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动性过剩的表现
存贷差持续背离。从全国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情况来看,根据央行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6年底,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7%,而同期金融机构人民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两者增长差距达到1个百分点,存贷差已经超过11万亿元,存款增长速度明显大于贷款增长速度。
流动性比率持续下降。长期以来,由于中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管理一直相对宽松,银行体系流动性的主要指标都处于非常高的水平。例如,我国的M2/GDP比率,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呈线性增长。我国该比率的数值远大于世界主要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水平(1.0以下)。另一个重要指标就是M2、M1余额和增长幅度,近五年来,由于经济体中的流动性供给偏大,我国M2与M1余额和增长速度差距不断加大,M1在M2中的比重越来越小,从1990年近49.8%下降到2006年的36%,显示出我国货币结构中现实的购买力不断下降,潜在购买力不断增大。
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自2004年以来,该参数就一直处在4.0%到3.5%的水平,远高于国际银行业超额准备比率水平。超额准备金增加,不仅加大了央行的支付成本,也使其面临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果大打折扣的压力。
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由于市场流动性过剩,大量资金涌入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导致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2006年以来,由于资金充裕,银行间市场发行和交易利率不断下行,市场利率不断降低。质押式国债回购7天品种加权平均利率一直维持在2%左右。
流动性过剩的成因
持续贸易顺差导致外汇占款大幅增加,我国保持长期、持续的贸易顺差。2006年末贸易顺差已达到175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3%。此外,人民币升值预期也吸引大量国际热钱涌入国内,贸易和资本项目双顺差使得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由于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而投放的基础货币也相应地大幅增加,目前,由于外汇占款而投放的基础货币已经达到了央行基础货币投放量的70%以上,这是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
负债决定资产的理念一定程度推动流动性过剩。长期以来,在资产负债增长比例管理中,商业银行不是根据符合风险管理标准的优质资产项目营销的情况决定负债增量,而是以负债增量决定资产增量,即先确定负债增长计划,再根据负债增长计划,最后按比例确定贷款增长计划。当经济逐步发展,社会资金逐步宽裕,银行经营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银行风险管理理念逐步完善时,这个模式就会发生问题。存款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下达到各基层,要求最大化增长,但资产营销部门未必能找到相应的符合自身风险管理标准的资产项目,由此可能造成巨大存差,并在金融创新不足的情况下,导致流动性过剩现象。
经济结构和区域结构失衡。2002年以来,投资增长的速度持续高于消费增速,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衡问题加剧。消费相对落后致使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体系内部循环,引发经济结构失衡。一边是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另一边则是大企业的资金过剩;一边是某些行业的过度膨胀,另一边则是医疗、教育的部门的严重投资不足。而从区域来看,同样存在失衡的问题。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流动性问题显著,而广大中西部地区则仍然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局面;城市存在流动性压力,而农村仍资金匮乏。
外部诚信环境约束和银行加速改革加剧了流动性过剩。一是外部诚信体系不佳,使商业银行很多信贷人员,从信贷资产的安全角度出发,提高了放贷门槛,因此约束了贷款增加。二是银监会对银行业的监管更加严密和完善,以及主要商业银行加快股份制改革和上市,促使其不断接受和加强关于资产质量、风险管理和“资本约束资产”的新理念,主动控制信用贷款等风险权重高的贷款投放,影响贷款增加。三是贷款审批过程改造、业绩考核方式变革以及管理理念更新等更符合商业银行运作要求的变革,商业银行内部许多人员还不能迅速适应,加之还存在内部各环节改革不协调的问题,影响了贷款审批效率和贷款营销质量,最终影响到贷款的增长。
流动性过剩的对策
不断推进外汇制度改革。自汇改以来,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有加强的趋势,这给银行外汇资金业务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可以考虑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以抑制投机压力,稳定升值预期。在一个较大的浮动空间内,汇率既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这会给投资资金带来一定的压力和风险,增加了资金的风险成本,从而抑制强烈预期下的投机操作,以抑制热钱的涌入。此外,可以进一步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放松对外投资等方面的限制。从鼓励外资流入,限制资本流出转变为一个相对中立的外汇管理机制,必须对投资性资本的流入进行相应的限制,同时适当放松对资本流出的管制。
进一步转变银行的经营观念。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种:吸收存款、向别的金融机构借款以及发行债券。应当通过改善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通过发债等方式吸引低成本资金,降低高成本资金,从而提高商业银行对负债的利率敏感性,在总量上降低成本或减少多余的资金来源。在存款的选择方面,改变传统的只盯住几个大客户的经营方式,应该积极主动的开拓新客户,同时需加强筹资市场分析,强化成本管理,主动调整存款区域、客户、品种结构,以达到降低筹资成本、增加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另外,银行传统的以存款额为唯一考核指标的激励机制需要改变,银行应当逐渐转变为企业化的市场主体,逐步建立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考核目标。
扩大资金运用渠道。信贷一直是银行资金运用的主要渠道,但是银行资金除了用于信贷外,还需要积极拓展其他渠道:一是健全和完善股票市场,继续推动股权分置改革、拓宽合法资金入市渠道、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壮大股票市场规模,促进股票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二是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大力开展中间业务、表外业务。比如,发展公司和私人理财增值服务,通过各种资产管理产品吸纳、转移客户的部分增量存款,挖掘存款客户的衍生效益,这可以有效分流居民存款,减轻银行流动性压力,又可以带来手续费等收益,使银行在降低风险的情况下增加收益。三是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是改变间接融资、增加直接融资比例的又一重要手段;四是发展黄金市场、期货市场、境外理财市场。通过发展多元化金融市场,有效分流储蓄和过剩资金。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存贷差持续背离。从全国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情况来看,根据央行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6年底,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7%,而同期金融机构人民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两者增长差距达到1个百分点,存贷差已经超过11万亿元,存款增长速度明显大于贷款增长速度。
流动性比率持续下降。长期以来,由于中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管理一直相对宽松,银行体系流动性的主要指标都处于非常高的水平。例如,我国的M2/GDP比率,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呈线性增长。我国该比率的数值远大于世界主要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水平(1.0以下)。另一个重要指标就是M2、M1余额和增长幅度,近五年来,由于经济体中的流动性供给偏大,我国M2与M1余额和增长速度差距不断加大,M1在M2中的比重越来越小,从1990年近49.8%下降到2006年的36%,显示出我国货币结构中现实的购买力不断下降,潜在购买力不断增大。
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自2004年以来,该参数就一直处在4.0%到3.5%的水平,远高于国际银行业超额准备比率水平。超额准备金增加,不仅加大了央行的支付成本,也使其面临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果大打折扣的压力。
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由于市场流动性过剩,大量资金涌入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导致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2006年以来,由于资金充裕,银行间市场发行和交易利率不断下行,市场利率不断降低。质押式国债回购7天品种加权平均利率一直维持在2%左右。
流动性过剩的成因
持续贸易顺差导致外汇占款大幅增加,我国保持长期、持续的贸易顺差。2006年末贸易顺差已达到175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3%。此外,人民币升值预期也吸引大量国际热钱涌入国内,贸易和资本项目双顺差使得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由于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而投放的基础货币也相应地大幅增加,目前,由于外汇占款而投放的基础货币已经达到了央行基础货币投放量的70%以上,这是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
负债决定资产的理念一定程度推动流动性过剩。长期以来,在资产负债增长比例管理中,商业银行不是根据符合风险管理标准的优质资产项目营销的情况决定负债增量,而是以负债增量决定资产增量,即先确定负债增长计划,再根据负债增长计划,最后按比例确定贷款增长计划。当经济逐步发展,社会资金逐步宽裕,银行经营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银行风险管理理念逐步完善时,这个模式就会发生问题。存款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下达到各基层,要求最大化增长,但资产营销部门未必能找到相应的符合自身风险管理标准的资产项目,由此可能造成巨大存差,并在金融创新不足的情况下,导致流动性过剩现象。
经济结构和区域结构失衡。2002年以来,投资增长的速度持续高于消费增速,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衡问题加剧。消费相对落后致使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体系内部循环,引发经济结构失衡。一边是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另一边则是大企业的资金过剩;一边是某些行业的过度膨胀,另一边则是医疗、教育的部门的严重投资不足。而从区域来看,同样存在失衡的问题。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流动性问题显著,而广大中西部地区则仍然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局面;城市存在流动性压力,而农村仍资金匮乏。
外部诚信环境约束和银行加速改革加剧了流动性过剩。一是外部诚信体系不佳,使商业银行很多信贷人员,从信贷资产的安全角度出发,提高了放贷门槛,因此约束了贷款增加。二是银监会对银行业的监管更加严密和完善,以及主要商业银行加快股份制改革和上市,促使其不断接受和加强关于资产质量、风险管理和“资本约束资产”的新理念,主动控制信用贷款等风险权重高的贷款投放,影响贷款增加。三是贷款审批过程改造、业绩考核方式变革以及管理理念更新等更符合商业银行运作要求的变革,商业银行内部许多人员还不能迅速适应,加之还存在内部各环节改革不协调的问题,影响了贷款审批效率和贷款营销质量,最终影响到贷款的增长。
流动性过剩的对策
不断推进外汇制度改革。自汇改以来,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有加强的趋势,这给银行外汇资金业务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可以考虑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以抑制投机压力,稳定升值预期。在一个较大的浮动空间内,汇率既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这会给投资资金带来一定的压力和风险,增加了资金的风险成本,从而抑制强烈预期下的投机操作,以抑制热钱的涌入。此外,可以进一步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放松对外投资等方面的限制。从鼓励外资流入,限制资本流出转变为一个相对中立的外汇管理机制,必须对投资性资本的流入进行相应的限制,同时适当放松对资本流出的管制。
进一步转变银行的经营观念。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种:吸收存款、向别的金融机构借款以及发行债券。应当通过改善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通过发债等方式吸引低成本资金,降低高成本资金,从而提高商业银行对负债的利率敏感性,在总量上降低成本或减少多余的资金来源。在存款的选择方面,改变传统的只盯住几个大客户的经营方式,应该积极主动的开拓新客户,同时需加强筹资市场分析,强化成本管理,主动调整存款区域、客户、品种结构,以达到降低筹资成本、增加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另外,银行传统的以存款额为唯一考核指标的激励机制需要改变,银行应当逐渐转变为企业化的市场主体,逐步建立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考核目标。
扩大资金运用渠道。信贷一直是银行资金运用的主要渠道,但是银行资金除了用于信贷外,还需要积极拓展其他渠道:一是健全和完善股票市场,继续推动股权分置改革、拓宽合法资金入市渠道、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壮大股票市场规模,促进股票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二是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大力开展中间业务、表外业务。比如,发展公司和私人理财增值服务,通过各种资产管理产品吸纳、转移客户的部分增量存款,挖掘存款客户的衍生效益,这可以有效分流居民存款,减轻银行流动性压力,又可以带来手续费等收益,使银行在降低风险的情况下增加收益。三是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是改变间接融资、增加直接融资比例的又一重要手段;四是发展黄金市场、期货市场、境外理财市场。通过发展多元化金融市场,有效分流储蓄和过剩资金。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