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关爱引领学生走出迷恋网络的误区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ho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互联网的运用存在着积极的方面,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负面影响,许多学生因为网络出现了学习不专心、做事不计后果的现象。教师对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进行探究,并提出了解学生个性心理、鼓励家长配合教育、开展网络是非班会、家校联合减少沉迷等问题策略,希望能够通过关爱来引领学生走出迷恋网络的误区。
  关键词:关爱引领;迷恋网络;问题策略
   
    在学生的成长之路上,教师和家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学生迷恋网络的误区教师首先要明白,这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结果,并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加强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关爱,充分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用关爱引领学生走出迷恋网络的误区。
    一、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
    1.自尊心的驱使
    现在的学生自尊心都非常强,而且在班集体中很容易有求同心里,当同学聚在一起讨论网络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要了解网络。仿佛如果自己不了解网络,就无法融入集体中,无法和同学进行交流沟通,甚至觉得这种情况非常没面子。
    2.好奇心的驱使
    在学生阶段,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非常重,在面对新鲜事物时具有比较强烈的好奇心。在面对网络时,他们依旧抱着这种好奇的心理去尝试,并且陷入其中。
    3.强迫心的带动
    在虚拟的网络中,学生很容易陷入某种强迫心理中,在尝试网络的过程中,获得新奇的感官,并且陷入“等级和境界”的误区,久而久之沉迷其中,陷入网络修炼中。
    4.生活充满孤独
    很多沉迷网络的学生在生活中都是比较敏感的,在生活中更倾向于独处。给予这种生活态度,使得一些学生认为网络才是自己最忠实的玩伴,不愿意服从学校和家长的管教,陷入迷恋网络的误区。
    二、利用关爱引领学生走出迷恋网络的做法
    1.了解学生个性心理
    要利用关爱来引领学生走出迷恋网络的误区,首先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心理有一个清楚的把握,并且在对学生心理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关爱。当然,这种关爱虽然有针对性,但也需要教师真心实意地从内心出发,将自己定位为心理辅导师,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当学生为了寻找存在感或者成就感而沉迷网络时,教师应当适时地给予关爱,引导并且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如同打怪升级一般,只要肯花费时间或者精力,就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并且切实增强学生的个人能力,这种成就感远比在网络中获取的要更加实在。
    2.鼓励家长配合教育
    家庭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而言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关爱教育中,必须发挥家长的作用,鼓励家长进行配合教育,让学生感受来自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怀。在实际工作中,教师一定要和家长取得联系,加强家长对网络用途以及危害性的了解,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怀和爱护。当学生沉迷网络时,教师要及时联系家长,通过双方共同的爱护和关心,激发学生的学习进取心,增强学生对父母之爱、老师之爱的感受,也可以通过“双簧”的表演,对那些严重沉迷网络的学生进行假意勒令回家进行反省,然后家长作为中间角色带领学生写保证书,让学生通过家长的行为来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产生羞愧感,让学生从此戒掉网络,回歸学习生活。
    3.开展网络是非班会
    校园内的集体生活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生思想行为观念的影响非常明显。在课间,不难发现很多学生都喜欢聚在一起讨论与网络相关的事件,导致很多学生在交谈中也表示要去进行网络实践。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也要发挥自己的作用,把握好集体生活对学生的影响,通过探讨网络是非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开展辩论赛,分成甲乙两方展开辩论游戏。在游戏开展过程中,学生对网络在现阶段学习生活中的弊端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然后,班委也能够适时地站出来与其他学生进行商定,鼓励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少接触网络,正确应用网络。
    4.家校联合减少沉迷
    在假期中,正是学生沉迷网络的时间段,如果不把握好假期这个关键点,之前所做的努力也会化为乌有。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关怀,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朋友圈,让学生即使在假期也能够保证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社交。和家庭做好密切的联系,加强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的家庭生活不再孤单。同时,教师还应该布置一定量的学习任务,或者组织一些小组实践活动,充实学生的假期,减少学生沉迷网络的机会。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是要满足学生的正当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并且从教学工作问题产生的原因着手进行分析解决。通过关爱的方式,减少或者杜绝学生沉迷网络的可能性,并且帮助沉迷网络的学生走出相应的误区,减少网络对学生成长的不利影响,通过教育教学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运用观念。
    参考文献:
    [1]毛艺瑾.科技创新伦理视域的学生网络道德教育[J].中学生政治教学参考,2019(28):84.
    [2]宋振.新时代网络道德教育的新矛盾[J].现代交际,2019(17):176-177.
其他文献
摘 要:为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每个小学数学教师都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这样才能更灵活地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基于此,对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新时代素质教育尤为注重小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形成,而以逻辑性、抽象性著称的小学数学,是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新知识教学的时间占比并不是很大,更多的时间是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相关练习中衔接新知识、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这充分体现了练习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挖掘潜能、提高数学素养的有效手段。但有些数学教学中的练习设计存在简单重复问题,使学生提不起把练习进行到底的兴趣,严重影响数学练习的效果。对此,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爱好,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行,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综合实践课程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形式,它能够为学生通向社会搭建桥梁,能够加强学生与社会活动的联系,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更好地适应社会。基于此,从小学教师的角度出发,分析探究小学综合实践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教学;综合实践课;社
摘 要: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师对教学的研究也逐渐渗透,很多教师看到教育文化对教学的深刻影响。将数学文化渗透进数学课堂,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喜爱程度,也为学生未来学好数学奠定基础。从数学文化渗透的意义出发,探求在课堂上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数学课堂;文化渗透;策略   数学文化是知识、思想、方法、思维等的集合体。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贯穿数学文化会对学生的数学观念产生影响,促进学生对数学的
摘 要:在传统课堂教学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开展,很少会布置到正常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小学生很少会接触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是因为在传统课堂之下,教师教学思想比较单一和落后,很少会关注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综合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因此,为了积极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和落后之处,小学教师需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之下,关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从而提升小学生学习能力。在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
摘 要: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学科,在小学教育中占有很大比重,但大部分学生认为数学学科理解难度较大,计算过程复杂,很难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恐惧心理,而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的必考题型,应用题可以综合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考查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因此如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将论述如何更好地提升小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兴趣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关
摘 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劳动教育不仅是提高小学生综合素养的需要,更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从劳动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出发,从学校、社会、家庭三个方面分析培养策略,希望对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劳动教育;教学实践;素质培养   新的历史时期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基于此,
摘 要:伴随新课程改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断得到落实,如何让小学生的数学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成为学数学教师教法改革与创新的关键点。加上核心素养理念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所以探寻其有效途径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工作。为此,将从两个方面说明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数学;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途径   对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在课堂上培养
摘 要:数学思维能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在数学教学中一直都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数学思维对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数学问题的解决都有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强调在教学中依托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全面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认知能力,提高意志品质,自身在未来适应社会发展方面具备基本素养和关键能力。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