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道统谱系视域下的司马光

来源 :东岳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liang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学”作为一种新的儒学形态,因宋儒为改变汉儒训诂注疏之学及反对佛教之挑战应运而生,“道统”则是作为传播儒家道学的脉络谱系.中唐伊始即有儒者提出道统论,借以厘清儒学的传承脉络,并以此对抗佛教的祖统论.有宋一代的道统论及所列道统谱系主要有两种,一是带有官方性质的朱熹的道统谱系,二是以《诸儒鸣道集》为代表的民间道统谱系.作为北宋道学开山者之一的司马光,在这两种道统谱系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地位:朱熹未将司马光列入其道统谱系之中,而《诸儒鸣道集》不仅将司马光纳入其中,且在其人物序列中位居第二.将司马光置于这两种不同的道统谱系中进行考察,不仅有助于把握司马光在宋初道学思想史上的地位,而且从另一个侧面呈现了宋代学术发展的概貌.
其他文献
《三叶集》是郭沫若、宗白华、田汉三人的通信集.以郭沫若的婚恋经历为触发点,《三叶集》展开了大量关于恋爱观、人性观以及中外文艺的探讨.后世学者所说的“\'恋爱\'的发现”在《三叶集》中已然发生.《三叶集》呈现出了“\'恋爱\'的发现”的一些复杂面向: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即便接受了现代的恋爱观念,其心灵仍然不能得到平静,以至于不得不进行大量关于“人性”的痛苦思考.同时,他们对外国文艺的接受也与其经历、感受密切相关.假如“\'恋爱\'的发现”是个性追求的表现的话,“人性思索”却又显示出,五四
千百年来,无论如何沧桑巨变,都难以改变乡村社区在乡村发展中的基础功能和作用.乡村社区发展力决定着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情况.由乡村社区内部发展因素与内在发展能力共同构筑而成的乡村社区发展力是由多种综合因素组合而成的,可以主要解构为:发展组织力、发展文化力、发展经济力、发展政治力、发展生态力等.这些发展因素和能力不是截然分开、独立运行、单独作用于乡村社区发展的,他们是紧密联结、交互作用、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共同推动着乡村社区发展.
现阶段,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与农业保险的高质量发展在时间与空间上进入了重合期,从制度设计的趋势看,二者的互相推动已经成为必然选择.但是,从内因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趋势性农业保险产品的购买意愿如何,对于研究农业保险市场潜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对福建、广东、山东、内蒙古、安徽、河南、四川、辽宁和黑龙江9省1016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调研数据,运用多元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气象指数保险和收入保险的购买意愿.研究发现,58.76%的受访者愿意购买有财政补贴的气象指数保险,60
鲁迅和茅盾均较为关注现代女性解放及其主体性获致问题.鲁迅的《伤逝》和茅盾的《创造》,生动地体现了两人聚焦和探究该问题时所得出的不同结论.一则忧虑现代女性解放及其主体性获致不充分的现实,一则担心现代女性解放及其主体性有可能较难获得异性理解与支持的窘状.二者的差异性,不仅表现了现代男性面对女性解放及其主体性获致的复杂心态,而且也折射出两人对现代女性解放及其主体性获致的不同思考维度.
"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一语,是学界对顾太清词的定评,在文学史研究中广为人知.但其实自清末开始,此论就频遭误解.学界皆言此论出自王鹏运,但经过足量史料文献的钩沉辨析,可证实此论并非王鹏运之言,而极可能是冒广生的说法;学界默认此论精当切实是以频频引证和论说,但参考太清词的传播状况和冒广生对顾太清研究之态度,此论实非公允之论,并可能含有不符事实的主观臆断;有学者因况周颐对"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一说的阐释,认为况周颐将太清词推举于纳兰词之上,但完整考察况周颐对太清词之评析与校刊,可知他并非十分推崇太清词,
世界主义作为一种冲动和野心,指出了人们在熟悉的参照系之外发现更多关于社会和文化世界的方式,超越了人们的当下处境和有限的人类关切,它伴随着全球化和全球文化的前景浮现而产生,通过团结和认同陌生他者的道德理想而获得动力.然而,世界主义的愿景在处理多元文化主义时遭遇了困难,因为它对人类更高层次的身份认同里蕴含着更严重的从现有文化抽象出来并分离的危险.理解世界主义,必须放弃绝对性和普遍性的观念,把它看作为一个充满变化又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多元文化所产生的差异的情感电荷为审美世界主义和消费文化开辟了道路.
作为四川大学比较文学研究基地国际系列讲座的第四讲,丹麦奥胡斯大学的比较文学教授斯文德·埃里克·拉森讲授在2020年12月27日晚带来了一场名为"文学与文化的相遇:泰戈尔的《家与世界》"的精彩线上讲座.在讲座中,拉森教授以文学与文化的相遇为切入点,讲解了例外主义、片面相遇、文化相遇、文学相遇、对话相遇这几个概念,并以《家与世界》为例分析了小说中所包含的多元文化相遇.讲座结束后,拉森教授与听众展开线上交流与对谈.本文记录并整理了此次对谈的全部内容,也将对谈所包含五个主题——"文学和艺术如何推动了文化对话""文
诸侯任王官作为周人血缘共同体内部分工在政治上的延续,是西周官制原始性和不成熟性的重要体现.诸侯入为王官乃西周社会之通例,并不能将其等同于"畿内诸侯"或采邑主.从诸侯所任王官的内涵来看,不仅要提供物品,而且要亲履其事,不可与成熟官制下的官职同日而语.由于空间距离与履职之间的矛盾,诸侯所任的王官相继被周王身边的近臣或中小贵族取代,较为成熟的官僚制度才逐渐建立.从诸侯任王官向成熟官制的转化,在周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直至春秋早期才最终完成.后世学者将诸侯任王官视为"畿内诸侯"和采邑主,旨在论证西周初期便已经具
《毛诗序》主张"诗"有"六义","风"占据首位,统摄其他"五义",成为贯穿其中的思想主旨.作者据"风"解释"大雅""小雅""颂"之义涵,依"风"确定"诗"之道德教化与政治教化的功能,以"风"为根柢,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诗学命题,如"诗志"说、"情礼"与"情性"说、"正变"与"美刺"说等等,确立了一种比较完整的思想结构,奠立了汉唐时期儒家诗学思想的基石.从儒家"诗"之经典诠释来看,《论语》首开以"兴"论"诗"之思想传统,"兴"之内向诠释理路与"思无邪"思想主旨一致,"诗"由此通向了孔子之"仁"的道德世界与思想
中华法系是以法典为统率的成文法体系,"法典化"构成中国法律史之悠久传统.古代中国"法典化"发轫于魏晋之际,以魏晋律令法典的颁布为开端;成熟于隋唐时代,以《唐律疏议》的完成及律令格式体系的成型为高峰;蜕变于宋元之交,以元代"弃律令用格例"为转折;升华于明清两朝,以会典的完成为大成.古代中国"法典化"起于中央集权国家锻造统一法律秩序的客观需要,继而形塑"中国"之正统与治道,并经历了从律典令典到会典的历史过程,塑造出从"刑事法——非刑事法"到"根本法——一般法"的法律体系格局.中国传统法典并非只是纸面规定,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