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应用氨甲环酸镇痛合剂对接受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患者围手术期出血、术后疼痛及血栓形成风险的影响

来源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XA)镇痛合剂(TXAA)对接受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PLIF)术患者围手术期出血、术后疼痛及血栓形成风险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2020年1月,于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行PLIF的105例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管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为(54.8±14.3)岁;男性患者为69例,女性为36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为60例,腰椎管狭窄者为4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TXAA组(n=35,术前静脉滴注TXA 1.0 g,深筋膜关闭前切口局部注射TXAA 50 mL),TXA组(n=35,术前静脉滴注TXA 1.0 g)和对照组(n=35,围手术期不应用TXA),分别记录3组患者出血相关指标:围手术期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隐性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率,术后疼痛相关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前列腺素(PGE)2水平、缓激肽水平,以及血栓发生风险相关指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栓弹力图(TEG)-血栓最大幅度(MA)值、D-二聚体水平等。并且于手术后3个月内对患者进行不良事件随访。对于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计量资料,如围手术期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VAS疼痛评分等,3组及各组中不同时间点的总体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及组内不同时间点的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性别构成比、输血率等计数资料的3组整体比较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校正采用Bonferroni校正法。3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人体质量指数、术前血红蛋白(Hb)值、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术前D-二聚体水平等一般临床资料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其他文献
以1例67岁女性急性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L1)为例,介绍一种单侧入路骨囊袋填充椎体成形术的手术关键步骤。单侧入路骨囊袋填充椎体成形术治疗新鲜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以部分恢复椎体前缘的高度,在减少手术创伤、减低患者经济负担的同时,可达到与双侧入路相同的手术结果,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技术。
衰弱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综合征,常表现为机体多系统功能下降、储备功能减退,更易发生健康不良事件,影响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但衰弱可能的潜在机制尚不明确。啮齿类动物与人类具有同源性,是研究人类疾病常用的动物模型。因此,啮齿类动物衰弱模型有助于促进人类衰弱的研究和干预。本文就啮齿类动物衰弱模型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肌少症是一种与年龄密切相关的老年综合征,其特点是伴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骨骼肌质量和强度进行性、全身性丧失。老年人发生肌少症不仅会导致跌倒、骨折、失能、运动能力下降,还会增加老年人的死亡风险和加重经济负担。目前国际上已有多个专业组织和机构先后发表了肌少症的评估和诊断共识,但纳入的参数不完全一致,本文就各个共识的诊断标准及其相关参数进行综述。
轻度认知障碍(MCI)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对患者进行早期筛查并干预可以有效延缓病程、促进转归,然而我国MCI就诊率不足4‰,大部分患者未获得相关的卫生服务,转诊是连接患者筛查与获取后续卫生服务的关键步骤,也是目前最薄弱的环节。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MCI筛查后转诊的现状进行综述,并从受者、供者和环境三方面总结并分析影响转诊的因素,探索提高转诊率的干预措施,为改善MCI患者的就医行为提供理论依据,使患者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和照护,减轻相关的疾病负担。
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定的跨膜糖蛋白CD160作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成员,可通过与自然杀伤(NK)细胞和T细胞作用影响机体免疫功能。根据是否存在免疫球蛋白(Ig)结构域和细胞膜表面锚定方式的差异,CD160分子可被分为4种异构体。CD160与其配体疱疹病毒进入介质(HVEM)形成的CD160-HVEM复合体是IgSF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TNFRSF)间直接相互作用的特例,并且根据靶细胞的不同,CD160-HVEM复合体可产生共刺激或共抑制信号,从而调控免疫应答。HVEM作为一个信号分子
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一组以骨髓一系或多系髓细胞增殖为特征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中经典型MPN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即Ph-MPN。MPN驱动基因Janus激酶(JAK)2、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MPL)和钙网蛋白(CALR)基因突变,均可激活JAK/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上调MPN患者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形成炎症微环境,并促进克隆细胞不断增殖,导致患者体质症状加重、血栓形成、易向骨髓纤维化(MF)和急性白血病(A
转化生长因子(TGF)-β超家族抑制剂luspatercept是一种针对SMAD2/3信号通路的可溶性受体融合蛋白,该药对改善β地中海贫血、较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相关贫血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批准luspatercept用于治疗β地中海贫血和较低危MDS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RS)或MDS/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伴RS和血小板增多(MDS/MPN-RS-T)相关贫血的成年患者。目前研究结果初步表明,luspatercept对改善骨髓纤维化(MF)相关贫血可能具有
双特异性抗体(BsAb)是一种新型免疫疗法,能够通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非限制性识别并结合肿瘤抗原,激活T细胞并靶向杀伤肿瘤细胞。目前,BsAb已成为血液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中,针对B细胞成熟抗原(BCMA),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C组5成员D(GPRC5D)和Fc受体同源物(FcRH)5靶点BsAb的早期临床试验已显示出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治疗反应率达70%~83%,其主要治疗不良反应为低级别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血细胞减少和感染。笔者拟就BsA
近年来,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技术发展迅速,疗效逐年提高。肺部并发症是影响HSCT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儿童HSCT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25%~50%,包括感染性及非感染性并发症。常见的移植后早、中期肺部非感染性并发症包括弥漫性肺泡出血(DAH)、植入综合征(ES)、血栓性微血管病(TMA)等,常见晚期并发症包括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BOS)等。笔者拟就患儿接受HSCT后常见肺部非感染性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进行阐述,旨在为临床医师诊治该类疾病提供思路。
结外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ENKT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一种少见亚型。近年,ENKTCL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具有侵袭性强、临床进展快、患者预后差等特点,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标准治疗方案。由于ENKTCL对放疗敏感,早期以放疗和综合治疗为主,晚期以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为基础的全身化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及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为ENKTCL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笔者拟就ENKTCL的联合化疗、综合治疗、放疗、HSCT等研究新进展进行阐述,以期为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