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必要途径。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练习效益的最大化?对此,笔者结合北师大版“用字母表示数”的练习设计,谈谈自己的想法。
【练习设计案例】
一、基础练习
案例呈现:一本故事书共有a页,小明每天看15页。
(1)小明10天共看了几页? ( )
(2)小明c天共看了几页? ( )
(3)小明看了5天,还剩几页? ( )
(4)小明看了d天,还剩几页? ( )
(5)小明几天可以把故事书看完? ( )
(设计意图:“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枯燥的。先用具体的数表示数量关系,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有了一定的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通过这一道题,把各种数量关系融合在一起,反馈时,让学生具体说说想法,充分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在变、什么不变,以不变应万变。这样设计练习,有利于促进知识的整合,这比“单打独斗”更有效。)
二、巩固练习
案例呈现:填一填。
(1)长方形甲的周长是( ) 。
(2)长方形乙的周长是( ) 。
(3)长方形甲和乙拼成的大长方形的周长是( ) 。
(4)长方形甲的面积是( ) 。
(5)长方形乙的面积是( ) 。
(6)长方形甲和乙的面积和是( ) 。
(7)如果长方形甲的周长是36厘米, a=6厘米,那么b=( ) 厘米。
(8)如果长方形乙的面积是40平方厘米,那么
a=( ) 厘米,c=( ) 厘米。(a和c取整厘米)
(设计意图: 这是书上第87页的变式题,书上只要求长方形甲和乙的周长,细细品味,总觉得意犹未尽。笔者多次揣摩教学目标: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初步感悟代数中“取值范围”的集合与极限思想……能否将本题拓展,使它更加丰满?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努力,终于有了上面的“杰作”。看似不经意的改动,其实意义非凡。首先,更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数”时,关键是找准其中的数量关系。其次,通过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做到了“温故而知新”。求“长方形甲和乙拼成的大长方形的周长”,学生对此会错误地理解为长方形甲的周长加上长方形乙的周长,让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可以更好地理解组合图形的周长绝不是简单相加。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的表示方法:(a b c)×2、2a 2b 2c、2(a b) 2(a c)-2a…,然后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对以前学习的乘法分配律再一次进行了认识,同时感受到了用字母表示数的魅力。最后,通过讨论“取值范围”,使学生明白“用字母表示数”中的字母有时可以代表一个固定的数,有时可以代表一定范围内的数,有时也可以代表所有的数,这就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用字母表示数意义的理解,也为以后学习代数中的“取值范围”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拓展练习
案例呈现: 前段时间,学校大队部开展了“快乐民俗、相约六一”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在包粽子、做香袋方面表现出色。大队部将在全校评出一批心灵手巧的同学并给予奖励。大队部王老师已初定了一个奖励方案:
总共奖品金额为1000元。
一等奖:每份8元,奖励a人
二等奖:每份6元,奖励b人
三等奖:每份c元,奖励d人
根据这个奖励方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用相应的算式表示出来。
问题:( ) 式子:( )
问题:( ) 式子:( )
问题:( ) 式子:( )
……
(设计意图:数学思想的渗透犹如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使学生真正形成有个性的思维活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通过综合应用,进一步揭示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精髓——当两个量有关联时,用一个字母表示一个量,根据它们的关系表示出另一个量,即渗透了函数思想,促使学生从数的思考向符号的思考进行转变,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转变。同时,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勃勃生机,体验数学学习的款款情趣,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其学习兴趣。)
【反思】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层次分明,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具有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一) 练习设计体现巧而精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巧妙在于:知识作为块状结构呈现,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整合。同时,有机沟通了旧知,加强了知识的融合。并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经过多次教学实践,本节课的练习量适中,非常适合学生练习,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设计既巧妙、精练,又能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教师只有用功在课前,钻研教材,对教学目标了如指掌,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学情……,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学生的潜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二)练习设计提升思维含量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的训练而非简单的模仿和机械的操作。如:求长方形甲和乙拼成的大正方形的周长,学生呈现的不同式子:(a b c)×2、2a 2b 2c、2(a b) 2(a c)-2a …,通过讨论,碰撞出了火花,打开了思维的阀门,发现了它们的异曲同工之处:什么是周长?理解了周长的本质,不同的只是方法而已。最后一道开放题,让学生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的头脑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对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太炎小学 311100)
【练习设计案例】
一、基础练习
案例呈现:一本故事书共有a页,小明每天看15页。
(1)小明10天共看了几页? ( )
(2)小明c天共看了几页? ( )
(3)小明看了5天,还剩几页? ( )
(4)小明看了d天,还剩几页? ( )
(5)小明几天可以把故事书看完? ( )
(设计意图:“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枯燥的。先用具体的数表示数量关系,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有了一定的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通过这一道题,把各种数量关系融合在一起,反馈时,让学生具体说说想法,充分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在变、什么不变,以不变应万变。这样设计练习,有利于促进知识的整合,这比“单打独斗”更有效。)
二、巩固练习
案例呈现:填一填。
(1)长方形甲的周长是( ) 。
(2)长方形乙的周长是( ) 。
(3)长方形甲和乙拼成的大长方形的周长是( ) 。
(4)长方形甲的面积是( ) 。
(5)长方形乙的面积是( ) 。
(6)长方形甲和乙的面积和是( ) 。
(7)如果长方形甲的周长是36厘米, a=6厘米,那么b=( ) 厘米。
(8)如果长方形乙的面积是40平方厘米,那么
a=( ) 厘米,c=( ) 厘米。(a和c取整厘米)
(设计意图: 这是书上第87页的变式题,书上只要求长方形甲和乙的周长,细细品味,总觉得意犹未尽。笔者多次揣摩教学目标: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初步感悟代数中“取值范围”的集合与极限思想……能否将本题拓展,使它更加丰满?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努力,终于有了上面的“杰作”。看似不经意的改动,其实意义非凡。首先,更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数”时,关键是找准其中的数量关系。其次,通过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做到了“温故而知新”。求“长方形甲和乙拼成的大长方形的周长”,学生对此会错误地理解为长方形甲的周长加上长方形乙的周长,让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可以更好地理解组合图形的周长绝不是简单相加。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的表示方法:(a b c)×2、2a 2b 2c、2(a b) 2(a c)-2a…,然后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对以前学习的乘法分配律再一次进行了认识,同时感受到了用字母表示数的魅力。最后,通过讨论“取值范围”,使学生明白“用字母表示数”中的字母有时可以代表一个固定的数,有时可以代表一定范围内的数,有时也可以代表所有的数,这就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用字母表示数意义的理解,也为以后学习代数中的“取值范围”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拓展练习
案例呈现: 前段时间,学校大队部开展了“快乐民俗、相约六一”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在包粽子、做香袋方面表现出色。大队部将在全校评出一批心灵手巧的同学并给予奖励。大队部王老师已初定了一个奖励方案:
总共奖品金额为1000元。
一等奖:每份8元,奖励a人
二等奖:每份6元,奖励b人
三等奖:每份c元,奖励d人
根据这个奖励方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用相应的算式表示出来。
问题:( ) 式子:( )
问题:( ) 式子:( )
问题:( ) 式子:( )
……
(设计意图:数学思想的渗透犹如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使学生真正形成有个性的思维活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通过综合应用,进一步揭示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精髓——当两个量有关联时,用一个字母表示一个量,根据它们的关系表示出另一个量,即渗透了函数思想,促使学生从数的思考向符号的思考进行转变,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转变。同时,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勃勃生机,体验数学学习的款款情趣,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其学习兴趣。)
【反思】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层次分明,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具有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一) 练习设计体现巧而精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巧妙在于:知识作为块状结构呈现,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整合。同时,有机沟通了旧知,加强了知识的融合。并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经过多次教学实践,本节课的练习量适中,非常适合学生练习,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设计既巧妙、精练,又能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教师只有用功在课前,钻研教材,对教学目标了如指掌,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学情……,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学生的潜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二)练习设计提升思维含量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的训练而非简单的模仿和机械的操作。如:求长方形甲和乙拼成的大正方形的周长,学生呈现的不同式子:(a b c)×2、2a 2b 2c、2(a b) 2(a c)-2a …,通过讨论,碰撞出了火花,打开了思维的阀门,发现了它们的异曲同工之处:什么是周长?理解了周长的本质,不同的只是方法而已。最后一道开放题,让学生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的头脑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对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太炎小学 3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