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士俊《春波影》对小青故事的重写

来源 :四川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z19700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明清时期以冯小青故事为题材的作品进行梳理,将徐士俊的杂剧《春波影》与戋戋居士的文言小说《小青传》进行比对,细致分析了《春波影》对《小青传》故事情节的承袭、删减、新增与改动,深入探讨了徐士俊对小青形象及其故事的再创造,详细论述了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设置、悲剧结局的处理等方面的艺术成就,从而使小青故事发生了质的变化.
其他文献
在《哈姆莱特》中,奥菲利娅是莎士比亚专门设计的一个女性人物,主要具有三个作用:一是作为几条情节线索的连接点,使全剧情节更加合理;二是作为王后乔特鲁德和王子哈姆莱特的影子人物,为主人公的性格提供分身与对照;三是维持整部作品悲剧美学的平衡.总之,奥菲利娅在剧中的这些作用是《哈姆莱特》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成都首个拿下国内舞蹈界最高奖项“荷花奖”的艺术精品,舞剧《努力餐》在舞蹈语汇与地域文化要素的相互审视与思辨中,实现了新时代红色舞剧创作的审美转向与复调表达.作品将天府文化要素凝炼为意向符号,在革命历史与时代使命、情感诉求与精神共鸣、戏曲传统与艺术创新的串联之中营造出虚实交融的叙事策略与意蕴自生的美学品格,体现了创作者的审美自觉与艺术匠心.
《怜香伴》作为李渔创作的第一部传奇作品,因其讲述两位女子间的特殊“情感”而备受关注,学界亦多有争鸣.《怜香伴》传奇的创作动机及其表现内涵,实则源于李渔对“传奇”认识上所体现出的“尚奇”主张,即对常中见新之奇的刻意表现,这也是李渔剧作观念的核心特征.李渔剧作观的形成与他由士入商的特殊经历有关,他在传奇作品的创作实践与理论主张上,有着显著的娱人倾向,深深地烙上了商业化思维的印记.
本文以契诃夫创作的戏剧作品《三姐妹》为例,来探究俄罗斯传统庄园属性及庄园意象在契诃夫戏剧作品中的重构过程.将作品中隐喻的“高大”与“矮小”形象转化进行了横向对比,进而探究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夜发生的社会转变.从戏剧作品的庄园主题切入,通过创新的视角进行意象转化对比,进而探索契诃夫作品中庄园意象与全新构建的时空两者之间的关联,并进行了全新解读.
舞剧《努力餐》取材于四川籍革命先烈车耀先以经营努力餐楼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的事迹,展现了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前夕共产党人以一腔热血抗日救亡的历史图景.编导以努力餐楼为叙事支撑,通过再现、隐喻、对比等手段,将内涵丰富的“空间”与革命历史有机结合,寄天府文化和红色文化于“空间”之中,实现了多维空间叙事与革命历史书写的互动.
陈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的第一代戏剧导演之一,青年时代她投身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入读中央戏剧学院、留学莫斯科卢那察尔斯基国立戏剧学院,接受了正统的斯氏体系教育.但她不以斯氏体系创作为标榜,并学习中国戏曲美学的创作特征,后又成为在中国推广布莱希特戏剧的后继者,探索性地提出了“总体剧场”的建设目标,毕生为建构具有本民族特征的演剧学派而鞠躬尽瘁.
歌剧《楚庄王》融民族旋律音调、戏剧唱法与西洋歌剧咏叹调、重唱与合唱形式等为一体,突出体现了史诗般的特点.在当代多媒体舞台上,《楚庄王》没有产生晦涩难懂之感,原因在于歌剧运用了富有地域特色的音调、唱词,运用了不同特点的“戏歌唱法”,使虚构的角色也能凸显歌剧中的矛盾冲突和观众的真实感受,同时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进行了很好地融合,从而构建了“史诗性”的艺术表达系统.
上海里弄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城市微更新的发展背景下,结合里弄社区规划的红色文化展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数字技术和交互技术给红色文化展示内容及表现方式带来的创新性变革,从提升展示体验和公众参与度两个方面,结合渔阳里北区微更新设计实践,探讨里弄红色文化展示的具体策略,将红色文化展示与其相关的里弄环境相融合,提出城市文脉传承在里弄微更新中的创新思路,挖掘可读性更高、更直观高效的城市文化展示和传承方式.
本文检索了CNKI数据库1992-2019年1881篇川剧文献,对川剧传播现状进行了定量、定性的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川剧研究层次较为丰富,整体的研究趋势成上升状态,目前已形成以川剧为研究领域的多元化科研群体.川剧传播形式多样化,多部优秀的川剧作品和杰出的川剧艺术家成为研究热点.但也还存在诸如不同区域、不同机构合作情况较少,学者间的合作情况较为分散,川剧资源没有得到最大化的保护和传承等不足.
元杂剧的出现与创作,为民众提供了一种观赏娱乐的产品,其价值必须要进入商业环节并借助演员与舞台的二度创作来实现,因而其根本属性是商品性而非文学性.商品属性使得元杂剧无论是情节的设计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无论是演出形式还是表演风格都具有商业书写的特质,而商业书写又反作用于元代的商业文化与商人的生存状态.元杂剧曲折地表现了当商人财富积累到足以与社会上层相抗衡的时候,他们的身份认同与人生价值的追求便不再局限在物质的层次上,而是希望在文化、甚至是社会地位上与上层阶级同质化,这对于传统的社会结构而言,无疑具有一定的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