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语文教学论认为:“语言和思维,是语文的两个核心要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学语文教学,承载着学生思维的培养的重要职责。然而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尚存着思维训练缺失的现象,过于关注阅读结果,忽视思维训练,致使学生思维得不到有效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的阅读策略,更重要的激活学生的思维。要着眼于文本,多途径培养学生语言与思维能力,强化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鼓励质疑,创生思维
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适当减弱主导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适时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对所学课文大胆质疑,基于问题展开学习活动,用心与文本交流,在高频思维活动中深入文本思考,用真情去感受文本内涵。
1.解题目,抓主线
文章的题目,往往是一篇课文的文眼。读文先读题,只有读懂文题,才能多角度展开思维,从而打开窗口,循迹而上,感知文本核心内容,整体上深刻理解和把握文本的要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文本解读的切入点,抓住文本解读的关键,引导学生于文本题目处质疑,并带着问题快速融入文本。
2.重理解,析词句
学生思考的越深,对文章内涵理解的越深刻,也就越容易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文章中一些能够起到提纲挈领作用的词句可以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使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更加有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文中关键词句,认真品读,反复推敲,体味赏析,以拨动思维之弦,从而准确把握文章重点、理解主题思想,深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船长》一文教学时,我就巧妙地抓住“吼”“不可开交”“井然有序”等关键词 展开教学。从为什么“吼”引出了当时船上混乱的状况,既辐射了上文,也巧妙地引出了下文,同时使学生对船长的形象也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引导学生想像乱的“不可开交”场面,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情况危急的感悟,而且学生的心也和船长揪在了一起;当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此时学生对船长崇敬之心油然而生,这样巧妙地紧扣关键词,引领学生进行品味、赏析、感悟,深刻感悟到了哈尔威船长的伟大精神和人性美。
二、激发想象,创新思维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是一种由此及彼的飞跃,它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打开记忆之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正面想到反面,由颜色想到声音,由现象想到本质。 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有效的策略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舒展内在的想象和情感,迸发创新思维火花,获得对文本意蕴更深层次的理解。
1.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想象力的培养始于“入境”,转而“引情”,阅读时,环境、气氛、心境的不同,对于同一篇课文的感受、理解程度很不一样。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想象。
如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先用多媒體展现一幅友人依依惜别、略带忧伤的别离画面,在舒缓、轻悠古筝乐曲中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情景……学生沉浸在这别情也如诗如画的情景之中……深刻体会到了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悟到了文字背后蕴含的丰富情感。
2.填补空白,发散想象
有的文章写到高潮,然后急锋收笔,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白”, 深思遐想的空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留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放飞思维的翅膀,激荡学生的思维火花 ,使他们在不受约束的想象中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完成自我的补白, 从而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创造性思维。
如《凡卡》一文结尾,在凡卡满怀甜蜜、希望的梦中戛然而止,这就给读者留下悬念,想象的空间。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凡卡能否摇脱悲惨的命运?结局会怎样?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推想凡卡的未知,这样不仅延续了故事情节,生发了故事意蕴,而且激活了学生想象思维。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教学规律,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立足文本,努力开拓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向更广泛的空间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张集实验小学(221114)
一、鼓励质疑,创生思维
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适当减弱主导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适时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对所学课文大胆质疑,基于问题展开学习活动,用心与文本交流,在高频思维活动中深入文本思考,用真情去感受文本内涵。
1.解题目,抓主线
文章的题目,往往是一篇课文的文眼。读文先读题,只有读懂文题,才能多角度展开思维,从而打开窗口,循迹而上,感知文本核心内容,整体上深刻理解和把握文本的要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文本解读的切入点,抓住文本解读的关键,引导学生于文本题目处质疑,并带着问题快速融入文本。
2.重理解,析词句
学生思考的越深,对文章内涵理解的越深刻,也就越容易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文章中一些能够起到提纲挈领作用的词句可以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使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更加有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文中关键词句,认真品读,反复推敲,体味赏析,以拨动思维之弦,从而准确把握文章重点、理解主题思想,深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船长》一文教学时,我就巧妙地抓住“吼”“不可开交”“井然有序”等关键词 展开教学。从为什么“吼”引出了当时船上混乱的状况,既辐射了上文,也巧妙地引出了下文,同时使学生对船长的形象也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引导学生想像乱的“不可开交”场面,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情况危急的感悟,而且学生的心也和船长揪在了一起;当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此时学生对船长崇敬之心油然而生,这样巧妙地紧扣关键词,引领学生进行品味、赏析、感悟,深刻感悟到了哈尔威船长的伟大精神和人性美。
二、激发想象,创新思维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是一种由此及彼的飞跃,它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打开记忆之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正面想到反面,由颜色想到声音,由现象想到本质。 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有效的策略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舒展内在的想象和情感,迸发创新思维火花,获得对文本意蕴更深层次的理解。
1.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想象力的培养始于“入境”,转而“引情”,阅读时,环境、气氛、心境的不同,对于同一篇课文的感受、理解程度很不一样。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想象。
如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先用多媒體展现一幅友人依依惜别、略带忧伤的别离画面,在舒缓、轻悠古筝乐曲中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情景……学生沉浸在这别情也如诗如画的情景之中……深刻体会到了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悟到了文字背后蕴含的丰富情感。
2.填补空白,发散想象
有的文章写到高潮,然后急锋收笔,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白”, 深思遐想的空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留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放飞思维的翅膀,激荡学生的思维火花 ,使他们在不受约束的想象中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完成自我的补白, 从而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创造性思维。
如《凡卡》一文结尾,在凡卡满怀甜蜜、希望的梦中戛然而止,这就给读者留下悬念,想象的空间。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凡卡能否摇脱悲惨的命运?结局会怎样?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推想凡卡的未知,这样不仅延续了故事情节,生发了故事意蕴,而且激活了学生想象思维。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教学规律,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立足文本,努力开拓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向更广泛的空间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张集实验小学(2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