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快乐徜徉在中学语文课堂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nimale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在两千多年前的伟大教育家孔子明确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说明了精神愉悦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实施愉快教学能让学生步入科学知识的群峰中饱享秀色,乐而忘返;让学生奔驰在知识的大草原上,产生一种对崇高、悠扬而心旷神怡的美好境界的向往。下面,我就为什么实施愉快教育和怎样实施愉快教育两方面做具体阐述:
  一、中学语文为什么要实施愉快教学
  (一)愉快的精神状态能使中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顶峰。
  愉快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在愉快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轻 松愉快的良好心境可以激发脑肽的释放,而脑肽是记忆与学习的关键性动力。教育心理学也表明:人在愉快的 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才能形成兴奋中心,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的通道才能畅通无阻,感觉、观察变得敏锐, 思维也变得迅速敏捷,注意力集中,想象丰富,记忆效果好,这样就加速了知识的接收、加工和组合的过程, 知识迅速得到巩固并转化为能力。而人在压抑沮丧时,这一切都将受阻。当代国外学习观一个最基本的特征, 就是将人的学习与情绪的变化和影响紧密联系起来,注意把情感因素引入学习之中,意识到作为学习主体的人 ,其学习活动离不开愉快等积极情感的激发、维持、强化和调控。
  (二)愉快教学可以激发中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从而使语文教学卓有成效。
  兴趣总是与人的愉快感情相伴出现,互相作用的。能引起愉快的情境往往使人感兴趣,而能引起兴趣的情 境往往也能使人愉快。愉快教学可以凭借其特有的魅力在使中学生感到愉快的同时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某种事物和研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它作为智能活动的动力系统能使大脑神经过程敏锐、灵活,长久维持大脑的优越状态,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
  教育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表明:兴趣与学习的关系非常密切,满怀兴趣就会全神贯注,执着一念,专心致志 ,变被动吸收为主动进取,由完成任务到迷恋醉心,满腔热情地进行钻研,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乏味的事,甚至还可以弥补智能的不足。例如,拉扎勒斯在语文课教学情境中,将高中学生分为智能组 与兴趣组,智能组学生的平均智商为120,但对于语文的阅读与写作不感兴趣, 而兴趣组学生平均智商只有10 7,但很喜欢阅读与写作。 这两组学生皆必修“阅读与写作”这一课程,在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两组受同样的 测验,待一学期结束时,两组总成绩相比较,兴趣组远优于智能组。这个实验很好地说明了中学生是满怀兴趣去学语文,还是怀着厌恶的心情去学语文,其质量和效果是 大不相同的。
  二、中学语文教师怎样实施愉快教学
  (一)创造一个让学生愉快学习的优美环境。
  环境对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对青少年个性的发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 、行为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的。学校、班级要根据教育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加工和设置优良而美化的环 境,这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一种标志,同时也直接影响师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秩序。优美的环境能使中学生心情 舒畅,精神焕发,乐于学习,有助于愉快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师应充分发动学生,让他们人人都为绿化、美化、优化校园环境出一份力,把学校布置成一个整洁、清 新、美丽的乐园,使每个走进校园的人都感到赏心悦目,精神抖擞;把教室布置成一个美的、激励奋发向上的 小环境,使置身其中学习的同学们都感到轻松自然,其乐融融。
  (二)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愉快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联袂演出,师生面临的是共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只有双方携起手来,互相理解 ,互相尊重,密切合作,双方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感情倾向,学生才会 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并乐于请教,愉快教学才能顺利进行。韩愈说得好:“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师生 在情感上不和谐,教师对学生不热爱,甚至见到学生就烦,学生对教师毫无感情,甚至见了老师如同老鼠见了 猫,双方在思想上首先就不愉快,还谈什么愉快教学?!
  师生关系和谐,关键在教师。教师应热爱所有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在师生间架起情感的桥梁 。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 生,相信学生都是求进步的,都是要学习,有旺盛求知欲的,能够改正错误的。
  (三)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愉快教学的最佳效果与良好的课堂气氛分不开。好的课堂气氛应该与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相一致、相协调,教与学双方的认知、思维活动必须有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应该是既静谧又炽热,既活泼又紧张的,既有播种的繁忙,又有收割的喜悦,既有在知识的皇宫人里舒心的漫步,又有攻克知识堡垒的 激烈的战斗。
  首先,提倡教师笑进课堂。微笑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创设和谐的、协调的教 学氛围的重要手段。有学生这样比喻:“在炎热的夏季,老师的微笑如甘露,带给我们一个清凉的世界;在严 寒的冬日,老师的微笑似春风,总让我们感觉到温暖。”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满腔热忱来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端庄、语言亲切,富有激情,并借助眼神、表情、姿势来辅助说话,让学生感到听你的课是一种精神享受。
  再次,要善于发挥正强化的作用。“正强化”这一心理学上的术语是指运用表扬、激励、肯定、鼓动等手 段发掘一个人的优点使之得到及时巩固、发展,从而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教师在语文课上经常使用正强化,会 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和愉快的心情,对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很有好处。
  还可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故意设置障碍,造成疑虑,教师佯装不知,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争论 ,以及用故事、表演、挑刺、幽默等趣味性措施,可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对课文 的理解也更深刻,更全面。
  (四)善于调控扣人心弦的教学节奏。
  节奏本是音乐上的术语,杰出的乐师总是十分讲究节奏和旋律的美,以此抓住听众的心,使之驻足凝神, 屏气入境。教师也应象乐队的指挥一样,善于调节,使课堂演奏出优美动听的曲子。教学节奏是愉快教学艺术 美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能过快,否则感觉不到乐趣,也不能过慢,否则断断续续,学生感觉不到完美,又要抑扬顿挫,既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又有“小弦切切如私语”,以此紧扣学生心弦。
  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住学生生理和运动的节奏,使教学节奏与之相适应。13—19岁的中学生,其大脑的兴 奋中心呈曲线变化,波浪式推进,随着刺激物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巴甫洛夫认为在50分钟以内,大脑兴奋中心 总会出现一个疲劳波谷。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利用兴奋中心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要善于在疲劳波谷期设计精彩的提问,或举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加快节奏,形成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兴奋起来,度过疲劳低谷,从弥 补生理心理的缺陷。
  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有节奏感,做到快慢适度,疏密相间,抑扬顿挫,起伏跌宕。心理学研究表明,“机关枪式”的语言,“大辩论式”的语言,会对学生大脑细胞产生超荷刺激,从而产生厌烦心理。还要按不同作 品的基调调控教学语言的速度。内心情感变化平缓或感情色彩灰暗时,语速要减缓;内心情感强烈或感情鲜明时,语速就要加快。做到抑抑扬扬,有波有澜,有时慷慨陈词,像飞流直下的瀑布,有时娓娓道来,像涓涓而去的溪流,给人以无穷美感。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兴趣,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教师还要善于借助教学内容的节奏来调节整堂课的节奏。教学内容的节奏指上课内容的详略、多寡、取舍 、安排等。该讲多少信息,含量和速度都应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必须富有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感。在教学的重 点处应讲得多一点,详一点,速度稍慢一点,方法更灵活些,形成教学的高潮。
  (五)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指在语文课堂上利用电教设备、音像、挂图等现代化教具和形象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下进行有效的学习。
  实践证明,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尤其是电教媒体,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它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一改传统沉闷的课堂面貌,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有助于实现“轻负高质” 和实施愉快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例如, 一位老师上《苏州园林》一文时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录像片,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园林建筑画面,使学生产生近乎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受到美的熏陶,这位老师把枯燥的说明文教 “活”了。可以说,多媒体的灵活运用将会给中学语文愉快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总之,教师必须要有奉献的品格,强烈的敬业精神,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在实践中培养浓厚的教学兴趣,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提问和教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才能让快乐徜徉在中学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走进快乐的语文世界!
其他文献
一、问题研究背景及兴趣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1、兴趣是数学学习的开始  高中学生尤其是普通高中的学生,深感数学之难.究其原因,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兴趣问题..有些学生因为初中时数学就不好,于是到高中后,对数学本身就没有兴趣可言了.还有一部分学生学到函数后没能理解,然后选择了放弃数学.文科学生虽然善于记忆但对于数学,则没有了记忆,为什么呢?正如德国文学家歌所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因
学位
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要求教师在世纪回眸中找到新的起点,在自我激励中实现新的跨越,在与时俱进中提高综合素质,在日新月异中改变教学策略。而学识正是教育教学生命的源头活水,学识能力要通过教师不断的学习和反思来提高。  一、勤学以胜任好学以丰润  在美国,有一本家喻户晓的杂志《幸福》,有一期杂志的封面上,醒目地写着一行大字:“要么学习,要么死亡!”这句话引发了人们广泛而深刻地思考,被全世界的各种媒体竞
一、巧妙导入,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导入语,能够大一节课的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提高继续学习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叙述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智慧。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盎然的去学习新课,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要把它与教材的
一、教师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创新人格  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是一切职业都必须具备的,对教师而言,这方面的素质尤为重要。就像书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个性能够影响个性”。音乐教师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直接涉及到音乐教师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首先,是音乐教师的人格。教师的职业是以人格再造人格,教师是学生品格的直接影响者和塑造者,“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的人格
【摘要】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教育部提出了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那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我们的所思。本文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做一些总结。   【关键词】信息技术
每次进行手工活动、数学操作活动的时候,我总会发现有几个小朋友会说:“老师我不会”、“老师你帮我做”,“老师帮帮忙”,其实要做的都是很容易的,可是那些幼儿却只是站在边上,脸上带着悲伤、惶恐的神情0看着其他在做的幼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父母都是持着含在嘴里,捧在手心的态度,把孩子当宝贝一样的珍藏着,为孩子包办着一切,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孩子丧失了独立性,而变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