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是洁净的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祭火神的事情说一下,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冻梨呀,两个蒙古人拿着扁扁的大酒壶和小酒壶喝酒呀,都是小事。腊月二十三是祭火神的日子,要把最好的胸叉肉煮出来献给火神。
  先点火,别忘了用洁净的东西引火,比如说,用洁白的没有污痕的桦树皮引火。桦树皮点燃了,大火苗分成几个黄豆大的小火苗跳着燃烧,噼啪作响。点火前检查一下,柴火也要干凈。火大了,再引燃晒干的牛粪,牛粪是干净的,不能混入狼粪、狗粪和羊粪,火神不喜欢。牛粪点燃的火和狼粪点燃的火会一样吗?当然不一样。因为人无知,他们以为火都是一样的。火神清清楚楚地知道,这些火不一样,火苗的形态、颜色、温度、灰烬都不一样。就像这个人跟那个人站在一起,他们不是一个样的,不是一个人。每一条河跟别的河也不是同一条河。
  火神从牛粪火里接到了清洁的虔诚祝愿,这是通过煮好的胸叉肉知道的。羊的胸叉肉在大铁锅里冒泡,咕嘟咕嘟,血水变成干枯的向日葵秆那种颜色的沫子了,快熟了。胸叉肉是最好的肉,煮熟之后,主人用红绸子、蓝绸子、黄绸子、绿绸子和白绸子把这些肉裹起来。啊,牧民说,五种颜色的绸子是给神穿的衣服。火神看到了这些绸子就知道牧民们给他献上了礼物。
  你看在那高高的山顶上,敖包堆上的风马旗上有五种颜色的绸缎在飘舞,那也是神的衣衫。把最好的胸叉肉包上五彩绸子献给火神后,还要给火神送上奶茶和酒。肉不好消化,需要喝茶呢。茶烧开后,把一滴答或两滴答茶点在火里,归还给火。通常说,牧区的人们不用水来灭火。他们知道火不喜欢水。在荒原上做饭,他们用土掩埋燃尽的火堆而不能泼水。可是腊月二十三是火神过节的日子,可以把两滴茶放进火里,火神也喝茶呢。在北部亚洲的寒带草原,人们除了敬奉太阳,还敬奉火。在蒙古人眼里,火是洁净的。
  火啊,长夜里点起一堆火,即使没人陪你说话,没有书和音乐,你也不寂寞。火始终在你面前舞蹈,姿势不重样。火的金黄的脖颈镶着红晕的边儿,金黄的胳膊也镶着红晕的边儿,变幻无穷。你只是看不清她的面孔。火一边舞蹈一边唱歌,你的皮肤接到了她歌声传达的热量,耳朵却听不清她的歌声———人的听觉还没有进化到高级阶段。火的歌声多么美妙,丝绸一般小提琴的音色还是白银一般长笛的音色?在火的歌声里,白雪融化了,露出漆黑湿润的土地,坚冰回到了水里。当年树叶在风中怎样歌唱,火就怎样歌唱。火一边舞蹈一边向远方发出信号。火看到了夜里无数动物的眼睛的反光。火看到星星苍白的表情,看到了山峰从夜色的堡垒里挣扎起身的轮廓。
  选自《今晚报》
其他文献
择友是一门学问。如何择友,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独特的标准。有以家世、出身门第为标准的;有以见闻、学历学识为标准的;有以地位高低、财富多寡为标准的。其实,这些标准都不能诠释择友的根本意义,而志趣、性格、人品才是择友时应该首先考虑的。坦诚相见、心不设防是一种境界;亲密无间、无话不谈也是一种境界;为一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甚至拍案而起然而不影响朋友情谊的,这何尝不是一种境界?总之,真朋友都是心系对方
中国人叫母亲为妈妈,父亲为爸爸。外国人的叫法也差不多,甚至有的完全一样。这令人觉得非常奇怪:相隔千山万水,千百年来哪能事先开会约好?想来想去,其实用不着坐到苹果树底下就能弄清楚:“妈妈”是吃;“爸爸”是拉。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吃进去,拉出来。头若不顺,就出险象。尊敬的读者自己可以神会。“妈妈”这两个字跟吃奶的关系;“爸爸”这两个字跟拉粑粑的关系。其中不存臧否意义。人们遇到危险,疼痛之际只喊:“我的
北方人真会说话,进屋见了面,开口就问“咱爹咱妈”。一个咱字,把你“圈”进来,成了一家人,要账的开不了口。三杯之后,开始诉苦。要账的拉不下脸,账,只能挂起,一个“咱”字,化敌为友。  在北方,见人称兄道弟:哥,那是摸不准年龄大小,属于夹生饭;李哥,有姓有辈分,属于“熟”小菜;三舅,姨家的哥哥,甩也甩不掉!他叔,顺着孩子叫,可能未出五服的堂兄弟。  北方人见面称呼,戴帽穿靴的敬称,必须滴!称姓道名的裸
局里有一片草地,已经荒了一年多。为响应市里创建园林城市的号召,新来的局长决定在草地上植一些树。负责此事的吴主任从局长那里领到任务后,立马打电话叫来自己的老同学———市林业局绿化办的李主任。李主任在草地上转悠了一圈后,对吴主任说:“你们单位如果要在这块草地上植树,必须对这土地进行翻耕改良!”“为啥?”吴主任不解地盯着李主任。“从草的长势来看,这草地下面应是黄壤,易积水,如果植树,容易造成树木根部腐烂
有一次,我出门在外乘坐火车时,突然发现经过一位朋友所在的城市,于是,我随手发过去一条微信:“我今早路过你的城市。”不料,本来和我聊天有问必答的他,突然沉默不语。过了好久才收到他的回复:“我在外地出差呢,下次我一定热情款待。”这让我想起前几年看过的一个故事:两个人生活在一南一北两个城市,机缘巧合成了Q Q好友,聊得非常投机,彼此称兄道弟。一次,弟弟到哥哥的城市去出差,他满心以为,哥哥一定会隆重地招待
T恤衫是从外国传进来的。遮着胳膊、遮着前胸后背,分两部分,一横一竖,像个英文字母“T”。“恤”,就是“shirt”,是衫子洋名的译音。大概这又是按广东人的发音,他们口中的“恤”,类似中国北方人和英国人的“失”。“T”和“恤”,就组成了“T恤”之衫。中国话有“体恤”一词,“T恤”这个译法,比不了“佳能”、“可口可乐”那样的音义结合,不过也是很努力了——小衫儿一件,紧挨着身子,薄薄一层,熨帖随和,跟“
当乡愁涌起,乡愁的那头总是故乡。  十六岁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怀揣大学录取通知书,满怀可以吃上公家饭的梦想,背上娘给我缝的单衣棉衣单布鞋棉布鞋踏上了背井离乡的求学之路。看着离我越来越远的故乡,从那一刻,乡愁布满了我的心头。  当我在学生食堂用发到手的饭票买来三个白面馍馍的时候,吃第一个可谓是狼吞虎咽,吃第二个时,我只咬了一口,却难以下咽了,我在想,此时我的爹娘我的哥姐在吃什么呢。是在喝糊豆吃煎饼吧
走在大街上,阳光依旧灿烂,朗照身上,觉得有一股温润的热,慢慢沁入心田,尤其是晒在后背,更感觉像是岁月在抚慰即将进入迟暮的我。  秋天,是春夏奏鸣曲中交汇出的最华美乐章,也是匆匆人生步道上的一个优雅停留。蓦然回首,爱恨情仇都付笑谈中,向前探望,终究要一个人独自慢慢走到黑,那就且行且慢些吧。  这个季节,无论是匆忙赶路还是闲庭信步,或清雅或浓烈的桂花香味就会扑鼻而来,执拗地要给已经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城市
这一次在美国逗留了十多天,除了早餐在宾馆吃的面包、起司、奶油、香肠等传统的西餐,一般很少进美国餐馆。我的口味很宽,不像有些中国旅行者那样挑食,他们宁可吃榨菜就方便面而拒绝西餐。我每到一地,总会找机会尝尝当地美食。我知道美国的牛排很好,但很贵,一般是回避的。有一次在超市偶遇美国炸鸡(不是中国流行的肯德基),现炸,金黄金黄的、大块大块的,香气四溢,非常诱人,而且便宜,快意地饱吃了一顿。记得还有一次,是
祖父是个石匠,他和邻居孙爷爷一起结伴采石。祖母说他是抡大锤的,除了力气没别的智慧。但我知道他还有一样智慧———逮蚂蚱。  秋天的蚂蚱最肥最好吃,每到秋季是我打牙祭的时候,我总盼着祖父收工回家,因为他回家手里必然攥着一串蚂蚱,用狗尾巴草串得整整齐齐。祖母接过蚂蚱,用开水一烫,摘了翅膀,撒盐腌制一天,待第二天放油锅里一炸,还没吃呢就已经闻到香味儿了。  有时来不及等腌制好,便让祖母用筷子夹着一只蚂蚱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