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故乡》为例谈读写结合教学的处理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ymelo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语文老师普遍认为:阅读是吸收、积累、丰富内涵、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过程,写作是把从阅读中积累的写作素材、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外化的过程,因此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笔者认为:阅读和写作就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应该是互为基础、互为促进、相生相伴、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引导和培养,有侧重的从写作的角度透析阅读文本,用“写”的活动贯穿阅读教学活动的始终,通过写作的引导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的同时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进而使得阅读文本的技能和写作能力同步提升。
  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作为一篇常读常新的经典之作,宛如一座取之不竭的精神富矿,为学生阅读与写作水平的提高提供了诸多可能。现笔者仅以此文的课堂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粗浅做法——
  首先,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细节描写的鉴赏,为学生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提供可能。把阅读文本中的细节描写与学生写作中的细节描写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够生动感人,关键在于细节描写的真实典型。《故乡》中,有这样的细节:我冒了严寒回到故乡时,“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母亲的脸上是“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而作者写宏儿时用了一个“飞”字,等“我”走近时,宏儿却又“远远的站着”。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写出两人不同的神态动作,在神态动作的背后是心理的不同:母亲看到久别的儿子回到故乡,自然高兴,但这次回到故乡后,作者要把母亲带走,可能再也不回来了,所以母亲高兴的同时对故乡又有许多的不舍,又不想让儿子看出来,所以“藏着”。而宏儿还是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一见到“我”就“飞”过来了,很符合儿童心理,而他没有见过伯父,见到后有一种陌生感,自然就远远的站着了。笔者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得出以上结论后,让学生也根据文中所提供的情境,假设自己一个很久未见面的亲戚突然回家了,对此进行仿写,要求在刻画具体的神态动作细节后面,能让读者看出所写人物真实的心理。结果学生兴趣盎然,寫出的细节精彩得出乎老师的意料,在不知不觉中写作就成了阅读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手段。同样,学生的细节描写的构思意识得以在有意注意中增强,写作水平得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其次,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阅读文本写作的新角度,为学生在品味精彩的同时,尝试不同视角写作。在《故乡》中:作者多次描写记忆中美丽的故乡,笔者不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所描绘的故乡的美丽这一个方面,更注重从写作的层面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呈现这记忆中美丽的故乡?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最终得出探究的结果:这反复出现的故乡,不仅仅是记忆中的故乡,更是作者理想的美好社会,是作者理想和情感的寄托。理想故乡的反复出现,现实故乡的如此不堪,凸显出作者在农村的陷落与空心化背后的一纸苍凉,进而使作者所表达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的主旨呈现水到渠成。学生学习到这个程度后,老师再次引导学生尝试写一段寄托自己理想和情感的文字,可以是一段景物描写、可以是一段心灵感悟、也可以像作者一样描绘自己美丽的家乡。总之应该是借物(景)抒情。这样不仅仅让学生了解“写了什么”,更让学生学到“怎么写”,让学生学会如何表现,使阅读文本的价值得以最大化彰显。
  再次,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阅读文本所体现的多元价值,让学生学会理性、思辨表达。在《故乡》中,鲁迅先生这样叙述“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而文章写成出版却是1921年1月,这已经是“我”回故乡十年以后了,因此,在教学时有的老师说这篇小说写的是故乡前后二十年的变化,有的老师说是写故乡三十年的变化,那么到底反映的是多少年的变化?故乡又有哪些方面的变化?此外,小说重在反映以故乡为代表的农村、农民和小资产者的衰败,还是重在表现国民人格和精神逐渐变得麻木沉沦?这些看似让专家都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妨拿到课堂上来,让学生深入文本、钻研探究、讨论争执一番,既能一探阅读文本的高远立意,又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欣赏深度,从而为写作的理性和思辨打下基础。
  文本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始于“读”而成于“写”,扣住阅读文本,从写作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融入”文本、“研读”文本,发现文本中的写作要素,既能把阅读教学教出新意,又能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应该是语文老师持续关注并努力践行的一个方向。
  蘇乔明,江苏如皋初级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人才是新时代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时代要进步、社会要发展,国家的教育机制也要跟上步伐,全面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多元化人才的培养,源源不断为社会输送可造之才。高考语文作为教学体制内的重要考试学科,是传承和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凝聚国人力量,创造新事物的重要科目,同样及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进行了重要的变革,多省市高考卷开始采用全新的课标卷。为了让学生有效复习,我针对考卷中语言文字应用部分的备考提出以下几点
期刊
不少语文老师害怕作文,怕指导作文,怕修改作文,怕评讲作文,我的感觉相反,我喜欢自己写作文,也喜欢上作文指导课。有人说我是个怪人。其实我一点都不怪,我喜欢上作文课是有前因后果的。   在我的脑海里一直珍藏着一幅美丽的图画:远看,一垄垄茶树连成绿色的丝绦,自下而上地蜿蜒;近听,密密麻麻的茶树下,如荫的草丛间,啁啾的虫鸟,自然界的天籁之音争相演奏,铿铿锵锵,不绝于耳。茶树间有人影晃动,细看,是些孩子,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意思,培养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反复诵读,并背诵全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及背景,导入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么一个人:读他的诗文,你会觉得用什么样的赞美之词都不为过。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是他
期刊
韩麦尔满怀深情地告诉他的学生:“法兰西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这是都德《最后一课》中的一个片断,从这个特写镜头里,我们看到了这位爱国者对自己民族的无比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眷恋,它让我们每个人为之震撼。仔细想想,我们的母语又何尝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呢,它积淀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人文价值,在这种语言文化的熏陶下,出现了历史上灿若星河的文学家、思想家,而且产生了诸如孟子、李白、鲁迅等世界级大师,这令我
【设计突破】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而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专题”课程正顺应了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基于本单元学习的内容进行专题学习时,一般要综合占有多种资料,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感官,实现关于成语诗句的积累,对不同文体作品的鉴赏,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专题”内容繁多,篇幅又长,而且又是新增设的课程,一直以来也没有一个很好的先例可循,所以,“专题
期刊
一.课有课眼   好课当有课眼。课要上得好,上得高效,就要找到、创设出这个“眼”。有人说“课眼就是在把握文脉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能够建构有序的课堂教学内容的主题词”。我说,“课眼”,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结点,由之可以辐射出许多条线,分别连结着不同层面、不同深度、不同方向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有效对话的一个原点,由此生成的对话,范围可以调节,深度可以伸缩,节奏可以变化;是师生情绪的一个兴奋点,它初始如山泉
一、教学目标:  1.以《旅夜书怀》为例,探究总结羁旅思乡诗的鉴赏规律  2.学以致用,探究课外自读篇目的赏析  二、鉴赏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设题讲解】  1.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2.如何理解“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3.本诗最后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诗人心情?结合全诗,简要
期刊
南依石棚山,北枕蔷薇河,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位于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海州。校园内遍布古树名木,四季鲜花盛开、竹树摇曳,是读书治学的好地方。学校是市语文学科研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正处于我国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特殊时期,社会转型因素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确定性,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
《蔚蓝的王国》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轻轻吟诵这首文质隽美的散文诗,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美好青春生活的赞美,对爱情的歌颂以及对岁月易逝的感慨。如果再读细致些,还能体会到一位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一位有担当有责任的知识分子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构建。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层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比较法,和学生一起向“王国”的更深处漫溯,进一步揣摩文學大师的精神世界。  一、形容词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