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歌及新时期黄梅戏音乐的现代探索

来源 :四川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sha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梅歌是新时期黄梅戏音乐现代化探索的新成果.黄梅歌是采用黄梅戏音乐元素,用现代歌曲创作手法创作而成的歌曲.20世纪80年代,吴琼录制了黄梅歌录音磁带专辑,开拓了黄梅戏向轻音乐方向发展的新路.1990年代后,一大批黄梅戏作曲家、知名演员加入黄梅歌创作、演唱队伍,黄梅歌的题材选择、旋律创作、演唱方法、传播方式均有新发展和突破.黄梅歌作为黄梅戏音乐现代化探索的新成果,为新时期黄梅戏音乐音域的扩展、演唱方法的改进、音乐创作手段的丰富以及吸引更多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黄梅戏影响的扩大和剧种地位的提升亦有所贡献.
其他文献
本文检索了CNKI数据库1992-2019年1881篇川剧文献,对川剧传播现状进行了定量、定性的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川剧研究层次较为丰富,整体的研究趋势成上升状态,目前已形成以川剧为研究领域的多元化科研群体.川剧传播形式多样化,多部优秀的川剧作品和杰出的川剧艺术家成为研究热点.但也还存在诸如不同区域、不同机构合作情况较少,学者间的合作情况较为分散,川剧资源没有得到最大化的保护和传承等不足.
元杂剧的出现与创作,为民众提供了一种观赏娱乐的产品,其价值必须要进入商业环节并借助演员与舞台的二度创作来实现,因而其根本属性是商品性而非文学性.商品属性使得元杂剧无论是情节的设计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无论是演出形式还是表演风格都具有商业书写的特质,而商业书写又反作用于元代的商业文化与商人的生存状态.元杂剧曲折地表现了当商人财富积累到足以与社会上层相抗衡的时候,他们的身份认同与人生价值的追求便不再局限在物质的层次上,而是希望在文化、甚至是社会地位上与上层阶级同质化,这对于传统的社会结构而言,无疑具有一定的解构
本文对明清时期以冯小青故事为题材的作品进行梳理,将徐士俊的杂剧《春波影》与戋戋居士的文言小说《小青传》进行比对,细致分析了《春波影》对《小青传》故事情节的承袭、删减、新增与改动,深入探讨了徐士俊对小青形象及其故事的再创造,详细论述了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设置、悲剧结局的处理等方面的艺术成就,从而使小青故事发生了质的变化.
颤音在声学上被界定为基频长时间的有规则的波动,是歌唱中最具表现力的美学特征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戏曲唱腔中普遍存在而又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嗓音现象,是构成传统戏曲润腔特色和审美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审美认知来看,中国传统戏曲中的颤音因剧种、行当的差异而呈现出有鲜明的特点.故本实验以昆曲花旦演员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仪器采集了花旦行当的嗓音和呼吸信号,重点分析花旦演员歌唱发声时颤音的基频、胸呼吸信号和频谱特征.通过研究发现,昆曲花旦歌唱颤音在声学表现上具有显著的行当特性.
学界对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毛猿》中的异化原因分析见仁见智,根据马丁·布伯的关系理论,任何个体都不能脱离关系而存在.而世界根据关系类型又分为“我-它”世界和“我-你”世界,只有“我-你”世界才是真正纯粹的精神上的关系.人类更需要建立的是“我-你”的精神联系,实现与世界的联结,找到真正的自我.《毛猿》中扬克正是在“我-它”的物质世界中迷失了自我的异化人的典型代表,而当他在异化了的物质世界中试图寻找“我-你”关系时遭遇了一系列挫折,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一rn泸州有座塔,隔天一尺八,江风铃雨说往事,忠孝可传家……rn这是一个关于孝道的故事——一个几千年来,一脉相承、赓续有代的、浸淫着民族精神的中国故事.rn泸州报恩塔俗称“白塔”,建于南宋绍兴十八年,为砖石结构建筑物,按当下说法就是原政府修建的形象工程.筹建者冯楫系泸南安抚使,现存史料中,有关冯楫的资料少而零散.他建塔的原因也仅限于民间传说.不过有一点可以确证,即他崇奉佛教,是佛教居士.正如他的自咏诗所云:“公事之余喜坐禅,少曾将胁到床眠.虽然出现宰官相,长老之名四海传.”由此推断,乃是他从信佛崇佛普法的
期刊
16世纪末,歌剧艺术诞生于意大利弗罗伦萨地区,并在此之后逐渐兴起,久而久之,与之密切相关的歌剧艺术指导专业也变得愈加重要.众所周知,欧洲的歌剧艺术发展十分繁荣,艺术指导工作者们会参与到整部歌剧的准备、排练以及演出当中,并始终陪伴在歌唱演员的左右.他们不仅能够对歌唱演员的歌词语言进行正确的指导,还会帮助歌唱演员恰当地掌握剧情处理方式,也可以说,其艺术指导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歌剧演出的整体效果.本文分别从“歌剧艺术指导”的职责、歌剧艺术指导对歌剧演唱者的专业性作用以及歌剧艺术指导对声乐艺术的重要性三个角度出发,探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指示精神,推动川渝两地川剧艺术的交流与发展,四川省艺术研究院、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于2021年6月10-11日,在成都联合主办了“川剧发展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学术研讨会”.在10日和11日上午举办的“川剧发展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学术研讨会”上,研讨会期间,来自川渝两地专业艺术研究院、团、所,高等院校以及社会各界从事川剧研究、创作、表演、教育等事业的近70余名代表,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围绕阐释和传承发展巴蜀文化,促进
期刊
道情是道教弘道宣教的一种艺术形式,历史上渔鼓道情与地方民俗结合而形成各种地方道情,四川竹琴便是道情与巴蜀民情风俗结合而成的曲艺艺术.清代、民国时期,四川竹琴在社会上颇为流行,竹琴演唱成为四川茶馆的重要娱乐方式,以致形成四川竹琴表演的兴盛局面.四川竹琴从某一侧面也反映了清代、民国时期道教影响民间社会的趋势.
“慢综艺”相对于近年居荧屏主流的“快综艺”而言.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观众对快综艺节目带来的紧张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审美疲劳与厌倦心理;而对生活本真的追求乃成为当下新的时尚——乡村生活、田园风光对都市白领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吸引力.慢综艺节目应运而生且一播即火、一鸣惊人.“关于人、自然和内心”是这类综艺节目的 核心要素;借参与成员的角色设定、叙事和表演,将生活化的故事元素以电影化的表达方式呈现于荧屏.以慢综艺《向往的生活》为例,在融媒视阈下全面探讨慢综艺节目电影化表达的语义、技法及启示意义,显然于当下国产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