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文言文学习很难,甚至不喜欢学习它。作为语文教学者,我对文言文教学作了一定的探索实践,教学过程如下:
一、课前预习,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正式上课之前,要求学生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同时老师要鼓励学生做好预习记录工作。
二、新课导入
“导入”,即导言,是教师在讲授课文之前,围绕课文所进行的,用以引入新课、对学生起引导、启发的作用。一般说来,导言应包含三方面内容:
(1)解题。有些文章的题目,不是点明了所写的中心,就是概括了主要内容,准确地解题,可使学生尽快地“人文”“上路”。如:《伤仲永》的“伤”;《马说》的“说”等,都应作明确的解释。
(2)作者。对作者的介绍,一般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重点进行介绍,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以作者的身世、思想等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背景。对那些写战争或重大事件的记叙文、议论文,教师在讲授时应首先介绍一下当时的形势和写作背景;对那些节选的文章,应紧扣节选部分的中心介绍,如《曹刿论战》只需简略介绍公子纠与公子小自在继位事件上的矛盾冲突是这场战争爆发的原由,其他更多的史实和事件不必涉及。
三、范读与细读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朗读、齐读等是必不可少的,这里所说的“读”,是指教师导言后的范读或学生对课文逐字逐句的细读,目的是扫除文字障碍,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和基本内容。
读,要重点围绕三方面进行:
(1)找出生字、通假字,并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弄清字音、字形、字义。
(2)参照注释,把文中有碍于“了解内容”的多义词、活用词、古今异义词、虚词找出来,体会它的含义和用法。
(3)把文中不理解的句子画出,以便向老师请教。
读,这一环节,要突出一个“细”字,着眼一个“实”字,力求“读懂文义”。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源于此。
四、练
练,即训练。训练的内容是学生在“读”中获得的文言基础知识,目的是检查学生“读”的效果。练是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要手段,也可从三个方面进行:
(1)指读,即指名叫学生读课文,主要是检查学生读得是否流畅,是否有破读的现象。
(2)面提。学生在阅读时,查工具书,对照注释,还不能理解的语句,当面向老师提出,以求获得彻底解决。
(3)译句。学生理解了文意之后,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实际,挑选一些能体现文章主要思想内容的重点语句和句式,让学生进行对译练习,学生译得不准确的,教师给予必要订正。
练,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练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必须做到两点:
1 要有准备
学生在阅读中会出现什么情况,会提出哪些问题,教师要有个清醒的估计做到心中有数。
2 要有计划,成系统,突出重点
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用系统的知识武装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識结构。如:《鱼,我所欲也》中有一组这样的句子:“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这几句话,结构基本相同,反反复复,也没有艰深难懂的词,一般的意思,学生尚可理解。但如果不把“向为”的“为”的宾语和“不受”的宾语弄清楚,全句的意思是难以准确表述出来的。因此,在讲读中,须启发学生了解这两个省略了的宾语各是什么。“为”是介词,跟另一个名词组成介宾结构,这个介宾结构是“为礼义”,即上文“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中的那个“札义”;“不受”的“受”,是个及物动词,跟另一个名词组成动宾结构,这个动宾结构是“受万钟”。学生理解后,就能把整个句子省略了的成分补充起来,成了“向为(札义)身死而不受(万钟),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这个“为”是动词“做”,“之”是代词,指“不顾札义的事”。这个分句的重点和难点解决了,其他两个分句就理解了。
五、整体感知
就是教师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进行的必要的分析,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分析的方法要因文而异,一般说来,对那些属于议论性的文章,可按照论述的逻辑顺序进行分析,要分析论点,特别是中心论点,如《鱼,我所欲也》。属于记叙性的文章,可按照叙述的时间先后或空间变换进行分析,一般要重点分析人物和事件,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从标题人手,告诉学生:“记”表明本文是“记叙文”;“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教师再结合背景稍加点拨学生就会明白文章的思想内容,也会加深理解.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便可进一步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归纳概括出文章的写作特点。
六、评价
所谓“评价”,就是对课文的思想观点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课堂发言给予肯定性、鼓励性评价,目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批判能力。
对古代作品进行评价,在实际教学中有必要指导学生学会做到两点:①要根据作品的实际,抓主要方面。②要客观、恰当,要一分为二,绝不能脱离作者生活的年代和所处的阶级地位。教学中的难深之处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力所能及的可采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的方式进行。
以上提到的只是文言文教学的一般过程,教师们在教学中,可根据地区的不同,学生素质的高低及语文水平的实际情况而有所侧重。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文言文教学,这样文言文教学才会真正被提高。
一、课前预习,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正式上课之前,要求学生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同时老师要鼓励学生做好预习记录工作。
二、新课导入
“导入”,即导言,是教师在讲授课文之前,围绕课文所进行的,用以引入新课、对学生起引导、启发的作用。一般说来,导言应包含三方面内容:
(1)解题。有些文章的题目,不是点明了所写的中心,就是概括了主要内容,准确地解题,可使学生尽快地“人文”“上路”。如:《伤仲永》的“伤”;《马说》的“说”等,都应作明确的解释。
(2)作者。对作者的介绍,一般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重点进行介绍,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以作者的身世、思想等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背景。对那些写战争或重大事件的记叙文、议论文,教师在讲授时应首先介绍一下当时的形势和写作背景;对那些节选的文章,应紧扣节选部分的中心介绍,如《曹刿论战》只需简略介绍公子纠与公子小自在继位事件上的矛盾冲突是这场战争爆发的原由,其他更多的史实和事件不必涉及。
三、范读与细读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朗读、齐读等是必不可少的,这里所说的“读”,是指教师导言后的范读或学生对课文逐字逐句的细读,目的是扫除文字障碍,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和基本内容。
读,要重点围绕三方面进行:
(1)找出生字、通假字,并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弄清字音、字形、字义。
(2)参照注释,把文中有碍于“了解内容”的多义词、活用词、古今异义词、虚词找出来,体会它的含义和用法。
(3)把文中不理解的句子画出,以便向老师请教。
读,这一环节,要突出一个“细”字,着眼一个“实”字,力求“读懂文义”。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源于此。
四、练
练,即训练。训练的内容是学生在“读”中获得的文言基础知识,目的是检查学生“读”的效果。练是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要手段,也可从三个方面进行:
(1)指读,即指名叫学生读课文,主要是检查学生读得是否流畅,是否有破读的现象。
(2)面提。学生在阅读时,查工具书,对照注释,还不能理解的语句,当面向老师提出,以求获得彻底解决。
(3)译句。学生理解了文意之后,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实际,挑选一些能体现文章主要思想内容的重点语句和句式,让学生进行对译练习,学生译得不准确的,教师给予必要订正。
练,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练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必须做到两点:
1 要有准备
学生在阅读中会出现什么情况,会提出哪些问题,教师要有个清醒的估计做到心中有数。
2 要有计划,成系统,突出重点
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用系统的知识武装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識结构。如:《鱼,我所欲也》中有一组这样的句子:“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这几句话,结构基本相同,反反复复,也没有艰深难懂的词,一般的意思,学生尚可理解。但如果不把“向为”的“为”的宾语和“不受”的宾语弄清楚,全句的意思是难以准确表述出来的。因此,在讲读中,须启发学生了解这两个省略了的宾语各是什么。“为”是介词,跟另一个名词组成介宾结构,这个介宾结构是“为礼义”,即上文“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中的那个“札义”;“不受”的“受”,是个及物动词,跟另一个名词组成动宾结构,这个动宾结构是“受万钟”。学生理解后,就能把整个句子省略了的成分补充起来,成了“向为(札义)身死而不受(万钟),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这个“为”是动词“做”,“之”是代词,指“不顾札义的事”。这个分句的重点和难点解决了,其他两个分句就理解了。
五、整体感知
就是教师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进行的必要的分析,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分析的方法要因文而异,一般说来,对那些属于议论性的文章,可按照论述的逻辑顺序进行分析,要分析论点,特别是中心论点,如《鱼,我所欲也》。属于记叙性的文章,可按照叙述的时间先后或空间变换进行分析,一般要重点分析人物和事件,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从标题人手,告诉学生:“记”表明本文是“记叙文”;“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教师再结合背景稍加点拨学生就会明白文章的思想内容,也会加深理解.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便可进一步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归纳概括出文章的写作特点。
六、评价
所谓“评价”,就是对课文的思想观点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课堂发言给予肯定性、鼓励性评价,目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批判能力。
对古代作品进行评价,在实际教学中有必要指导学生学会做到两点:①要根据作品的实际,抓主要方面。②要客观、恰当,要一分为二,绝不能脱离作者生活的年代和所处的阶级地位。教学中的难深之处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力所能及的可采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的方式进行。
以上提到的只是文言文教学的一般过程,教师们在教学中,可根据地区的不同,学生素质的高低及语文水平的实际情况而有所侧重。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文言文教学,这样文言文教学才会真正被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