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材历来以精选的名家名篇、优秀时文为主体,它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也给我们提供了精妙的写作方法,从写作角度讲,它堪称一座写作材料的仓库和作文教学的源泉。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妨思维变一点,头脑活一点,巧借一下教材来成就一篇考场佳作。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粗浅见解。
一、记叙文波澜起伏六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教材后的“写作与口语交际”给了我们详细的理论,使我们知道“文如看山不喜平”。在此基础上我归纳了以下六种常见写作方法:
第一是巧设悬念法,例如我们可以借鉴鲁迅《祝福》开头的倒叙法和《孔乙己》开头的反常法(“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第二是抑扬法。有《白杨礼赞》《荔枝蜜》的欲扬先抑法和《我若为王》的欲抑先扬法;第三是巧设伏笔法,例如沈从文的《边城》;第四是笔锋突转式,例如《项链》的结尾等;第五是一波三折式,例如蒲松龄的《促织》和例文《鸡毛信》等;第六是强烈对比式,例如契诃夫的《变色龙》等。
二、议论文话题法
在高考中如何将课本素材移花接木是显示才华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给阅卷老师好印象的捷径之一。因此,充分利用好教材是高考作文得高分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说话艺术”的话题就可借用教材上的《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一位老头,孤身劝退强大的秦国军队保存郑国,何故?没有非凡的口才,没有超人的胆量,没有丰富的常识,试问如何可以成功?”
再如有关“学习”的话题可借用《劝学》,“我们说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有恒心,要专一,这是常识也是真理。我们不少同学能把荀子的《劝学》一文背得滚瓜烂熟,但在实践中却又忘记了这几条最基本的原则。我们可以扪心自问,自己做到‘积土成山’了吗?做到‘锲而不舍’了吗?”等。
当然,还有可用于“素质教育”的《病梅馆记》,用于“治学态度”的《石钟山记》,用于“团结协作”的《六国论》,用于“生态环境”的《寡人之于国也》,用于“坚持坚韧”的《勾践灭吴》,用于“适应环境”的《鸿门宴》等等。
总之,课本是作文材料的一个仓库,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勤于运用,多总结,巧运用,就一定能够在高考试卷中让自己的文章有理有据、论证充分具有说服力而获得高分的。
三、其他专题作文化
作文是高考的半壁江山,我们不可能单单通过每周两次的作文训练而一蹴而就,还要借助其他专题的教学来辅助作文教学,让作文教学“潜移默化”在每一节语文课中,从而达到见微知著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诗歌教学作文化
课改下的诗歌教学更应该学会变换角度来思考和教学,所以在学习第五册第五单元的时候,我就尝试给学生上一节“诗歌鉴赏比较作文课”。具体来说我是这样上的:比较阅读杜甫的《兵车行》和李白的《古风(其十九)》,明白诗歌鉴赏是语文作文的指间艺术,同一题材,不同作家写作方法不一样,反映现实的内容却是大同小异。这无疑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一种十分有效的诗歌教学作文化的教学模式。还可通过比较阅读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和《黄鹤楼闻笛》明确同一作家写同一对象,其写作的角度和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写景抒情方式也不尽相同,可谓“尺寸之地尽显写作技法”;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比较鉴赏来明确同主旨同作家表现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不同作家由于身世和经历不一样也不尽相同等等,从而引导学生明确写作的真谛。
还可将杜甫的《孤雁》和《江汉》比较鉴赏;事实证明,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有了明确的认识,也激发了写作诗歌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白了:今天的作文和古人写诗歌的技法是异曲同工的,从而认识一定的
写作规律和技法,达到举重若轻的效果。
(二)优美词句作文化
课本中还有很多优美的文句值得我们写作时去借鉴。例如:在反映新旧社会的对比上,我们可以这样写“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是‘朝避猛虎,夕避长蛇’”。这样就有意避开了“水深火热”和“当牛作马”等陈词。
当然,我们还可以将相关的诗句归类化,例如有关描绘“思乡“的诗句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等;还有饱含悠悠不尽之情的送别诗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
当然,我们不能像蚂蚁那样对知识只作简单的搬运,而要像蜜蜂那样能够采花酿蜜,这才是高层次的能力。例如有一篇高考满分作文是这样写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民族需要传奇人物,也需要悲剧人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在生死攸关不怕牺牲的英雄人物作为精神的支撑,需要悲壮而崇高的选择。如果让我选择,我宁可选择‘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而不选择‘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因为这才是我用纯道德良心作出的心灵选择,哪怕注定是悲剧,也是美的,更无愧于世。”可见,会背这两首诗并不难,但把这两个志趣迥异的诗句放在一起构成选择关系的复句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追求,就显得难能可贵了。这就比仅仅运用所学来印证一个已有的思想、既定的观点高明得多,深刻得多。
总之,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语文课本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探秘,就一定能使他们的作文妙笔生花,美句连篇,文采飞扬。
(三)人物故事作文化
课本中出现的人物故事和历史故事也可作为素材或者例证充实到文章中来,使之变得丰盈和厚实。例如有一高考满分作文这样写:“由于自然界的力量,大海潮起潮落;由于社会的原因,人生亦难免起伏沉浮。面对大海,面对潮汐,我们总应有一种平和的心态。贾谊和苏轼极具才华,也都遭到当时朝廷的不公待遇,但两个人的心态却各不相同。贾谊被贬后自感怀才不遇,做了《吊屈原赋》后便忧郁而终,年仅33岁;苏轼在‘乌台诗案’的冤狱之后也遭放逐,却仍旧成了豪放派的代表人物。面对人生的潮起潮落,我们应有子瞻的那份从容和豁达,而不应在沉沦中自我毁灭。”直接引用课本文句固然好,但这段文字却从遭遇相同而命运各异的历史人物经历比较中形成了自己的见解,阐述了自己的人生观。这就源于作者对课本的解读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人生感悟的层面上了,已经将书读活了,从而写出这样富有真知灼见和情真意切的文字。
诚然,读书和写作本来就密不可分,读书是吸收,写作则是运用、融合和提炼。只要我们能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和探究,深入思考并持之以恒,相信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巧借一下教材来成就一篇考场佳作,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
综上所述,我觉得语文课本是一个聚宝盆,是作文教学的后花园,只要我们善于慧心发现、善于归纳整理,就一定会有很多珍宝可以为我们作文教学服务的,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举重若轻的效果,让语文课本真正成为作文教学的源泉。
参考资料
1.《唐诗鉴赏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3.《全日制高中语文》第一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4.《近十年高考满分作文》 中国致公出版社
一、记叙文波澜起伏六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教材后的“写作与口语交际”给了我们详细的理论,使我们知道“文如看山不喜平”。在此基础上我归纳了以下六种常见写作方法:
第一是巧设悬念法,例如我们可以借鉴鲁迅《祝福》开头的倒叙法和《孔乙己》开头的反常法(“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第二是抑扬法。有《白杨礼赞》《荔枝蜜》的欲扬先抑法和《我若为王》的欲抑先扬法;第三是巧设伏笔法,例如沈从文的《边城》;第四是笔锋突转式,例如《项链》的结尾等;第五是一波三折式,例如蒲松龄的《促织》和例文《鸡毛信》等;第六是强烈对比式,例如契诃夫的《变色龙》等。
二、议论文话题法
在高考中如何将课本素材移花接木是显示才华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给阅卷老师好印象的捷径之一。因此,充分利用好教材是高考作文得高分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说话艺术”的话题就可借用教材上的《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一位老头,孤身劝退强大的秦国军队保存郑国,何故?没有非凡的口才,没有超人的胆量,没有丰富的常识,试问如何可以成功?”
再如有关“学习”的话题可借用《劝学》,“我们说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有恒心,要专一,这是常识也是真理。我们不少同学能把荀子的《劝学》一文背得滚瓜烂熟,但在实践中却又忘记了这几条最基本的原则。我们可以扪心自问,自己做到‘积土成山’了吗?做到‘锲而不舍’了吗?”等。
当然,还有可用于“素质教育”的《病梅馆记》,用于“治学态度”的《石钟山记》,用于“团结协作”的《六国论》,用于“生态环境”的《寡人之于国也》,用于“坚持坚韧”的《勾践灭吴》,用于“适应环境”的《鸿门宴》等等。
总之,课本是作文材料的一个仓库,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勤于运用,多总结,巧运用,就一定能够在高考试卷中让自己的文章有理有据、论证充分具有说服力而获得高分的。
三、其他专题作文化
作文是高考的半壁江山,我们不可能单单通过每周两次的作文训练而一蹴而就,还要借助其他专题的教学来辅助作文教学,让作文教学“潜移默化”在每一节语文课中,从而达到见微知著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诗歌教学作文化
课改下的诗歌教学更应该学会变换角度来思考和教学,所以在学习第五册第五单元的时候,我就尝试给学生上一节“诗歌鉴赏比较作文课”。具体来说我是这样上的:比较阅读杜甫的《兵车行》和李白的《古风(其十九)》,明白诗歌鉴赏是语文作文的指间艺术,同一题材,不同作家写作方法不一样,反映现实的内容却是大同小异。这无疑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一种十分有效的诗歌教学作文化的教学模式。还可通过比较阅读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和《黄鹤楼闻笛》明确同一作家写同一对象,其写作的角度和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写景抒情方式也不尽相同,可谓“尺寸之地尽显写作技法”;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比较鉴赏来明确同主旨同作家表现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不同作家由于身世和经历不一样也不尽相同等等,从而引导学生明确写作的真谛。
还可将杜甫的《孤雁》和《江汉》比较鉴赏;事实证明,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有了明确的认识,也激发了写作诗歌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白了:今天的作文和古人写诗歌的技法是异曲同工的,从而认识一定的
写作规律和技法,达到举重若轻的效果。
(二)优美词句作文化
课本中还有很多优美的文句值得我们写作时去借鉴。例如:在反映新旧社会的对比上,我们可以这样写“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是‘朝避猛虎,夕避长蛇’”。这样就有意避开了“水深火热”和“当牛作马”等陈词。
当然,我们还可以将相关的诗句归类化,例如有关描绘“思乡“的诗句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等;还有饱含悠悠不尽之情的送别诗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
当然,我们不能像蚂蚁那样对知识只作简单的搬运,而要像蜜蜂那样能够采花酿蜜,这才是高层次的能力。例如有一篇高考满分作文是这样写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民族需要传奇人物,也需要悲剧人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在生死攸关不怕牺牲的英雄人物作为精神的支撑,需要悲壮而崇高的选择。如果让我选择,我宁可选择‘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而不选择‘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因为这才是我用纯道德良心作出的心灵选择,哪怕注定是悲剧,也是美的,更无愧于世。”可见,会背这两首诗并不难,但把这两个志趣迥异的诗句放在一起构成选择关系的复句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追求,就显得难能可贵了。这就比仅仅运用所学来印证一个已有的思想、既定的观点高明得多,深刻得多。
总之,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语文课本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探秘,就一定能使他们的作文妙笔生花,美句连篇,文采飞扬。
(三)人物故事作文化
课本中出现的人物故事和历史故事也可作为素材或者例证充实到文章中来,使之变得丰盈和厚实。例如有一高考满分作文这样写:“由于自然界的力量,大海潮起潮落;由于社会的原因,人生亦难免起伏沉浮。面对大海,面对潮汐,我们总应有一种平和的心态。贾谊和苏轼极具才华,也都遭到当时朝廷的不公待遇,但两个人的心态却各不相同。贾谊被贬后自感怀才不遇,做了《吊屈原赋》后便忧郁而终,年仅33岁;苏轼在‘乌台诗案’的冤狱之后也遭放逐,却仍旧成了豪放派的代表人物。面对人生的潮起潮落,我们应有子瞻的那份从容和豁达,而不应在沉沦中自我毁灭。”直接引用课本文句固然好,但这段文字却从遭遇相同而命运各异的历史人物经历比较中形成了自己的见解,阐述了自己的人生观。这就源于作者对课本的解读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人生感悟的层面上了,已经将书读活了,从而写出这样富有真知灼见和情真意切的文字。
诚然,读书和写作本来就密不可分,读书是吸收,写作则是运用、融合和提炼。只要我们能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和探究,深入思考并持之以恒,相信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巧借一下教材来成就一篇考场佳作,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
综上所述,我觉得语文课本是一个聚宝盆,是作文教学的后花园,只要我们善于慧心发现、善于归纳整理,就一定会有很多珍宝可以为我们作文教学服务的,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举重若轻的效果,让语文课本真正成为作文教学的源泉。
参考资料
1.《唐诗鉴赏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3.《全日制高中语文》第一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4.《近十年高考满分作文》 中国致公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