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战役:一场联合作战条件下的攻点阻援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tc64938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民党军在金门海岸布置的防御工事:轨条砦

  1949年10月24日,就在新中国成立的当月,第三野战军对闽东南海域的金门岛发起进攻作战。谁也不曾想到,此战会成为整个解放战争中过程最悲壮、牺牲最惨烈、教训最深刻的一次作战。
  在此之后整整70年时间里,对金门战役的反思和检讨一刻也没有间断。各种说法和解释均有之,粗略看去似乎都有些道理,却均未能窥及金门失利的本质。事实上,金门战役是国共双方在全新条件下的新型交锋,两军对作战环境、作战样式的理解水平和装备差距,最终成为决定战役结局的胜负手。

九千健儿赴金门,初战获捷一如常


  金门战役之前,10兵团曾设想过以攻点阻援之法应对可能参战的胡琏兵团。
  攻点阻援是解放军常用的一种战法,即围攻某一部分敌人的同时,阻击遏止援敌。在逐鹿大陆的作战中,解放军曾反复使用这一战法,留下了许多成功战例,在这些作战中,解放军几乎是战无不胜。
  金门战役前夕,10月20日这一天,有人向28军副军长萧峰提出,去向不明的胡琏兵团有可能来到金门参战,萧峰答曰:“胡琏来了,也不过再打一次上蔡战役”。何为上蔡战役?豫东战役期间,胡琏兵团由驻马店北上增援开封,华野10纵及中野部队奉命阻击,双方反复血战,直到华野攻克开封,胡琏兵团仍被阻止于上蔡地区。豫东战役是解放军历史上的著名战例,“上蔡战役”是其中一场十分成功的阻击战。萧峰时任华野10纵29师师长,率部参战,为保障攻取开封立下赫赫战功。
  10月24日20时,10兵团登岛第一梯队9000余人,按计划启航开进,拉开了金门之战的帷幕。战事初期,登岛官兵士气之高昂,甚至连对手都感到震惊。当时隶属胡琏兵团的19军军长刘云瀚在回忆录中写道:“(解放军)在黑暗中携带浮器,离船跳入水中,游向岸边,又被波浪冲回,再冲。如是再三。在如此混乱的情况下,仍能人自为战,纷纷向岸上突击前进,其冒死直冲的精神,着实令人惊讶。”
  登岛官兵的陆战能力,依旧占据压倒性优势。官兵登岛之后,虽然遭到顽强抵抗,但仍然迅速突破守军阵地,不断取得胜利。10月25日约3时左右,登岛的251团刘天祥团长报告:“登陆成功,俘虏敌人1000余名,不好看管。”253团徐博团长也报告:“我军一部正向金门城方向攻击前进!”截听到的国民党守军电台则急切呼救:“共军和我们拼刺刀了!顶不住啦!”
  上述这一切,同此前的历次作战并无太大不同。甚至可以认为,金门战役初期,战事一如既往的顺利。那么为什么会在之后出现那么大的逆转呢?
金门战役前夕,28军官兵在渔船上装配发动机
金门战役前夕,28军某部用木帆渔船进行训练

海空阻隔成天堑,后援难至终败北


  经过长期的争斗和搏杀,国民党军对攻点阻援战法并不陌生。金门战役中,国民党军以解放军惯用的攻点阻援战法,对10兵团参战部队实施攻歼和阻击。
  解放军登陆金门岛的具体时间是10月25日凌晨2时。当时正值最高潮,水深浪阔,为减少伤亡,登岛船只长驱抢滩。当时登岛部队船只冲击甚猛,有许多船只冲过了碉堡,船头插入沙滩。防守碉堡的国民党军不得不返过身来向后面射击。不料,登岛后很快退潮,船只未及返航,潮水已退到10米開外,所有船只统统搁浅。
  登岛部队的这一失误,给了国民党军可乘之机。天色放亮之后,国民党空军出动中型轰炸机,对搁浅船只反复轰炸扫射。国民党海军司令黎玉玺亲率第二舰队旗舰“太平”舰赶来,用舰上重炮猛轰登岛部队船只。搁浅在沙滩上的300余艘战船瞬间灰飞烟灭,燃烧的火焰冲起几十米高,在大陆一侧也看得清清楚楚。
  这还不算完,指挥此战的汤恩伯又向蒋介石报告,请求派B-25轰炸机将解放军沿海船只烧毁。片刻后,大批B-25从台湾疾飞而至,将海岸边几艘坏民船也炸毁了。B-25轰炸机是美国研发的中轻型轰炸机,性能良好,出勤率高,曾在二战中出色地完成首次轰炸日本东京的任务,对付解放军的小船自是绰绰有余。期间10兵团曾从厦门、晋江等地紧急筹到少量船只,但很快都被国民党军空军炸沉。
  渡海船只被毁后,第二梯队无法跟进,出现了对岸恶战急、后方空握拳的极端被动局面。近9000名登岛官兵,被迫面对数量高达4万余人的金门守军,战局迅即陷入被动。当日黄昏后,幸存登岛部队,均集中到古宁头一带顽强坚持。尽管如此,登岛官兵仍给对手造成了重大杀伤,再加上大陆一侧10兵团重兵云集,金门国民党军被迫停止攻势,调整部署,战事完全陷入胶着。刘云翰回忆此时战况:“所有的控制部队都投入了战场,除伤亡相当大外,多感疲劳……甚至胜负之数还未易言。”
  发现形势危急后,10兵团紧急动员船只,但事起仓促,最后凑齐的船只仅够装载4个连的兵力。28军随即增派4个连兵力,利用黑暗掩护登岛,途中受风浪影响,仅登岛10个排。相对于金门岛上多达两个兵团的国民党军,10个排的援军无异于杯水车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不是一次救援,而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在兄弟部队身陷绝境时的本能反应,是一次以身饲虎、舍生取义的情感大营救。
登陆金门第二日,即10月25日,厦门日报在显著位置刊登:最后消息,我军登陆金门

  10月26日天亮后,国民党军继续进攻登岛官兵。10兵团有兵无船,“后方的部队过不了海,岛上的部队也回不来”,战局因此失去悬念。金门血战一直持续至10月28日下午,解放军登岛官兵损失殆尽,战事宣告结束。国民党军取得了一次久违的胜利,吹嘘“打出了一场现代版的赤壁之战,奠定了经营台湾的精神基础”。
从左至右分别为:登陆金门的28军82师244团(主攻团)团长兼政委邢永生,28军84师251团团长刘天祥,29军85师253团团长徐博

两栖地带三军联合立体式攻点阻援


  金门战役,就国民党军而言,是一次典型的攻点阻援作战。战役中,国民党军原在金门防御的22兵团为‘‘点”,增防金门的12兵团为“援”,解放军登岛第一梯队为“点”,第二梯队为“援”。双方均有“点”“援”,两军指挥员都试图以攻点阻援战术,攻歼对方之“点”,阻击对手之“援”。
  国民党军攻点阻援成功的前提,是其充分发挥海空优势,把战役打成了一场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但是,国民党军海空优势早已有之,两栖地带的作战也并非首次,此前的厦门战役作战环境几乎与金门一般无二,为什么唯独金门战役发展成了联合作战?
  综合各方史料文献,原因大致有三个。其一,金门距离大陆海面较宽,气象因素更难预测。用萧峰的话说就是,“金门岛离大陆十多二十里,水深浪大,不象厦门岛离大陆只一两千公尺。”如此一来,两栖作战特点就更加明显,海空军发挥优势的空间随之增大。其二,此战国民党军集中了大量海空军力于金门周围,比较容易快速大规模支援。以空军为例,战役期间,参战的B-25“米切尔”轰炸机、FB-26“蚊”式战斗轰炸机共计75架。相比较而言,在规模空前宏大的上海攻坚战中,即使是战事最激烈的5月14日,国民党军也不过出动飞机53架次(请注意,是“架次”而不是“架”)。这中间的差距可想而知。其三,金门地域狭小,同等数量的海空军力用在金门就形成了空前巨大的兵力密度。金门战役之前,曾有人提出进攻金门有困难,但10兵团首长却十分乐观,理由是工事坚固、守军充足的厦门尚且一战而下,金门不过弹丸之地,何惧之有?岂不知,真到了实战中,金门与大陆的距离比之厦门大幅增大,加上作战地域狭小,国民党海空军兵力密度大幅提高,对战局的影响遽然增大,进而造成作战样式的质变。
  此次国民党军的攻点阻援则充分利用了有利于自己的地理环境和武器装备。此前解放军实施的阻击作战,都以陆地为战场,以陆军为唯一力量,以对方的陆地部队为阻击目标,阻击阵地呈现为平面、线性阵地。国民党军在金门战役中的阻击作战则大不相同。他们以毗邻大陆的两栖地带为阻击主战场,海空军同时出动实施立体攻势;阻击目标不是解放军计划登岛的第二梯队,而是运送登岛官兵的船只;攻击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两军对峙的前线,而是覆盖了解放军临近后方的所有船只。在上述过程中,国民党军在金门对决的战场上,事实上形成了三维立体、面积广阔的阻击阵地。
  上述种种,极大地影Ⅱ向了金门战役的进程和结局。此前解放军实施的阻击作战中,双方都投入大量地面部队,反复搏杀,作戰往往持续数日甚至10余日之久,胜利的天平经常几度反复、千钧一发。但在此次阻击作战中,国民党军以绝对优势之海空火力攻击解放军软肋,以脆弱的渡船为目标实施连续、反复、高强度轰炸,在极短的时间内摧毁了对手的渡海能力,将解放军的增援能力彻底归零。整个过程中,解放军未能实施任何有效反阻击作战。后援无望,岛上作战自然无可挽回。
1949年12月2日,为准备“再战金门”,28军召开全军党代表会议。此为会后全体代表合影

  金门战役的进程和结局表明,联合作战条件下的渡海夺岛作战,一旦失利,便极有可能全军覆没,其中的凶险和不确定性远远超出陆地作战。设想一下,假如解放军在陆地上进攻受挫,甚至陷入重围,凭着精湛的战术、顽强的斗志,杀出一条血路应当不是难事。在古宁头鏖战之前,这样的战例并不在少数。整个解放战争的起点就是中原突围,在那次规模巨大的突围作战中,国民党军甚至连一个小小的“皮旅”都没有逮到。但遗憾的是,金门是一个四面环水的海岛,船只被毁即意味着归途断绝。
253团登陆金门后,在古宁头北山洋房内建立了指挥部,并在这里进行了激烈战斗

从陆地到海洋,思想的鸿沟更难跨越


  国民党军攻点阻援成功,表面上看是因为海空军优势明显,深层次原因则是此次作战中,其作战思路有意无意体现出了两栖作战和联合作战的意识。
  金门战役之前,解放军10兵团决策层完全没有意识到船只的决定性作用,甚至在大战来临之际,还忙着用船只向厦门调运粮食;渡海登岛期间,各部队面对海风、潮汐等问题时明显应对乏术,第一梯队登陆时两个助攻团均没能按照预定航线航行,后续增援的4个连中,有2个连航行期间被大风吹散;抢滩登岛时,官兵们一味猛冲导致船只搁浅,反倒是被认为“不可靠”的船工连连大叫提醒:“太近了,太近了”;登岛成功后,三个团均没有组织船只返回接运后续部队,且除253团外,均没有组织巩固登陆场。   还有一件事,也反映了解放军面对海洋环境作战时的知识储备不足。据时任28军电台队长姜从华回忆,登陆前电台侦察报告说,胡琏兵团一部乘3艘登陆舰从汕头撤退到金门。得知情报后,指挥部竟然搞不清楚究竟是登陆“舰”还是登陆“艇”,更谈不上判断其运载能力,只好凭想像估计一艘不过运300人左右,总计不过千把人。“大家产生了轻敌思想。事后得知每艘登陆舰装载3000人,与原估计相差十倍。”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党一方对两栖作战的理解和相关准备较为充分,一些决策也有显著效果。当年9月,蒋介石曾命令汤恩伯:共军若来犯,必在每月满潮之时,务必要派海空军在此之前不断搜索敌船,凡可通海口各内河之上游一百海里内的大小船只,必須彻底炸毁。国民党军依法施为,不但炸毁沿海大量船只,提前削弱了解放军的渡海能力,而且迫使28军只能利用夜间组织登船演练,天亮后仅能进行“画船”演习。战役期间,国民党军海、空军更是全力增援,海军有“太平”、“中荣”、“联峥”等10艘舰艇参战;空军有B-25轰炸机25架、FB-26战斗轰炸机50架临空。上述数字看似并不巨大,但相对于仅有124平方千米的金门岛,相对于仅仅拥有300余条小船的10兵团渡海部队,足以在海岛和陆地之间造成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
  两相比较可以看出,解放军当时对作战样式的理解,对船只重要作用的敏感性确实较为不足。
  在中国历史上,崛起于北方的政治集团向南方进军时,常常会受挫于长江之畔,典型的就是赤壁之战,也因此产生了“南船北马”的说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长江不再是阻隔南北的天堑,但“南船北马”现象并未消失,只不过分界线从长江转移到了台湾海峡,直到清朝时期,统一台海两岸仍然大费周折。
  金门战役的惨痛教训证明,陆地力量向海洋进军过程中,必须突破思想意识领域那道无形的鸿沟。金门战役过程中,国民党军兵力增加、我方船只不足等问题,或许可以通过战前突击准备加以避免,但思想意识领域那道无形的鸿沟,绝非短期所能跨越。
  研究金门战役之所以重要,不单单是因为战役本身的极度悲壮惨烈,更因为这一战真实反映了解放军从陆地走向海洋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如果能汲取教训,开阔思路,那么9000余名官兵和船工的鲜血就不会白留。
金门战役中,国民党军的两辆美制M5A1坦克发挥了一定作用,被吹捧为“金门之熊”,这也是至今台军仍大量采购并装备坦克的原因之一

从金门到台海,历史的轮回终将到来


  刘亚洲将军在《金门战役检讨》中有这么一句话:台湾是放大的金门。笔者认为,这句话鞭辟入里,发人深思。
  金门战役和未来台海作战有颇多相似之处。从地理角度来看,二者都是标准的渡海夺岛作战。金门是大陆附近的一个岛屿,台湾也是大陆附近的一个岛屿。所不同的只不过是124平方千米和36192平方千米的面积差异,9千米和300千米的距离差异。
  此外,金门战役中,国共两军均有“点”“援”两部分力量参与。未来台海作战中,解放军力量仍将有梯队之分、前后之别。海峡对岸,台湾看似是一座孤岛,但临近的美日强敌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加入战团。
  有鉴于此,未来台海作战将不再是国内两大政治集团之间的较量,而极有可能是陆地民族与海洋民族(美、日)之间的一次生死交锋。如同中国历史上南方政治集团更擅长水战一样,海洋民族的海上生存能力和海战能力都要强于陆地民族。历史上,陆地民族和海洋民族之间爆发过多次决定性海战,其中陆地民族失败者比比皆是,法国之败于特拉法尔加,俄罗斯之败于对马海峡,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之败于英美,均可为例证。此一历史现象,必须时刻引起决策层之高度重视。
  未来台海作战中,对手极可能再次使用攻点阻援战法,这并非是杞人忧天。据悉,美国兰德公司曾提出过台海爆发战争时美军应采取的三个方案,其中B方案号称“海峡战略”,其主旨就是以解放军的渡海能力和渡海部队为主要打击目标,力求在部队渡海时给予毁灭性打击。
  在这场并非虚幻的未来之战中,解放军最可能采用的战法也是攻点阻援,而且将是一场陆海空火诸军种联合出击的立体式攻点阻援。对冥顽不灵、拒绝和平的台湾军队,必然是雷霆万钧,梨庭扫穴。对隔岸观火、伺机而动的美日,则有多种选择,或者重兵示形、慑其胆魄,或者铁血阻击、强力拒止,或者迂回侧攻、断其一指。但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解放军必须以军事革命的勇气,破除思想意识领域的鸿沟,以全新的思维,创新战术战法,打赢决定民族命运的大决战。
其他文献
审美知觉是一种有别于日常知觉的特殊知觉形式,这种知觉组织的目的不是要建构一个认知结构,而是要建构一个审美结构,通过对外部输入的同化与整合,以达成对审美客体的建构,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活动。音乐教育活动关注学生审美结构的形成,从而发展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所以,建构具有层次性的体验活动,对促进学生音乐知觉的获得和发展,以此内化成学生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形体律动,诱发知觉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好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巩固知识、拓展视野、挖掘潜能、升华情感,还能让学生学会归纳、留恋课堂、产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但现实中,很多教师课前精心设计,课堂上精彩纷呈,但结尾却草草收场,造成了“虎头蛇尾”的现象。那么,结尾如何“点睛”,课堂应从哪些方面收口,有哪些常见方式,什么样的结尾最给力,本文以音乐课堂结尾为例,试着来探究新课堂的结尾方式。  一、总结归纳式结尾——记事提
2021年6月18日,美国海军特种作战司令部的潜水员在夏威夷瓦胡岛附近海域与“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北卡罗莱纳”号进行协同训练。在水下进出潜艇历来是个大难题,很多潜艇没有专门的通道,往往只能是通过鱼雷管来在水下进出潜艇。这种方式速度慢、效率低、影响鱼雷发射管的正常战备,对人员素质、训练水平要求高。而“弗吉尼亚”级潜艇在围壳后方专门设置了一个大型人员增/减压舱,这个大型人员增/减压舱室可以同时容纳
2015年提出的NGSW概念图  近几年来,我们看到美军的步兵武器在逐步更新,其中典型代表就是M17模块化手枪系统。除此之外,美国陆军的下一代班组武器(Next Generation Squad Weapon,简称NGSW)计划也正在实施中,下面笔者将根据国外媒体报道对美国陆军的NGSW计划进行解读。  其实,几年前关于美国陆军NGSW计划的新闻便传播得沸沸扬扬,期间还曾经历过取消和重启风波,但目
编者按:尼古拉·德米特里耶维奇·塔利科夫于1945年5月22日出生在新西伯利亚,在伊柳申设计局-工作50多年,先后担任设计技术员、主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现任“伊尔航空系统”开放式股份公司(伊留申设计局)总设计师。在担任伊尔76重型军用运-输机设计师期间,塔利科夫解决了伊尔76伞降空降战车等极为复杂的作战使用问题。  2018年12月28日,塔利科夫总设计师接受了俄罗斯电视台记者阿列克谢·扎克瓦欣
学习成绩不好、学习习惯较差、有不良的行为习惯,个性偏激、不善交往,这样的学生,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常常让老师和家长感到头疼。该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呢?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只有为他们付出特殊的爱,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才能成功地转化他们,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  
以色列“杰里科”1弹道导弹发射  2019年12月5日,美国《国家利益》网站报道称,以色列有能力对F-35战斗机进行技术改造,使其成为核武器的运载工具。紧接着12月6日,以色列进行了“新型火箭系统”的测试。尽管以色列国防部未透露“新型火箭系统”的具体情况,但有分析认为,此次测试的很可能是“杰里科”型弹道导弹。“杰里科”系列弹道导弹是以色列“三位一体”核力量的陆基组成部分。经多年发展,以色列已建成了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目前的课堂教学形态正以“以学定教”为核心理念进行转变,也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2011年新修订的小学品德课程标准,也明确凸显了这一教学思想,强调把“儿童本位”作为教学的基础: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强调教学必须以深入地了解儿童为基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掌握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了解其所在的家庭和社区的状况等基础上进行。在这一
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的结构一般由“探究的准备、探究的展开和探究的延伸”三个环节组成。但面对不同的探究课型与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教师必须通过具体课堂教学的实施对探究教学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调整,以使探究活动更有效、更有价值。为此,笔者结合《浮力》一节课,就探究教学的结构优化谈些肤浅看法。  一、优化情境,生发目标——探究准备的精简高效  1.优化探究情境  探究情境的创设,主要指探究活动的导入部分,应该做
我校是一所以外来务工子女为主体的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学校,在我校就读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之间存有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许多孩子很难适应,变得胆小内向,容易导致师生关系不够和谐。苏霍姆林斯基说:“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好起点。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提高教育效果的需要,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