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古诗情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ww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说,诗言志,诗言情。诗人往往用诗歌来抒发对自然、对生活的感受,那么,诗中必然会倾注诗人的强烈情感。在浩如烟海、蔚为大观的古代诗歌当中,诗人们都表达了他们对生活怎样的认识、怎样的情感呢?笔者试就古代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情”作一下大致的分类,以期达到指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大致内容的目的。
  
  —、游子思乡思亲类
  
  古人或宦海沉浮、或江湖漂泊,故土故园永远都是诗人心中魂牵梦萦的地方。比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杜甫的《月夜》都借明月道出了对亲人情深意切的思念。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何人不起故园情”,通过归雁、笛声来倾诉无边的乡思。
  除了这些直接抒写思乡情怀的诗作之外,还有一部分诗作是通过抒写羁旅生活来间接地体现乡思的。如孟浩然《宿建德江》中“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杜牧《枫桥夜泊》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及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浩渺的烟波,漂泊的小船,清冷的江水,如霜的月色,夜半的钟声,哀啼的乌鸦,早行的情景,这一系列独特的意象无不体现着漂泊游子深深的忧思,传达着他们的故园之恋。
  
  二、离情别绪类
  
  1.恋情。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孟郊的《古别离》“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杜牧的“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些诗作或以情人别离时特有的“执手”、“泪眼”、“低泣”、“嘱托”等行为和心理的细节,或以拟人、双关等表达技巧来抒发浓重的离情,真挚感人。
  2.友情。人们熟知的有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等等。除了这些表现离别感伤的诗作外,还有一部分作品则呈现出高昂的格调。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三、赞春和伤春惜春类
  
  绚烂的春花、繁茂的春草、骀荡的春风,大好的春光往往会激发起诗人丰富的情感,于是赞美春天的诗作便自然地流泻在诗人们的笔端。韩愈的《早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杜甫的《绝句》中“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通过初春特有的景物,表达了对春的喜爱。
  然而,凋零的花朵、易逝的春光,美好事物的消失也最容易触发诗人的情感。比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又如,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都表达了对春光易逝的惋惜、惆怅和伤感。
  
  四、报国之情类
  
  抒发报国之情的诗作可分为两类:
  1.以初、盛唐时期为代表的边塞诗。
  在唐代,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政治氛围相对宽松,不论是武将,还是书生,都希望能够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才华横溢、豪迈奔放、具有浓郁浪漫气息的诗人及诗作。如杨炯的《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白的《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感情慷慨激昂,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希望立功塞外、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还有一部分边塞诗作则是通过对边地奇异景色和风物的描绘来展现盛唐的精神和气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2.以宋词为代表的诗词作品。
  宋代末期,由于国势衰微,外敌入侵,许多有识之士都希望能够驱逐敌寇,收复失地。体现在作品上,主要是岳飞的《满江红》,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同时,由于宋朝的屈辱求和,一味不抵抗政策,使得一部分有良知有抱负的士人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一时期同样产生了许多抒发报国无门的苦闷的作品。这一点我们归到“怀才不遇”类中去说明。
  
  五、怀才不遇、政治失意类
  
  既有年轻气盛的王勃“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惆怅,也有满腹才华的孟浩然“欲济无舟楫……徒有羡鱼情”的遗憾;既有早年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远大抱负的杜甫“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的仕途失意的痛苦,也有飘逸洒脱的李白“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的感叹;既有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苦闷,也有岳飞“昨夜寒蛩不住鸣……起来独自绕阶行”的凄凉,更有辛弃疾《摸鱼儿》中“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呐喊。立志报国的宏愿,仕途之路的坎坷和现实的残酷不得不使这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发出如斯的感慨。
  
  六、吊古伤今类
  
  世事的变迁,国家的兴亡,仕途的坎坷,都会在那些胸怀天下的文人身上刻下深深的印记。诗人们把酒临风,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伤“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叹“古人不见旧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以及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与向往和对自身处境的感伤。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则借
  六朝的繁华一去不复返来抒发忧国伤时的情怀,同时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无奈。
  
  七、隐逸之乐类
  
  对隐逸的歌咏和向往,往往是古代知识分子在现实中碰壁之后的精神归宿。历朝历代都有抒发隐逸情怀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以及《归园田居》等诗作。王维隐居在辋川别墅时也写下许多这样的诗作,抒写自己寄情山水田园的情怀,如《山居秋暝》、《鸟鸣涧》、《鹿柴》、《过香积寺》等作品。而元代由于社会动荡,吏治腐败,一部分汉族知识分子,现实中遭受挫折失意后,就把眼光投向自然山水,抒写隐逸情怀。如张可久的《[越调]天净沙·江上》“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赵孟兆页的《[仙吕]后庭花》“清溪一叶舟……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乱云愁,风雨满头,戴荷叶归去休”,落雁、残霞、疏林、小舟、芦花、渔歌、水鸥,粗粗几笔就勾勒出令人陶醉的如画美景,传达着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以上对古代诗歌情感七种类型的归类,不一定完全涵盖所有的情感。但对高中“诗歌鉴赏”这一块教学内容来说,对情感的系统的把握应该是学生进入“诗歌鉴赏”部分的一个基础。
其他文献
开发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于高校建设是高校档案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高校档案界为此做了许多研究和实际工作。在此笔者仅就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含义、意义与措施谈
探讨了熔炼铸铁用感应电炉炉衬侵蚀的机理。并从选择耐火材料、精心筑炉、细心熔炼和及时修补这几方面阐述了提高炉衬寿命的有效措施。
【正】 王宇信先生的《甲骨学通论》一书出版了。这是我国学术界的又一喜事,故略事评介,以荐同仁。90年来的甲骨学研究,硕果累累,名家辈出,商代历史文化的原貌因此日益清晰,
树脂砂的应用引发了铸造生产工艺的一次革命。近几十年来,为了适应不同生产的需要和赢得市场,已创立出多种树脂砂硬化工艺,并开发出很多的新型粘结剂,本文对已在生产中应用和有应
现在高考中的话题作文,由于文体不限,有些学生选用读后感的形式去写。但从高考阅卷反馈的信息来看,由于平时训练不到位,有关读后感类的文章不尽如人意,往往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而得分不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系统地了解读后感的特点,把握读后感的写作技巧。  日常,我们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首诗,或是一段语录,都会产生一定的感想、认识,若将这些东西进行整理、提炼、加工,写成文章,这便是读后感。  读后感的表
概述了铸件凝固过程中温度场模拟,浓度场模拟及晶粒生长微观模拟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晶粒生长的确定模型和概率模型。最后,指出了确定模型与概率模型结合,宏观计算与微观晶粒生
【正】 书面语言符号系统——文章,是人类最重要的传播方式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和动力之一。它伴随人类文明的步伐已经走过了数千年的路程。但是,历史的长河奔腾向前
语文教材历来以精选的名家名篇、优秀时文为主体,它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也给我们提供了精妙的写作方法,从写作角度讲,它堪称一座写作材料的仓库和作文教学的源泉。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妨思维变一点,头脑活一点,巧借一下教材来成就一篇考场佳作。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粗浅见解。    一、记叙文波澜起伏六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教材后的“写作与口语交际”给了我们详细的理论,使
在采用热芯盒方法制造砂芯的生产中,顺畅的排气和为保证充型压力而使芯盒有必须的密闭性一直是一对难以解决的矛盾。传统的芯盒排气结构仅仅能满足一些形状简单且精度要求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