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英语在我国与国际交往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语学习也日益得到重視。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意识到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性,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采取有可行性、实用性、教育性、思想性的英汉语言文化对比方法,帮助学生突破语言交流障碍,培养学生运用英汉双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语言能力。本文简略分析了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提出了加强学生英汉语言对比分析能力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文化差异;英汉语言对比
一、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
1、隐私观念。西方人特别在意自己隐私的泄露,而中国人却不介意他人询问自己的隐私,这主要反映了中西不同的语言文化,从单词privacy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比较注重维护自己的隐私,认为它是不可任意侵犯的。对中国人来说,询问对方的婚姻、收入、年龄是出于对对方的关心,是一种礼貌行为,而西方人来说,自己的隐私受到了侵犯,是一种失礼行为。
2、语言方式。英语强调通过各种形式促进语法的完整性,句型的严谨性,功能的有序性。英语注重形合,而汉语却注重意合,这体现了英汉民族不同的语言方式。如,if所引导的句型:If you dont go to the party, I will not go( 你不去派对我也不去)。If在句中起着连接、引导的作用,只要看到If,句子的逻辑关系不言而喻。然而在汉语中却很少使用连接词,句子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基础是很难看出的。如,完成得了就继续,完成不了就放弃,这两个句子间明显无引导成分,从表面上是难以看出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但句子的意思却将它们紧密地结合一起。
3、思想观念。中国人看重血缘关系、强调等级制度。推崇尊卑有序、长幼有序。如询问老人年龄时应用“高龄、高寿”,称对方生日为“华诞”,问对方姓氏时用“贵姓”等敬称,不然,对方会认为你连基本礼貌都不懂,有缺修养。而在英语中,敬称却很少。无论你有多高的地位,多大的年龄,取得多大的成就,你一律用you,我一律是I,西方人强调个人主义至上,尊重个人价值。
二、高中英语课堂中加强英汉语言对比分析能力的教学措施
1、从语义内涵的对比中加强英汉语言对比分析能力。语言是我们从事社会活动需要借助的主要方式,在具体交际中,它通过各种方式与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是一种意识化的符号,语用意义是符号使用者与符号之间的特定关系,而符号使用者总是置身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最常见的例子便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如“马”在英国人眼中它是尊贵的皇家动物,在某人意外地获得胜利时,这人常被称为“黑马”,另外马还被赋予了体格健壮的含义,如,as strong as a horse,而在汉语中却用牛来表达相同的含义,如“气壮如牛”,又如在中国人眼中,老虎被尊为百兽之王,但是在西方童话故事中狮子(lion)却是百兽之王,英国人常将自己的国家比作狮子,他们认为狮子是勇敢的象征,于是便有了The British Lion(英国)。可见,在英汉语言中牛与马的含义明显不同。像这样的词汇文化、语义内涵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中国人常说的“画蛇添足,多此一举”,英语中却用“to put a fifth wheel to the coach.”来表达。要表示某人很吝啬,一毛不拔时,英语的表达方式为“He is as old screw”。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英汉语义文化内涵的比较来提高学生的英汉语言对比分析能力。
2、从词汇视角的差异对比中加强英汉语言对比分析能力。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视角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待同一事物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提高对这种差异性的分析能力,以便能够翻译出更地道的英译文。如对英汉双语中的修饰词、名词、动词的转换现象加以重视,汉语中的修饰词有时与英语中的修饰词词义是完全相反的,如汉语中的候机室,英语中称为“he departure lounge”;听电话,英语中则用“answer the phone”来表达。英语中常有名词转换成动词的语法现象出现,而在汉语却较少见到,一般比较倾向于修辞比喻,词义延伸。如duck(鸭子),作动词时其词义为“回避、逃避”,His speech was full of generalizations, and ducked all the real issues.(他的讲话全是空谈,所有实质性的问题都一一回避了。),而在汉语中却有“赶鸭子上架”的说法,其引申意义比喻逼迫别人做不愿做的事情。再如monkey(猴子),作动词时是任性、胡闹的意思,Don’t monkey with my joy(别动我的玩具),但是在汉语中,却说“某某像猴子一样机灵”。关于方位词的词序问题,在汉语中,我们一般说“东西南北”,东西在前,南北在后,但是在英语中却是南北在前,先北后南,如东北(Northeast),南北(North and South),西南(Southwest)。
三、探究性教学研究过程:强调自主合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主动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的过程。同一班级的学生具有共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经验和思想情感因素,易于相互传递和接受信息,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交际化,增加用外语交往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掌握外语进行交往的进程。在合作时,小组人数在4~6人左右。合作的任务可以是讨论、对话、辩论、角色表演、采访、调查、模拟对话。在执教Living with disease时,笔者课前给学生们布置了课外探究性学习任务——寻找尽可能多的有关艾滋病的信息与资料。在课上,利用多种任务型活动交流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一是小组讨论:通过几个呈梯度设置的问题,由点及面,抽丝剥茧地把艾滋病的神秘面纱揭开;二是模拟采访:小记者分别采访“艾滋病患者”、“卫生部官员”、“路人群众”、“义务献血者”等。三是现场调查:当你患了不治之症时,如何面对生活?有效的合作交流,可以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感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也有助于激发各自的灵感,促使更深层的理解与体验。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对英汉语言对比引起高度地关注。在传授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应加强学生对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帮助学生消除交际过程中的语言文化障碍,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文化差异;英汉语言对比
一、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
1、隐私观念。西方人特别在意自己隐私的泄露,而中国人却不介意他人询问自己的隐私,这主要反映了中西不同的语言文化,从单词privacy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比较注重维护自己的隐私,认为它是不可任意侵犯的。对中国人来说,询问对方的婚姻、收入、年龄是出于对对方的关心,是一种礼貌行为,而西方人来说,自己的隐私受到了侵犯,是一种失礼行为。
2、语言方式。英语强调通过各种形式促进语法的完整性,句型的严谨性,功能的有序性。英语注重形合,而汉语却注重意合,这体现了英汉民族不同的语言方式。如,if所引导的句型:If you dont go to the party, I will not go( 你不去派对我也不去)。If在句中起着连接、引导的作用,只要看到If,句子的逻辑关系不言而喻。然而在汉语中却很少使用连接词,句子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基础是很难看出的。如,完成得了就继续,完成不了就放弃,这两个句子间明显无引导成分,从表面上是难以看出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但句子的意思却将它们紧密地结合一起。
3、思想观念。中国人看重血缘关系、强调等级制度。推崇尊卑有序、长幼有序。如询问老人年龄时应用“高龄、高寿”,称对方生日为“华诞”,问对方姓氏时用“贵姓”等敬称,不然,对方会认为你连基本礼貌都不懂,有缺修养。而在英语中,敬称却很少。无论你有多高的地位,多大的年龄,取得多大的成就,你一律用you,我一律是I,西方人强调个人主义至上,尊重个人价值。
二、高中英语课堂中加强英汉语言对比分析能力的教学措施
1、从语义内涵的对比中加强英汉语言对比分析能力。语言是我们从事社会活动需要借助的主要方式,在具体交际中,它通过各种方式与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是一种意识化的符号,语用意义是符号使用者与符号之间的特定关系,而符号使用者总是置身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最常见的例子便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如“马”在英国人眼中它是尊贵的皇家动物,在某人意外地获得胜利时,这人常被称为“黑马”,另外马还被赋予了体格健壮的含义,如,as strong as a horse,而在汉语中却用牛来表达相同的含义,如“气壮如牛”,又如在中国人眼中,老虎被尊为百兽之王,但是在西方童话故事中狮子(lion)却是百兽之王,英国人常将自己的国家比作狮子,他们认为狮子是勇敢的象征,于是便有了The British Lion(英国)。可见,在英汉语言中牛与马的含义明显不同。像这样的词汇文化、语义内涵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中国人常说的“画蛇添足,多此一举”,英语中却用“to put a fifth wheel to the coach.”来表达。要表示某人很吝啬,一毛不拔时,英语的表达方式为“He is as old screw”。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英汉语义文化内涵的比较来提高学生的英汉语言对比分析能力。
2、从词汇视角的差异对比中加强英汉语言对比分析能力。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视角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待同一事物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提高对这种差异性的分析能力,以便能够翻译出更地道的英译文。如对英汉双语中的修饰词、名词、动词的转换现象加以重视,汉语中的修饰词有时与英语中的修饰词词义是完全相反的,如汉语中的候机室,英语中称为“he departure lounge”;听电话,英语中则用“answer the phone”来表达。英语中常有名词转换成动词的语法现象出现,而在汉语却较少见到,一般比较倾向于修辞比喻,词义延伸。如duck(鸭子),作动词时其词义为“回避、逃避”,His speech was full of generalizations, and ducked all the real issues.(他的讲话全是空谈,所有实质性的问题都一一回避了。),而在汉语中却有“赶鸭子上架”的说法,其引申意义比喻逼迫别人做不愿做的事情。再如monkey(猴子),作动词时是任性、胡闹的意思,Don’t monkey with my joy(别动我的玩具),但是在汉语中,却说“某某像猴子一样机灵”。关于方位词的词序问题,在汉语中,我们一般说“东西南北”,东西在前,南北在后,但是在英语中却是南北在前,先北后南,如东北(Northeast),南北(North and South),西南(Southwest)。
三、探究性教学研究过程:强调自主合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主动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的过程。同一班级的学生具有共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经验和思想情感因素,易于相互传递和接受信息,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交际化,增加用外语交往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掌握外语进行交往的进程。在合作时,小组人数在4~6人左右。合作的任务可以是讨论、对话、辩论、角色表演、采访、调查、模拟对话。在执教Living with disease时,笔者课前给学生们布置了课外探究性学习任务——寻找尽可能多的有关艾滋病的信息与资料。在课上,利用多种任务型活动交流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一是小组讨论:通过几个呈梯度设置的问题,由点及面,抽丝剥茧地把艾滋病的神秘面纱揭开;二是模拟采访:小记者分别采访“艾滋病患者”、“卫生部官员”、“路人群众”、“义务献血者”等。三是现场调查:当你患了不治之症时,如何面对生活?有效的合作交流,可以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感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也有助于激发各自的灵感,促使更深层的理解与体验。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对英汉语言对比引起高度地关注。在传授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应加强学生对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帮助学生消除交际过程中的语言文化障碍,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