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主动学习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ai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和学生应处于怎样的地位,是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内容。《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不可代替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完全是为了学,“教”要服从于、服务于“学”。如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知识,主动发展各方面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呢?下面就谈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南宋朱熹在《小学集注》中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现代教学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兴趣,皮亚杰说:“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的巨大内驱力。一个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对各种现象和问题会产生惊异感,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他能灌注全部热情,兴致勃勃,津津有味,甚至会达到对所学知识迷恋不舍的地步。这样就能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教学“米、厘米的认识”时,当学生初步认识了米和厘米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身上也有尺子!”这句话一下子就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身上的尺子到底在哪里呢?”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测量去发现谜底:食指宽大约为l厘米,两臂伸开大约为1米等。学生在动手量一量的过程中,了解了身上的尺子在哪里,从而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更直觀、更形象的感受,形成了更清晰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表象。
  二、探究建构,变“听众”为“演员”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变数学知识的传授者为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现代教育思想提倡轻理论,重过程,变“听众”为“演员”,自己主宰学习的认识过程。通过自己亲自实践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去发现、归纳和总结出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实践、比较、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化为自己所有。如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创设情景,瞧,这是一副金鱼戏水图,一条条金鱼在水里嬉戏,看,它们游得多自由哇!”让学生数一数金鱼的条数,算一算用了多少个△,并完成下列表格。
  摆l条金鱼用6个△,表示1个6是6,列出乘法算式是6×1=6或1×6=6,编出乘法口决:一六得六。摆出2条金鱼用12个△,表示2个6是12,列出乘法算式是6×2=12或2×6=12,编出乘法口诀:二六十二。依次出示3条、4条、5条、6条金鱼图,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列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通过0自己动手操作、探索,对所学的“6的乘法口诀”已有深深的领悟,更能够记忆深刻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动脑思考后概括出的知识结构不仅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深化,而且还促进了学生思维的主动发展。
  三、引导质疑、变灌输为求索
  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学生比只能解答问题的学生更聪明。其聪明之处就在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包含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创设学生的质疑活动。同时还要认真发现和捕捉好的疑点让学生进行质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见解。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当学生说出两个内角的度数后,我便能很快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这时,学生会产生疑问:老师怎么会知道第三个角的度数呢?疑问萌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索。在学生认识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后,有学生问:“老师,加法、乘法都有交换律、结合律,为什么除法没有呢?”老师肯定学生问得好,并启发:“你能自己演算试一试吗?”学生通过一番努力得出了其中的道理。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尝试的成功与失败都应采取包容的态度,并鼓励学生间的相互争论。在学生产生思维障碍时再加以适当点拨、指导,就能使学生创造性地完成学习过程。
  四、学习创新、变知识为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如:教学元、角、分以后,利用活动课进行模拟购物活动,在学生中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在活动中学生想要买什么东西,买多少等,都根据自己的需要、价格以及钱数等做出决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通过这个生动活泼的活动,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巩固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让学生调查本班同学的身高、年龄,通过收集数据,求平均身高,平均年龄。调查家庭日常生活中的用水、用电量,求用水、用电的平均费用等等。
  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的周围很多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
  如果教师提供了思考问题过程的每一个台阶,学生只是跟着老师被动地沿阶前进,那就谈不上主动发展;如果我们把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障碍尽量扫除,学生会在老师的指导下顺利获得知识,但其创造空间必然缩小。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认知层次、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留给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究与解决问题的空间,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主动完成知识的迁移,以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展的目的。总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利用创造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猜测、操作、分析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
其他文献
一、提高高中英语口语能力的重要性  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是学好英语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但在高中阶段,由于面临高考的压力,很多学校的英语教学似乎更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与笔试相关的一些技能,如词汇、阅读、语法和听力等。然而,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不是相互割裂、毫无关联的,它们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的。如中学生一旦读不准确thirty和thirteen的发音,那么在做有关时间的听力试题时,中学生就很有可能
“让学生自主阅读,自己学会阅读”,这两句话的涵义很深刻,主要的观点是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阅读,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和兴趣,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先钻研教材、教参,教学时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引着学生达到胜利的彼岸。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辛辛苦苦地讲解着,学生在下面默默地听着,完
【摘 要】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它是学习的动力,是发展动力的契机,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自己的整个认识活动积极调动起来。  学习中的兴趣又叫求知欲,它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占有特殊地位。幼儿对学习内容越感兴趣,注意力越集中,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就越深刻。  【关键词】语言 幼儿教育 兴趣 语言活动  绪 论  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对发展其语言能力
怎样 “说课”呢?原来我可谓是一问三不知,直到我在5月参加了一次说课的比赛,才让我感悟颇深。通过学习与探索,明白了所谓“说课”,就是依据教材内容,《课程标准》,教学理论,对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全面的设计与阐述,不仅要层次清晰地说明这节课怎样教,而且要精要地揭示这节课为什么要这样教的一种教学教研形式。 通过我的这次体验,对“说课”有了一些自己肤浅的见解,“教什么,为什
在学习中,大部分学生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许多题目做过了、考过了、讲过了,但每次去做还是错。这些错题的背后,往往隐藏了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漏洞。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弥补这些漏洞呢?建立错题本,整理一套错题档案,对特殊的知识点加以防范,是免入“陷阱”的絕佳方法。  一、哪些题适合去整理  错题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不会做的题:主要表现在智力因素培养方面,对于知识结构性错误,重做一遍二遍错题是十分必要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