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试题中地图“图例与注记”的分析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anna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理试题信息的精准获取与合理解读是高考考生取胜的前提。文章基于“图例与注记”的角度认识和分析高考地理试题,介绍了图例与注记解读的一般方法,并以高考试题为例,讨论了如何从点状、线状和面状图例与注记中提取及解读地理信息的具体方法,旨在为一线地理教师开展高中地理教学和高考地理复习工作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图例;注記;试题分析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等特征,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它将地球上的各种地理信息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以传递地理信息在时空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1]。地图是高中地理教学和高考复习备考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能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特色,有效检测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地图的教学,培养学生具备精准获取与合理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高考的要求。
  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线条和颜色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说明,位于地图的一角或一侧,是表达地图内容的基本形式和方法,具有完备性和一致性。图例设计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实用性和艺术性。注记是指地图上用以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或数字,它是地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注记具有标识地理事物、指示地理事物的属性、说明地理事物间的关系、转译或表达图例的意义等功能,分为名称注记(如聚落、山脉、河流等)、说明注记(如图名、树种等)、数字注记(高程、等值线数值等)。注记常和图例相配合,说明地图上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的名称、位置、范围、等级、主次、虚实等。因此,学生要准确获取和解读地图上呈现的地理信息,就必须认识图例和注记,深刻理解图例和注记所指示的地理事物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认识地图和解决相关问题。
  一、图例与注记信息的解读
  纵观历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地理试题,地图上的图例形态各异,注记内容丰富多样,可大致归纳为点状图例、线状图例和面状图例三种类型及其相关注记(表1)。
  关于图例信息的解读,首先,要认真阅读图例的注记内容,明确其表示的含义及指代的具体地理事物;其次,要提取图例在图中的特征(形态、数量、分布、状态等),准确把握图例的相关意义(点状图例的大小暗示等级高低及量的多少、疏密反映分布特征等;线状图例如交通线虚实指示已建或在建、河流虚实暗示气候干湿状况、等值线疏密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梯度等;面状图例的位置、轮廓、范围以及各种表征内容等);再次,提取图例在地图上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联系,探究其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最后,分析图例的时空发展变化和区域特征,探究区域的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关于注记信息的解读,学生应明确地图注记是由字体、字号、字色、字间距及排列方向和位置等因素构成。地图制作常常依据注记不同字体和字色来区分不同的地理事物,依据注记的字级反映地理事物的规模和等级以及在地图上的重要程度(见图1中的聚落);用注记位置以及不同字隔及排列方向来表现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延伸方向和分布范围(见图2中的山脉)。没有注记的地图难以表示地理事物的名称以及某些地理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特征。
  二、高考地理试题分析
  高考地理试题中图例和注记承载了丰富的地理信息,简略却不简单,或隐或显,或虚或实,动静结合,增加了信息获取的难度和信息解读的困扰。因此,学生需认真细致辨别地图上的各种图例形态特征,留意图例的注记内容,准确获取与合理解读图例和注记蕴含的地理信息,进而深入分析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特征,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和空间演变的规律 [2]。
  1.点状图例与注记
  点状图例表示的地理事物多为标定在地图上离散的点,如聚落、山峰、港口等[3]。既有形态(大小、形状)、数量(多少)之分,又有分布(位置、疏密)、状态(变化、动静)之别,但彼此间相互关联与影响,反映了地理事物间的外部形态和内部联系,同时蕴含着地理事物间特殊的空间结构与关系。
  例1.(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测试题)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3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4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A.海港规模大
其他文献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生物课程研究机构(BSCS)首次提出5E教学模式,这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以吸引为前提,迁移为目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在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下,促进知识的建构,并获得能力提升。5E教学模式既可用于总课程,也可用于学科课程或具体课时的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与兴趣,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学科教学实践是目前我国5E教学模式
摘 要:乡土文化是初中研学旅行的重要内容之一,乡土文化视域下的研学旅行应遵循地域性、传承性及体验性原则。文章以丁村遗址和晋国博物馆为代表,对“华夏古都”临汾市的乡土文化研学旅行主题、内容和实施过程进行整体设计和研学反思。基于乡土文化的研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综合思维、家国情怀及自我认知的发展。  关键词:乡土文化;研学旅行;丁村遗址;晋国博物馆  2019年颁布的《研学旅行课程标准》指出:
摘 要:借助微信公眾号信息平台,可以及时推送信息,开展地理网络教研交流活动,和地理教师一起分享教学经验,更新育人观念,提升业务技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网络研修;实践探索  目前处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借助信息化平台开展网络教研已经成为一种教育时尚。“Geography-yu”微信公众号由我校于吉海老师创建。平台依托县域内优秀的地理教师资源(特级教师1人、全国优秀中学地
摘 要:网课以可视性、灵活性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主要有录播与直播两种形式。文章依托“优酷”录播与“问卷星”双平台尝试混合教学,以地理教学案例进行设计实施,并总结其特色。  关键词:优酷;问卷星;混合式教学;  一、设计背景  “优酷”基于视频平台,有合制、自制、自频道、直播、录播、VR等多样化形态;“问卷星”是网络问卷调查评测平台,与传统方式相比,有快速、简单、成本低等优势,已被大量教育平台和个
摘 要:深度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地理课堂的深度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注重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强调提出有思维含量的问题等。文章结合具体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总结出地理课堂深度教学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欧洲西部;畜牧业;深度教学   深度教学指教师借助一定的活动情景,带领学生超越表层的知识符号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挖掘
2018年5月12口,我国启动了一项计甥——在横跨川滇等地7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设一个巨大的地震科学实验场,希望通过野外大规模的实时观测,进一步了解地区内部结构、推算地震孕育规律。该地震科学实验场是目前国际上唯一针对大陆型强震进行系统研宛的实验场。  川滇地区位于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东缘,邻近“喜马拉雅弧东构造结”,有压缩、剪切、拉张各类断裂系统,既有板缘地震,也有板内地震。该区域位于欧亚板
摘 要: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对学校课程的完善和补充,是新时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以研学旅行课程“黔山秀水”为例,重点阐释了课程目标的确定与课程内容的设计,并以案例为基础设计了课程实施路径及学习评价方案,最后对课程设计与实施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黔山秀水”;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研学旅行(以下简称“研学”)课程是“研”“学”“行”充分整合的
摘 要:“区域认知”是人们运用区域的视角和方法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思维品质与能力。文章以案例的形式对区域认知视角下的世界地理专题知识构建进行了新探索,分别从情境创设、深度剖析、区域探索、典型题例、方法归纳五个维度,对非洲的河流、亚洲的湖泊、南美洲的植被、-北美洲的农业、大洋洲的工业、欧洲的服务业进行了区域认知背景下的相关分析,以期对复习备考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区域认知;地理知识构建;世界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地理》必修Ⅱ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的高三复习课。地理核心素养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能力都可在此处设计考题进行考查。透析历年农业高考综合题的出题思路,一般都是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重点考查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重点考查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重点考查人地协调
摘 要:二次成长是每个教师都会经历的过程。文章通过笔者对三次上某一课例的感悟进行总结,论述了磨课方式在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能力、教材理解能力、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能力等方面如何促进教师的第二次专业成长。  关键词:磨课;教师成长;感悟  坚持打磨一节课,在反复实践中不断地感悟、反思和改进,往往能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时一堂关键性的课往往会影响一个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教学实践中,“地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