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者,而更应是学生的引导者。因此,小学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更要让学生自主理解知识,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构建主义原理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一、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教学方法落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各种新式思潮的冲击都对现代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目前小学教师的授课行为习惯和学生学习思维方式都将在社会发展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若教师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会导致教学方法与社会发展不一致,上课效率低下。
2.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教学形式传统。在一部分小学中,笔者发现大部分教龄高的教师在教学上很少接受别人的新型教学建议或意见,教学观念相对滞后,与新时代要求脱节,甚至有悖于现代教学精神。
3.学生的学习被动化,思维单一。在教师填鸭式教学中,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思维也被固化。与此同时,在多姿多彩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小学生们越来越难以抵制游戏、电视等的诱惑。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学习越来越被动,越来越没有兴趣,最终成绩下滑,学习思维迟钝。
二、建构主义原理在教学中的运用
建构主义专家皮亚杰认为:“六七岁左右到十一二岁左右的儿童已有一般的逻辑结构,他们可以进行具体的运演活动。”所以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活动和尝试的机会,同时让学生自发地进行探索。
建构主义理论已经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种学习理论体系强调,学习不是教师单纯地向学生传递知识,也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课堂的互动,主动地生成知识的过程。
1.教师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科学地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既注重学生的核心地位,又不忽略教师的辅导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有目的、有规划地设计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结合起来。上课前,教师将课本中各个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升华,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知识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课堂上,还应巧妙地引导学生将知识点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进行自我推理,使知识点变得通俗易懂;下课后,要针对性地布置少量兴趣型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同时开拓他们的思维。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及时转变学习模式,快速适应认知建构模式。笔者在教学中体验到,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倍增。在教师的带动和引导下,他们渐渐适应了建构学习模式,学习更加积极主动了,不仅踊跃地回答教师的提问,而且还积极地向教师提问。
三、构建主义原理在运用后的效果
1.教师转变了自身角色。从课前的备课、课中的授课到课后的作业布置,教师都以学生为中心,整个过程,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不再一成不变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2.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反思自己学到的知识,而且还会对知识进行一定的扩展和推理。
3.学生家长实现了与孩子的进一步交流。家长领会了在课外将生活知识与孩子的课堂知识相结合的妙处,也逐步学会了在平时生活中设计一些反映课堂知识的小题目给学生复习,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建构主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上的应用不仅能改变教师教学观念,优化教师教学方式和促进了家长的参与性,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能力。
责任编辑 晴 天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一、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教学方法落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各种新式思潮的冲击都对现代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目前小学教师的授课行为习惯和学生学习思维方式都将在社会发展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若教师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会导致教学方法与社会发展不一致,上课效率低下。
2.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教学形式传统。在一部分小学中,笔者发现大部分教龄高的教师在教学上很少接受别人的新型教学建议或意见,教学观念相对滞后,与新时代要求脱节,甚至有悖于现代教学精神。
3.学生的学习被动化,思维单一。在教师填鸭式教学中,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思维也被固化。与此同时,在多姿多彩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小学生们越来越难以抵制游戏、电视等的诱惑。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学习越来越被动,越来越没有兴趣,最终成绩下滑,学习思维迟钝。
二、建构主义原理在教学中的运用
建构主义专家皮亚杰认为:“六七岁左右到十一二岁左右的儿童已有一般的逻辑结构,他们可以进行具体的运演活动。”所以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活动和尝试的机会,同时让学生自发地进行探索。
建构主义理论已经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种学习理论体系强调,学习不是教师单纯地向学生传递知识,也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课堂的互动,主动地生成知识的过程。
1.教师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科学地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既注重学生的核心地位,又不忽略教师的辅导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有目的、有规划地设计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结合起来。上课前,教师将课本中各个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升华,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知识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课堂上,还应巧妙地引导学生将知识点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进行自我推理,使知识点变得通俗易懂;下课后,要针对性地布置少量兴趣型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同时开拓他们的思维。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及时转变学习模式,快速适应认知建构模式。笔者在教学中体验到,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倍增。在教师的带动和引导下,他们渐渐适应了建构学习模式,学习更加积极主动了,不仅踊跃地回答教师的提问,而且还积极地向教师提问。
三、构建主义原理在运用后的效果
1.教师转变了自身角色。从课前的备课、课中的授课到课后的作业布置,教师都以学生为中心,整个过程,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不再一成不变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2.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反思自己学到的知识,而且还会对知识进行一定的扩展和推理。
3.学生家长实现了与孩子的进一步交流。家长领会了在课外将生活知识与孩子的课堂知识相结合的妙处,也逐步学会了在平时生活中设计一些反映课堂知识的小题目给学生复习,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建构主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上的应用不仅能改变教师教学观念,优化教师教学方式和促进了家长的参与性,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能力。
责任编辑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