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反思三则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135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有课眼
   好课当有课眼。课要上得好,上得高效,就要找到、创设出这个“眼”。有人说“课眼就是在把握文脉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能够建构有序的课堂教学内容的主题词”。我说,“课眼”,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结点,由之可以辐射出许多条线,分别连结着不同层面、不同深度、不同方向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有效对话的一个原点,由此生成的对话,范围可以调节,深度可以伸缩,节奏可以变化;是师生情绪的一个兴奋点,它初始如山泉叮咚,渐渐则潺潺成韵,终竟为澎湃恣肆;是课堂教学构思中万能的联系点,将课堂中零散的内容粘成有机的,将扁平的内容粘成立体的,将枯燥的内容粘成生动的。
   “旧日时光”是苏教版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的第三个板块,由《旧日的时光》《箭与歌》《别离》三首诗组成,歌颂的是真挚的友情。我上这个板块时,认为“友情”是连结三首诗的纽带,是这个专题的中心,感悟理解友情也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于是我将“友情”定为课眼,对这个板块进行整体设计,预设了四个问题:1.“旧日时光”这个标题本身就最能触动人的心弦,勾起人们对美好过去的回忆,想起那份友情,我们通常都用哪些词来形容呢?2.这三首诗都是歌咏友情,组成一个板块,说明它们一定是既有共性又有所侧重,请说明这三首诗歌咏友情上的异同。3.中国古诗强调炼字、炼句,外国诗和中国现代诗也未尝不如此。请针对诗中的一些词或句,来详细赏析诗是如何歌咏友情的?4.中国有句古话,叫“诗无达诂”,教材编者是从歌咏友情的角度理解和编排这三首诗的,你能否从新角度作出个性的解读呢?
   第一个问题旨在创设学习情境,更具体地了解学情,集中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注意力,将情和思汇聚于“友情”这个范围;第二问题侧重于诗的内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熟读三首诗,理解诗的主旨,这又是第一个问题中形容友情词语的延伸和具体化;第三个问题则是在前两问的基础上深入而细致地品味诗的语言,侧重于艺术手法;第四个问题是鼓励学生对诗作出合乎理性的个性理解,是自主探究。这四个问题是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为中心,问问相扣,步步深入,由生活而文本,由文本而艺术。如果按常规,一首一首地分析学习,势必割裂了教材的板块意识,教学内容庞杂,课堂零碎,无法呈现、突显专题的中心;但是,如果没有“友情”这个课眼,即便想将这三首诗以整体的有机形式呈现,也会是有心无力难以成功的。
   有教师在讲授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金岳霖先生很有趣的?2.文章是怎样来表现金岳霖先生的“很有趣”的?3.金岳霖先生是著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杰出的教育家,治学精深,为什么作者只写其“很有趣”?这三个问题,关涉对文本内容(第一个问题)、表达技巧(第二个问题)、写作意图(第三个问题)的思考。这三个问题是紧紧围绕文本的开头一句“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一位”中的“很有趣”来设计的,“很有趣”也正是这堂课的“课眼”。
   课眼有如文眼,统领全局。“课眼”明,则全堂流彩。依据教学目标、文本和学情,审慎、准确、精当地设计出课眼,就牵住了课堂教学这头牛的鼻子,教学过程中就会生成在深度和方向上都有序的问题链,组成环环相扣、高潮迭起的教学内容,形成紧张而生动、流畅而曲折的教学流程,引领学生思考、探究、发现,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实现课堂效果最大化。
   二.有限拓展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有其他教学方法难以替代的优势,似乎已成为课堂教学的规定动作,尤其是各类公开课。于是就出现了“泛拓展”的现象,滴水之源,江河以流之,盆水微澜,浩瀚以肆之,只见“白云一片去悠悠”。一位老师上柳永的《雨霖铃》,四十分钟课,开头约十五分钟介绍词牌、作者、词的阅读(正音和句读)、词的内容(伤别与思念),之后便是拓展,三十分钟时间用了二十幅PPT,还配音乐,图文并茂地补充了《诗经》、唐诗及欧阳修、李清照等的诗词六首,以及柳永的另三首词,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其中的两三首,并互动研讨其内涵和手法,涉及到柳、月等十个代表性古诗意象,下课前说了句“今天我们学习的《雨霖铃》,生动地表现出了恋人间的深深伤别之情”。不知学生如何,作为听课者的我是丝毫也没有欣赏到《雨霖铃》伤别之情的“生动”与“深深”。这就是一节“泛拓展”“无限拓展”的代表课例。
   2009年8月7日,董一菲老师在南京师大上的“余光中经典诗句赏析”一课,就是有效拓展的优秀案例。在欣赏“当我醒来时”引入于右任的“葬我于高山之上兮”句,说明诗中“时间”的美学作用;赏析“英雄落难叫它做江湖”时引入庄子“与其相濡以沫,何如相忘于江湖”句,来深究“江湖”的意义;赏析“今夜的天空很希腊”时引入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句,来分析“很希腊”一语用词的生动和弦外之音;在说明余光中的乡愁特别深厚时,引用海德格尔的诗句,来佐证乡愁在文化人、读书人心中到底有多愁。我说董老师的课堂拓展“有效”,是因为拓展的目的单纯,始终为赏析余光中的诗服务;说它“优秀”,是因为董老师的拓展可控、有度。
   我主张语文课堂教学要“有限拓展”。课堂的形式是可控的多元,是有主导的开放。语文课堂教学拓展之必须,原因有三:1.新版教科书,编辑的初衷,就有意地不追求完满,着意留下空白、留下空间,要求施教者去充实去完善,这样才能体现新课程的人文性、民主性与个性风格;2.新课程的理念,是要由“教教科书”变为“用教科书教”,学习的过程是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侧重的是思维方式的学习,是由研讨而获得知识,由探索而形成情感智慧,所以要拓展;3.三维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要求经由拓展来进一步实现。但拓展要有度,有度就是有取舍有限制,有限则实,实则有效,无限则空,空则无效。主张有限拓展原因也有三:1.拓展受限于教学目标。拓展要有明确目的,或通过对比佐证以充分欣赏文本的艺术技巧,或因相关而联想想象以加深对文本情感的体悟和主旨的理解,或因触类旁通而拓宽视野以训练学生思维。2.拓展受限于教学时间。单位时间内学习效果的最大化是每一个课堂参与者的共同目标,“泛拓展”势必拖长教学时间,课堂松散冗长,降低教学效率。3.拓展受限于学情。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之一,不是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到了多少,拓展的内容符合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学生才能情为所动、智为所启、识为所丰,否则就如同“风马牛不相及”,至多是“看热闹”而已。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是目的明确单纯的拓展,是受限于教学目标、教学时间和学情的拓展,是“有限拓展”。
   三.点穴研读
   对文本的细腻处、精彩处、含蓄处作深入的思考、分析与鉴赏,从而加深对整个文本的理解,我称之为“点穴研读”。教学中,我注意到,没有“亮点”的课堂往往是缺少精彩的教学细节,而不能生成精彩的教学细节又大多源于没对文本做细致的研读与个性理解,没有找准文本的“穴位”。
   文本的研读,要细,要深。要细到词到字到标点符号,要深到字面之下深到作者的潜意识。不是只有诗歌才强调炼字、炼句和炼意的,好的文章也是语言最贴切、最精省的;文章深邃的思想必然有与之相应的精深词句来承载。所以对语句的品味就是对本文思想的体悟。杜牧《阿房宫赋》中的“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句,笔者听过许多课,师生都没有特别关注,也问过许多毕业的学生,好一些的学生经过一会儿思考后说:“皇帝的宫车走过,像打雷一样响。”但若稍做深想,就会问,这可能吗?宫廷的路会如此不平?皇帝的车辇会如此松旷?皇帝的身心会安适这样的颠簸?可见,皇帝的车辇声绝不会是“雷霆”,而真实的车声应极微弱。那么为何宫女听来是“雷霆乍惊”呢?因为她们自打入宫就没有见过秦皇,于是她们昼思夜盼,想死了秦皇的宠幸,“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因此才用尽耳力之聪敏,汇聚心力之紧张,皇帝细微的车辇声在宫女的心中当然是雷霆在轰鸣!这不是车声,而是宫女的心声!此句生动地写出了宫女紧张、兴奋、欣喜、失望、落寞的过程;甚至可以看成是宫女的臆想,“过尽千帆皆不是”,由此才能明白“有不见者三十六年”一语的痛切。这个细节在证明着秦亡的原因是奢侈荒淫这一主旨。
   作者运用语言,追求的是更精确、更精妙、更生动,所谓字字千钧,一字尽得风流;读者品味语言,品味的不是字词本身,而是通过词句理解文章的情感、思想,理解文章意蕴。《林黛玉进贾府》中“丫鬟笑道:‘宝宝来了。’”中的“笑”字,就是在从侧面塑造宝玉,为小说的主旨服务。(见拙文《读小说找小处,爽!》《语文天地》2000年4期)因此说,研读文本,不能单纯的抽象出思想感情,而要具体品味词句何以呈现这些思想感情,是为“点穴研读”。
   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点穴研读,就是在传授高效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我认为,语文学习的本质,就在于丰富个人的语言经验,增加个人的语言敏感性,养成良好的阅读思维习惯。点穴研读,可以窥见文本深处的美,放大文本细腻的美,培养学生深思而慎取的品质。
  
   杨绍崇,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本文编校:左晓光
其他文献
自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起,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诸多问题都一直是教学和研究者们探讨争论的热点,不仅语文学科的学科“名分”、学科性质、学科体系处于未定之中,就连语文教学内容都产生了不定之数,这不禁让人怀疑语文这未得合法证明而诞生的“学科”到底是否是一门学科?有如何的学科知识体系?教材编制又是如何呈现知识体系以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从存在论的角度说,语文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语文学科的存在也已逾百年,因而
在小学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应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为促进他们的自主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奠基铺路。本文拟就从字词类、读写类、自主类和激励性教学等方面,试简要阐述之。  一、在字词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  “万丈高楼平地起,人生聪明识字始。”字词教学是启蒙学生的首冲环节和必由之路。在小学语文课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把生字词的读音、释义和常规用处尽显地“喂”给学生,然后让他
期刊
高三语文应试备考如何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应试能力,是高三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在小说阅读备考教学中,有意识地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指导学生运用思维方法分析人物形象,解读小说主旨,力求学生思维能力和文学文本阅读应试能力同步提升,取得了较好效果。本文以2016年浙江高考试卷小说阅读《母亲》第15题的备考教学为例,展示自己的这一教学思路和具体做法。  2016年浙江卷小
期刊
索菲對我说,你先去远处转转,不要回头看我。我就背对她往巴黎宠物公墓深处走去。公墓位于巴黎北郊的塞纳河畔,不闻市声,只有鸟鸣。徘徊在排列大体整齐的墓位间,观看着墓碑上那些宠物的照片或雕像,还有扫墓者留下的鲜花与祭物。  墓园里除了我和索菲,只有一对老夫妇。我把镜头对准了身边的一座猫、狗合葬墓,猫名琵琪逝于1992年,活了12年,狗名尼可拉逝于1997年,享年15岁,可知主人事先就买下了足能葬下它们的
期刊
半命题作文作为初中语文作文常见的一种考试形式,在写半命题作文时,不仅要把握作文主题,捕捉关键信息,而且还应选择恰当的写作素材,进而运用较为丰富的语言,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半命题作文的写作效果。  一、应用半命题作文定向引导学生写作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对初中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应促进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而且还应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进而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
期刊
人才是新时代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时代要进步、社会要发展,国家的教育机制也要跟上步伐,全面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多元化人才的培养,源源不断为社会输送可造之才。高考语文作为教学体制内的重要考试学科,是传承和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凝聚国人力量,创造新事物的重要科目,同样及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进行了重要的变革,多省市高考卷开始采用全新的课标卷。为了让学生有效复习,我针对考卷中语言文字应用部分的备考提出以下几点
期刊
不少语文老师害怕作文,怕指导作文,怕修改作文,怕评讲作文,我的感觉相反,我喜欢自己写作文,也喜欢上作文指导课。有人说我是个怪人。其实我一点都不怪,我喜欢上作文课是有前因后果的。   在我的脑海里一直珍藏着一幅美丽的图画:远看,一垄垄茶树连成绿色的丝绦,自下而上地蜿蜒;近听,密密麻麻的茶树下,如荫的草丛间,啁啾的虫鸟,自然界的天籁之音争相演奏,铿铿锵锵,不绝于耳。茶树间有人影晃动,细看,是些孩子,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意思,培养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反复诵读,并背诵全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及背景,导入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么一个人:读他的诗文,你会觉得用什么样的赞美之词都不为过。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是他
期刊
韩麦尔满怀深情地告诉他的学生:“法兰西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这是都德《最后一课》中的一个片断,从这个特写镜头里,我们看到了这位爱国者对自己民族的无比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眷恋,它让我们每个人为之震撼。仔细想想,我们的母语又何尝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呢,它积淀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人文价值,在这种语言文化的熏陶下,出现了历史上灿若星河的文学家、思想家,而且产生了诸如孟子、李白、鲁迅等世界级大师,这令我
【设计突破】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而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专题”课程正顺应了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基于本单元学习的内容进行专题学习时,一般要综合占有多种资料,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感官,实现关于成语诗句的积累,对不同文体作品的鉴赏,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专题”内容繁多,篇幅又长,而且又是新增设的课程,一直以来也没有一个很好的先例可循,所以,“专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