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路上追逐诗与远方的人

来源 :旅游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Fanad Head》,北爱尔兰的Fanad Head 灯塔,世界十大最美灯塔之一
《里斯本的荣光》,葡萄牙里斯本的街道
《印加人的一天》,秘鲁库斯科附近的印加人正在耕种,他们以高原为荣,拥抱阳光和大地,享受着属于自己的人生!

Q:旅游世界 A:梅尔凯奇


  Q1:您是怎么与摄影结缘并成为一名优秀的旅行摄影师的?
  A:年少的时候我就一直怀有环游世界的梦想,当我开启自己梦想的时候,最初的我和许多旅行爱好者一样,只会拍一些“游客打卡照”或是一些“糖水片”。随着去过的国家不断增多,在某个时期,我突然意识到需要突破自己的摄影技术,才能表达自己在旅行世界里所积累的审美、情感和故事,于是我靠着自学的方式,踏上了成为一名旅行摄影师的征程。直到几年以后,自己的作品逐渐被市场认可,一切便水到渠成!
  Q2:一些人總认为风光摄影只是简单记录眼前的美景,您认为风光摄影真正重要的是什么,摄影师该如何去表现?
  A:职业风光摄影并非只是简单记录,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它包含了对大量天文、地理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包含了每一次拍摄前期的精心准备;包含了拍摄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困难;包含了精益求精的后期修图……而最终的作品也会映射出一名摄影师的全部情感。
  所以我认为风光摄影最重要的是态度,以及对摄影时刻保持的那一份热情、决心和信念,优秀的作品离你便不再遥远。
《一个老人》苏格兰“老人峰”

  Q3:很多著名的风光已被拍过无数遍,您觉得风光摄影要如何拍出自己独特的辨识度高的照片?
  A:目前阶段,由于国内摄影行业缺乏优秀的引领者,大部分摄影师和爱好者都会盲目跟风,跟随一些专业素质不高的“摄影领队”打卡一些境内外热门景点,“同样的机位,不同的拍摄者”,结果总是这样千篇一律,这便是当前国内各大摄影团的真实写照。一名优秀的风光摄影师不但要有过硬的拍摄技术,同时还要具备审美的高度和非凡的经历,通过日复一日的练习和积累,形成自己的创作思路和风格,再通过个人的思路和情感去表达自己,久而久之,便会收获高辨识度的作品。
  Q4:能否分享一下,您最难忘的、意义深刻的旅行拍摄经历?
  A:难忘的拍摄经历有很多,自己最难忘的经历要数2018 年在苏格兰高地的一次拍摄。那年九月的苏格兰高地风景甚是迷人,经过一番前期踩点,我周密的进行着自己的拍摄计划。无奈当地的天气变化多端,连续几天不是狂风暴雨就是连绵阴雨,我反反复复的刷天气预报,等待着最佳时机来临。时间来到第四天,当我凌晨三点起床准备出发的时候,天空又下起了瓢泼大雨,于是我硬着头皮开车来到老人峰的徒步起点继续等待时机。这时,山上不只是大雨,并且浓雾弥漫。我带着装备冒雨强行出发,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大雾中踩着稀泥前进。一个多小时以后,我踉踉跄跄的到达山顶。此时狂风四起,寒风吹在我早已湿透的冲锋衣裤上,冻得我瑟瑟发抖。咬牙躲在石缝之中等待,直到黎明来临,东边渐渐泛起了晨光,我终于收获了这张来之不易的“老人峰”。
《重返中世纪》德国维尔茨堡的黎明
《呼吸》,印度尼西亚布罗莫火山的日出
《生命的力量》九月的一天,爱尔兰莫赫悬崖狂风肆意,海风掀起的巨浪不断的拍打着岸边的悬崖。一对信天翁为了捕食,用自己的身体顽强的和大自然进行着抗争,不惧危险,这就是生命的伟大!
《Next second》,伊路利萨特冰湾位于格陵兰岛西岸,北极圈以北约250 公里。该冰湾是少数几个通过格陵兰冰冠入海的冰河出海口之一,也是世上最活跃的冰川之一。
《非洲的力量》,摩洛哥的非洲洞

  Q5:在旅行拍摄的进程中有没有遇到过瓶颈?如何解决的?
  A:多年的拍摄经历遇到最大的瓶颈应该是后期技术吧,曾经靠着自我摸索的方式始终难以进步。后来通过系统学习以后,后期技术得到了较大提升。
《Persian girl》,伊朗设拉子粉红清真寺,一名波斯女子成为了我的模特。
《Autumn in the dream》瑞士小镇格林德瓦尔德如诗如画般的秋景让人陶醉。
《匠人》,在商铺林立的菲斯古城(摩洛哥),一间间不起眼的店铺藏匿着许多当地的传统工艺。

  Q6:作为优秀的摄影师,您有什么拍摄技巧能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A:作为一名从旅行圈走出的摄影师,我建議大家抽空多出去旅行,通过旅行去接触摄影,了解摄影,认识摄影;通过旅行让自己在陶冶情操放松心情的同时,去提高自己的审美和观察力;通过旅行让自己的拍摄题材变得更加丰富,让自己的摄影适应性变得更强。
《湖区》,英国湖区国家公园一角

  Q7:一名优秀的旅行摄影师,除了有过硬的摄影技术和运气外,您认为还应该具备哪些必须的品质?
  A:一名优秀的旅行(风光)摄影师应具备较强的身体素质。许多与众不同的风景往往都在那些条件艰苦的地方,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身板,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其次,摄影师的审美水平也非常关键,这关乎到一名摄影师的上限,当然,勤奋、决心和毅力也是缺一不可的。
其他文献
穿越数载,承载乡情  7053可谓是“老古董”了,已运行40多个年头。40多年间,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趟绿皮慢火车的身份也几度变迁。  起初,这列火车是为了方便铁路职工上下班而设的通勤车,当时山区的交通很不方便,尤其是冬天下大雪后,山路通行不便,安全准时的小火车便成了不少村民们出行的首选。渐渐地,这趟车就成了山区百姓出山、进山、赶大集、走亲戚唯一的交通工具,列车上常能看到挑着担子的
期刊
2008年,拍摄于云南红河州,赶集的农民  朱宪民,山东省濮城人(现河南省范县),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家,中国纪实摄影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摄影史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20世纪40年代出生的摄影家中,少有像朱宪民这样早在六七十年代就在有意无意之间关注百姓日常生活,并且以朴素、自然、忠实于生活的态度,记录平民百姓生活的。最可贵的是,不管他的生活处境、社会地位有着怎样的变化
期刊
每次中國铁路大提速,都会淘汰一批“绿皮车”,如今只有在支线、偏远地区以及春运期间,还能看到“绿皮车”的身影。  这些时速几乎都在100公里以下甚至更慢的绿皮火车,带领我们穿越鲁中山脉,走过大凉山腹地,漫游广袤旖旎的边疆,驶过一望无际的草原,探访不为人知的边城古镇,邂逅闪耀着历史光辉的文化记忆……  踏上中国最美的绿皮火车,开启一场别样的旅程。伴随着车轮与铁轨有节奏的撞击声,打开车窗欣赏沿途的风光美
期刊
艺术最终是走向哲学,不是变成哲学。当你考虑时代与世界,脱离金钱的束缚,洒脱一些,艺术形态成了崇向自由的生活方式,寻一些心灵契合的人,我们席地而坐,讨论着文明、思想、写意……一种微妙的感觉、打动着心灵:一种真实的美?不可言传的精致况味:一种魄争之光,照耀我们以后的路。Q:旅游世界A:潇光  Q1:在众多摄影门类中,为何喜欢人像摄影?  A:在众多摄影门类中,我个人觉得肖像摄影是最难拍摄的,也最具有挑
期刊
日本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国家。很多人認为,日本早期的文明,文化,政治,经济,人文思想等大都源自中国,尤其是在唐宋时期,中原文明鼎盛的时代。但发展至今,日本的文化已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尤其是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开幕式、闭幕上展现出的文化,甚至有些看不懂了。  就像有些网友所概括的那样:我们中国爱看花开,欣欣向荣,日本偏爱花落,侘寂物哀;中国爱吃热食,饱腹暖心,日本饮食生冷,刺身寿司;中国婚嫁大红,张
期刊
Q:旅游世界A:鬼微  Q1:您是什么時候开始从事儿童摄影的呢?  A:从2013年,我生完第一个孩子后开始的。  Q2:从事儿童摄影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把儿童摄影拍得好的人却很少,因为儿童相比成人而言.有更多的不可控性,拍摄时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非常多,您为什么会选择专注从事儿童摄影?  A:摄影一直都是我的一个爱好,一开始的时候什么都会拍一些,后来有了孩子后,我为了记录他的成长,开始专注拍摄
期刊
旅游世界:您是怎么与葡萄就结缘的?是喜欢喝葡萄酒吗?  袁培竣:我小时候对酒精饮料不是很感兴趣,父母酒量都不好,家里也没有喝酒的氛围,后来随着社交活动增多会经常喝一点酒,但是酒量真的比较渣,相较于辛辣的白酒,葡萄酒还比较容易下咽,醉的也没那么快,又不像啤酒大口灌那么辛苦,所以对葡萄酒还略有好感。之后开始主动尝试葡萄酒,发现葡萄酒的种类和风格太多了,似乎每次喝到的酒都不一样,味道也不太一样,就很想多
期刊
Q:旅游世界 A:刘军  Q1:与风光、人像等题材相比,“空对空”航空拍摄相对比较小众,您是何时、因何机缘接触这一摄影类型的?  A:喜欢机械、兵器是男人的天性,我是个“军迷”,更喜欢飞机,记得小时候我们家就在济南老机场张庄机场附近,几乎每天都有飞机飞过,也经常去看飞机,感受飞机的呼啸,也常看着飞机披着晚霞归航,但没想过把这些影像留下来,就只是喜欢。直到后来有了第一台相机,是MAMIYA 135相
期刊
云南丽江市黑龙潭的秋色北方之秋  郁达夫说过: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确实是的,北方的天气很老实,按部就班地按着节气的步子走,没有一丝违逆的行为,该冷就冷,该什么节气就什么气候。秋天带着一股凉气,把天地吹得冷嗖嗖的,一夜霜降之后,枫叶红了,紫椴、水曲柳、榛树、柞树也黄了,层林尽染。  而南方的秋与之比较起来,显得急促,短暂,仿佛是
期刊
圖|摄图网  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如北京的四合院、山东的海草房、广东的镬耳屋、陕西的窑洞、蒙古族的蒙古包、傣族的竹楼等等。这些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类民间力量主导修建的民居防御性建筑,如福建土楼和广东碉楼,它们又有哪些故事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