我是通过上网查找相关文字资料的,图片和声音是通过借同学的光碟”,“不知如何入手制作,要考虑很多因素,例如整体构思、选材等”,“资料繁多,要逐个浏览,而且很多是古文,辛苦辛苦!”(3)学会合作与相处。“意见不统一”,为此“多次商量”、“相互忍让”,经过“安排分工”,最后终于能够让学习活动“进行得有条不紊”。(4)调动兴趣、主动学习。“还没正式学过网页制作,对网页制作的知识了解不够多,所以四处找人教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终于基本上解决了制作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学生的体验和收获 现根据学生原话,分类总结。(1)“博览丛书,收益良多”,“体验到如何通过努力来获得知识”——收获知识。(2)“通过这次学习我体会到跟别人合作需要团队精神”——体验合作。(3)“体验到活动的快乐并有一种创新的感觉”,“收获自由学习的乐趣”,“使用新的东西之前就要先学习”,“多人学习的乐趣很多,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效率”——感悟到学习的乐趣。(4)“学会了制作网页”,“对PowerPoint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专业技能得到提高。由此可见,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基本达到了。
  学生对这种活动学习方式的接受程度 在参加活动的49名学生中,有45名学生表示“喜欢”这种学习方式,有3名学生觉得“一般”,有1名学生表示“不喜欢”。可见,这种契合学生专业特点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受到大多数中职学生的欢迎。
  这种项目化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也开创了一种文化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相促进的学习方式。学生从活动中获得了成就感,尝到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乐趣,提高了语文学习兴趣和专业技能。当然活动也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如对学生的深入引导有待加强,对学习成果评定应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等。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0.
  [2]曹明海.追问与发现——语文学习心理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周可桢,曹旅宁.研究性学习——理论·操作·范例[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5]施永忠.《鸿门宴》研究性学习[OL].[2011-11-28].http://www.teachercn.com/zxyw/Html/ZHYSJA/1935Jhpco2DY11151
  20343.Html.
  作者简介:
  蔡碧柳(1979—),女,海南儋州人,珠海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
其他文献
天津市每年有近10万名职业院校毕业生凭着过硬的专业技能,成为企业高级蓝领。近几年,天津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超过同期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  目前,天津市共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26所,在校生14.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69所,在校生约20万人。天津市大中专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该市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年均12万人,今年的供需比为1∶2.3。  职业教育是天
中央财政将投1.5亿支持职教师资培养  为全面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2013年至2015年,中央财政将投入1.5亿元,支持职教师资培养项目。据了解,该项目是建国以来第一次由中央财政支持、遴选全国优质资源、系统开发有针对性的职教师资培养资源项目。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笔专项资金将支持43个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作为项目牵头单位,开发100个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存在着广泛的新教师群体。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中职日益转向内涵发展,师资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改革创新的最重要因素。中职专业课新教师这一独特群体,其来源与培训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对象,对专业课新教师培训的现状和思路的探讨有待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中职;“双师型”教师;专业课新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2-0074
关于高职教育的目的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比其他教育类型更贴近市场、更注重实用性的教育,“职业岗位”完全可以作为判断其教育价值的重要依据。(1)理论依据。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提供人力资源的服务行业,其价值的判定,理应取决于它所培养的人才在人才市场竞争中所能占据的职业岗位。(2)“职业岗位”:使高职目的更清晰。人才就是因职业岗位而生,所以二者可以做到一一对应,高度吻合。(3)“某些”:与高职发展同步。高职教
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6月在津举办  教育部近日发出通知,决定于2010年6月24日至27日在天津市举办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此次比赛分中职学生组、高职学生组。中职学生组设计算机技术、数控技术、电工电子、中餐烹饪、汽车运用与维修、服装设计制作与模特表演、建筑工程技术、物流技能、美容美发、农业技能等10个专业类别的35个比赛项目。高职学生组设建筑楼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
教育部:严禁对职校生实习“放羊”    为切实保障每年1000万学生实习的合法权益,教育部近日明确表示,严禁对职校生实习“放羊”。学生在职校没有完成法定的教育年限,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与校长都要承担责任。  教育部近日召开了研究《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保监会关于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通知》落实情况的会议。会议指出,实习是一个教学过程,而不是“放羊”,必须改变当前定位不清晰、责任不明确的状况。
摘要:实施创业教育是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德才兼备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内容。如何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将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全新的任务。  关键词:高职;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11-013
摘要:专业建设规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设计,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新建高职院校要保持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科学方法,前瞻发展愿景,制定好专业建设规划,以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规划;专业群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7-0020-02    专业建设规划是指依据院校实际,对专业建
关于高等教育评价标准  高等教育评价方法的多元决定了评价标准在其内部构造上的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质化标准。质化评价是对事物现象进行本质化的判断过程,在评价之前不能提出某些价值的假设,也没有既定的理想价值状态作为参照,完全根据评价者对资料的分析,其目的是为了发现新的价值,所以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这种在质化评价中没有明确评价标准的标准称为质化标准。(2)定性标准。所谓定性评价,是指在
西藏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    据统计,到2007年7月,西藏共有45万农牧民需要转移,约占农牧区总劳动力的40%,并且每年新增5万左右的劳动力。虽然西藏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绝对量相对于全国来说很小,但是相对于西藏来说却很大,尤其是相对量很大,其转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农牧民自身意义深远。  有利于提高农牧民的自立谋生意识西藏农牧民由于长期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以及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