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育为先”的应有本位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js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现在高举的旗帜是素质教育,但是学业成绩仍然摆在了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位置,如小升初考试、不同年级不定期调研依然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因而,很多教育工作管理者把教学质量看作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简而言之,以德为先的教育方向发生了改变,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已经走到了濒临危险的境地。我认为,要想实现中国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深化德育工作的发展,重回德育为先的办学方向。那么如何优化学校的德育工作呢?
  一、改变德育观念,重启学校德育为先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障的作用。要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養中的“国际认同”目标就必须将德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就必须确立和践行“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只有观念转变过来才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有效性的德育教育。
  二、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学生德育实施多元化评价
  学校要切实抓好德育工作管理,就必须健全德育工作组织,而不是简单地制定方案与学期活动计划,进行形式化的活动记录与总结,让德育活动停留于浮浅的表面。就必须制定一系列的保障制度与活动规范化要求,做到活动有领导、有指导、有分析、有反思,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地教育。对于实施的德育活动进行科学化、多元化评价,建立评价机制。
  (一)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
  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代表着不同的评价理念,二者有着不同的特点,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评价内容和评价目标、评价对象。量性评价能够直接反映评价对象的特质,适应于某些简单、单纯的、可以数量化的教育现象。此外对于部分学生还要建立“红、黄、蓝”档案,对个别危险、后进学生要进行成长跟踪。学校要将学生德育教育学生成长记录制度建立起来,让学生的德育发展贯穿于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使之持续发展。
  (二)以学生为评价主体,多方参与评价
  1.学生自评。苏联心理学家萨波妮科娃指出:“在少年儿童行为的自我控制中,起根本作用的是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只有在学生的自我评价过程中才能发展起来。自评是学生能够树立荣辱观的重要基础,因此应该重视自评在德育评价中的作用。
  2.小组互评。小组评价可以加深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发展自我评价能力,通过小组互评还可以增进小组成员间的互相了解,增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监督、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德育形成的协调发展。互评也是树立榜样、自我弥补不足的良好途径,因此对于学生来说,互评也是极其重要的。
  3.激励性他评。维果茨基说:“一个人是从别人那里看到自己的,个性是通过别人的反馈而成为现在的样子的。”为了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教师应重视形成性与全面性的评价;在学生自评和互评时适时给予指导,待学生自评和互评之后,教师综合各方面的有关德育发展资料和信息,自己对学生德育发展情况的掌握,做出相应的等第评定,或撰写评语。教师对于学生的激励性他评对德育的全面发展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三、科学开展德育活动,创新德育方法
  (一)超越德育课本,重温历史典范
  德育课程教材,是学校对于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主要载体。深深挖掘,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深度的德育教育。但在追求教学成绩的大潮中又有多少教师能够潜下心来钻研教材,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的呢?因此,学校要加强德育教研管理,深化德育教育改革。抓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就务必运用好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基于德育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本着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原则,就要科学地搜集历史上优秀人物体现高尚德育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有关教育活动,使学生在重温历史人物的典范事例引领中得到德育的教育。如:孔融让梨、陈毅孝母等等。让学生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熏陶、继承中实现德育教育中成长,从而得到修养的有效提升。
  (二)关注生活实际,寻找身边榜样
  一贯提倡“生活教育”理念,在各个学科中均已得到深入的体现,在德育教育中也毫不例外。因为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主体、是生活中的人。学生是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提升德育修养的,因而进行德育教育就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感知、去体验、去品悟高尚的人格魅力,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学校的德育教育,要进行社会的正面引导,利用先进的教育媒体宣扬当前社会中的一些好人好事,让现实版的雷锋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来。如:孙飞见义勇为因救落水儿童致双目失明、张德华为孩子圆梦求学路、牛小勇捐赠造血干细胞救助白血病患儿……。宣扬社会正能量、展现现实社会中美好的一面,为守护孩子的纯真、美好心灵,塑造身边伟大的形象营造一片净土。
  (二)了解社会现象,“警示”触动心灵
  辩证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才是有深度的教育,才能深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铭记于心。由于社会与家庭的很多不良社会因素,往往会影响学校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比如:网吧中的暴力游戏、青少年吸毒、一些家长的赌博、一些家庭的离婚等变故……都会影响着学生的德育教育成长。因而,学校德育管理要统筹性进行反面教材收集并对学生实施警示教育,从罪恶生成的根源上来触动学生的心灵。
  (三)丰富活动体验,提升内在修养
  学校的德育教育,除了课程的设施、实践活动的引领以外,往往还在校园内营造一些德育教育氛围、开展一些主题教育活动。如:优秀德育小报评选、手抄报评比、争做校园小雷峰、争做环保小卫士、我与文明握手……等一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德育修养得以提升。但是,经过我走访学校调查,发现效果并不是很好,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不能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活动的效果还有待提升,德育管理的水平还有待于提高。
  总之,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停留于表面形式,要有一定的教育深度和广度;要让德育教育深入学生的心灵;要让学校成为播种真、善、美的一片净土。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不断发展的工程,路漫漫其修远兮!要想改变当前中国国民的素养就必须从孩子的童年抓起,让德育教育回归教育为先的应有本位。
  【作者单位:泰兴市城北路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国家再次下大力度整顿BT(提供免费BT种子上传发布空间)类视频网站的同时,很明显BT模式在中国已无法生存。但这对于长久以来苦苦探寻盈利模式的视频行业而言,或许将带来新的气象
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在世代的发展中形成了丰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说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民族的标志,同时也是民族的骄傲。在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加以开发,使之转化为校本课程的资源。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可教材体系”。笔者也积极响应,申报了相关课题研究,希望“传统优秀文化”所蕴含的正能量能充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数学等课程相互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整理小学科学与数学学科的相似之處和融合教学方法,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2017年2月,为了进一步加强小学科学教育,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和正式印发、执行。课程标准中提到“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强调“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语文、数学等课程相
将地方优秀文化资源融入语文教学中,使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渠道。优秀的地方民俗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学生也被打上了厚实的底色。  《語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而我们现有的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学生接触到的地方语言和生活习俗非常丰富,如果闲置,岂不是太可惜了吗?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对
随着谷歌Android系统日渐火爆,苹果与谷歌已经反目成仇。苹果最近一直在寻找各种借口打压谷歌开放联盟。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是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接下来最为头痛的事。
关联规则挖掘可以发现大量数据中项集之间有趣的关联或相关联系,并已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业界已经提出了许多发现关联规则的算法,这些算法都认为每个数据对规则的
没有比这个问题更让众多经济学家、投资者和银行家们夜不能寐的了:中国房地产市场是泡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