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报课是古南中学每个班主任每天下午必上的一堂课,它被安排在下午的最后一节,在短短三十分钟的时间里,班主任不仅要按照小组得分总结每个小组当天的情况,把自己当天观察到的、学生反映的现象、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和要求利用这段时间一一陈述,还要组织同学们阅读课外书籍。但是,这样的读报课太机械、太模式。学生静静地听着,接受着,到底他们在想些什么,心里有什么触动?我并不清楚。有的同学听得不专心,开小差甚至偷偷做起作业。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在每天的读报课上既能让孩子们徜徉在书海中获得知识,又能使他们的心灵受到触动和教育。
一次,在教育班上一个不听话的学生时,我突然想起前不久看到的一篇关于我国伟大的翻译家傅雷的故事:他小时候逃学不听话,他的母亲在接连失去所有亲人后,面对不成材的儿子,几乎绝望,于是做了一个大胆决定来改变儿子,半夜将他捆绑后拖到池塘,准备将他淹死。虽然后来在邻居的劝说下,傅雷平安无事,但经历了这件事之后,他彻底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在以后的求学道路上以母亲为动力,一直奋斗不止。我把这个故事讲给他听,他津津有味地听完故事,有所感触,我惊喜地发现这个平时被教育过N次,“油盐不进”的调皮孩子竟然都听进去了,并且眼眶还微微泛红了。于是我趁热打铁,联系他家的实际情况,谈到了他的母亲,谈到了他的理想……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这个学生比起原来真的有进步了,也很少犯错误了。这时我才发现生动的故事教育比起我原来惯用的那些以“告知”、“灌输”为主的道德说教的教育方式方法来说更能让孩子接受,并且更有效果。
于是,我决定在每天下午的读报课上都给孩子们读一篇文章。因为现在的很多初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都没有动力、方向和目标,他们往往表现出麻木冷漠、进退不定、上下波动等情绪,我正好可以利用每天下午的读报课将平时生活中的那些大道理结合到故事中去,潛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一节读报课开始了,我带着尼克·胡哲的故事走进了教室。我亲切地说:“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话音刚落,同学们的眼睛里就闪动着异样的光彩,个个放下了手中的作业,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当我声情并茂地讲述完这个故事后,教室里久久地安静着,学生们沉浸在故事的情境里,个个神情严肃。我知道,他们的心被触动了,思维也被打开了。于是,在沉默了一会儿后,我请他们交流自己的想法。有的说:“这个故事真是太感人了,我特别佩服尼克·胡哲。”“我为他而骄傲,他没有四肢,却能那么多的事情,并且还做得很成功。假如是我,我肯定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老师,他真是太优秀了,他向我们正常人证明,Nothing is impossible!我们应该学习他面对困难不放弃的精神。”……很多孩子们都被故事中的人感动了。看来,孩子们真的从故事中得到了乐趣,明白了道理,还能通过故事对比自己,反省自己。
以后的日子里,“每日一个故事”便成为我班读报课的一个固定栏目。但是这些故事不是信手拈来的,我将书上、网上、电视上或者生活中听到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收集整理,对所选故事内容进行分类,每天注意观察学生需要什么精神“营养”,我就选择什么类型的故事。如果发现学生考试前信心不足,我就选择自信类故事;如果学生这段时间学习动力不够,精神颓废,士气不振,我就选择励志类故事;如果学生亲情冷漠,自私自利,我就选择亲情类的感恩故事;如果发现班上最近班风不太好,抄袭作业现象严重,就选择诚信故事……我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教育感化更有针对性。我坚持每天晚上准备好一个故事,即使再忙,也一定做到,因为经过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孩子们有了一定的变化。我也能感受到自己在准备故事的过程中忙碌并充实着,劳动并幸福着,工作并快乐着,感动并收获着。我相信,通过“讲故事,听故事,悟道理”这样的方法循序渐进,潜移默化,能够实现“让学生学会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的德育目标。
我相信每个班上都会有那么几个学生,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文化课的学习、技能技巧的训练等都是令老师头痛的问题。对待这样的学生,我想,何不凭借故事的魅力作为转化他们的手段呢?这或许是一剂事半功倍的良方。因为生动的故事都是一部部可供借鉴的“历史”。当学生犯了错误或出现不良倾向时,我们不妨讲述相关的故事。用故事感化学生,胜过千百次的批评。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个性很强,他们对大道理往往不能理解或听不进去,然而,对故事却很感兴趣,用讲故事的方式教育他们,让他们慢慢明白其中的道理,效果更好。
我在讲故事之前,还学会了揣摩学生的心理,尽量选一些故事中的主人公与学生当前心理相似的故事,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感觉故事中说的就是自己,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通过每天讲一个故事,让孩子们不仅从故事中获得了乐趣,明白了道理,还培养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孩子们爱看书了,视野开阔了,知识也丰富了,班上的书柜里不仅有很多文学名著经典,还有《创新作文》《学语文之友》《读写舫》等杂志,很多热爱阅读的同学还定期购买《读者》《意林》,从学校图书馆里借阅更多的书籍报刊阅读……
“每日一个故事”在我们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现在,有时是我讲故事,有时是同学们自己上台讲好故事,学生们享受着故事带来的乐趣,体味着故事带来的感动,感悟着故事带来的哲理。他们的行为文明了,视野开阔了,能力提升了,心灵净化了。我感受到一个个小故事带给他们潜移默化的作用。“讲故事,听故事,悟道理”,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实现了“让学生学会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的德育目标。
一次,在教育班上一个不听话的学生时,我突然想起前不久看到的一篇关于我国伟大的翻译家傅雷的故事:他小时候逃学不听话,他的母亲在接连失去所有亲人后,面对不成材的儿子,几乎绝望,于是做了一个大胆决定来改变儿子,半夜将他捆绑后拖到池塘,准备将他淹死。虽然后来在邻居的劝说下,傅雷平安无事,但经历了这件事之后,他彻底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在以后的求学道路上以母亲为动力,一直奋斗不止。我把这个故事讲给他听,他津津有味地听完故事,有所感触,我惊喜地发现这个平时被教育过N次,“油盐不进”的调皮孩子竟然都听进去了,并且眼眶还微微泛红了。于是我趁热打铁,联系他家的实际情况,谈到了他的母亲,谈到了他的理想……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这个学生比起原来真的有进步了,也很少犯错误了。这时我才发现生动的故事教育比起我原来惯用的那些以“告知”、“灌输”为主的道德说教的教育方式方法来说更能让孩子接受,并且更有效果。
于是,我决定在每天下午的读报课上都给孩子们读一篇文章。因为现在的很多初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都没有动力、方向和目标,他们往往表现出麻木冷漠、进退不定、上下波动等情绪,我正好可以利用每天下午的读报课将平时生活中的那些大道理结合到故事中去,潛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一节读报课开始了,我带着尼克·胡哲的故事走进了教室。我亲切地说:“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话音刚落,同学们的眼睛里就闪动着异样的光彩,个个放下了手中的作业,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当我声情并茂地讲述完这个故事后,教室里久久地安静着,学生们沉浸在故事的情境里,个个神情严肃。我知道,他们的心被触动了,思维也被打开了。于是,在沉默了一会儿后,我请他们交流自己的想法。有的说:“这个故事真是太感人了,我特别佩服尼克·胡哲。”“我为他而骄傲,他没有四肢,却能那么多的事情,并且还做得很成功。假如是我,我肯定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老师,他真是太优秀了,他向我们正常人证明,Nothing is impossible!我们应该学习他面对困难不放弃的精神。”……很多孩子们都被故事中的人感动了。看来,孩子们真的从故事中得到了乐趣,明白了道理,还能通过故事对比自己,反省自己。
以后的日子里,“每日一个故事”便成为我班读报课的一个固定栏目。但是这些故事不是信手拈来的,我将书上、网上、电视上或者生活中听到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收集整理,对所选故事内容进行分类,每天注意观察学生需要什么精神“营养”,我就选择什么类型的故事。如果发现学生考试前信心不足,我就选择自信类故事;如果学生这段时间学习动力不够,精神颓废,士气不振,我就选择励志类故事;如果学生亲情冷漠,自私自利,我就选择亲情类的感恩故事;如果发现班上最近班风不太好,抄袭作业现象严重,就选择诚信故事……我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教育感化更有针对性。我坚持每天晚上准备好一个故事,即使再忙,也一定做到,因为经过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孩子们有了一定的变化。我也能感受到自己在准备故事的过程中忙碌并充实着,劳动并幸福着,工作并快乐着,感动并收获着。我相信,通过“讲故事,听故事,悟道理”这样的方法循序渐进,潜移默化,能够实现“让学生学会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的德育目标。
我相信每个班上都会有那么几个学生,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文化课的学习、技能技巧的训练等都是令老师头痛的问题。对待这样的学生,我想,何不凭借故事的魅力作为转化他们的手段呢?这或许是一剂事半功倍的良方。因为生动的故事都是一部部可供借鉴的“历史”。当学生犯了错误或出现不良倾向时,我们不妨讲述相关的故事。用故事感化学生,胜过千百次的批评。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个性很强,他们对大道理往往不能理解或听不进去,然而,对故事却很感兴趣,用讲故事的方式教育他们,让他们慢慢明白其中的道理,效果更好。
我在讲故事之前,还学会了揣摩学生的心理,尽量选一些故事中的主人公与学生当前心理相似的故事,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感觉故事中说的就是自己,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通过每天讲一个故事,让孩子们不仅从故事中获得了乐趣,明白了道理,还培养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孩子们爱看书了,视野开阔了,知识也丰富了,班上的书柜里不仅有很多文学名著经典,还有《创新作文》《学语文之友》《读写舫》等杂志,很多热爱阅读的同学还定期购买《读者》《意林》,从学校图书馆里借阅更多的书籍报刊阅读……
“每日一个故事”在我们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现在,有时是我讲故事,有时是同学们自己上台讲好故事,学生们享受着故事带来的乐趣,体味着故事带来的感动,感悟着故事带来的哲理。他们的行为文明了,视野开阔了,能力提升了,心灵净化了。我感受到一个个小故事带给他们潜移默化的作用。“讲故事,听故事,悟道理”,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实现了“让学生学会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的德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