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叶社稷如一统 融熙情谊如一家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ixiong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5月29日,国家剧院上演《西藏春天》大型民族
  音乐会,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简称“讲话”)发表70周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李立国,西藏自治区党委原第一书记阴法唐等有关领导与上千名观众一同观看了演出。
  这台由文化部主办的音乐会在艺术表演上的一大亮点,当是会聚了中央民族乐团与西藏歌舞团两个专业团体在人才资源、曲目积累、艺术表演等方面的优势力量和鲜明特色。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评价道:“这是中央民族乐团与西藏歌舞团手拉手、心贴心的一次合作演出,尽管两个演出团体风格各异,但却配合得和谐默契。不同的音乐元素在舞台上碰撞与交流,使整场音乐具有了强烈感染力。”
  整场演出无论在整体构思、曲目编排上,还是音乐体裁、题材的设计上,都力求反映亲历过新旧社会两重天的藏族人民歌唱大自然、赞美新生活、描绘生活图景、颂扬民族团结的由衷心情。汉藏艺术家联合表演了民族声乐联唱《北京的金山上》(马倬、常留柱根据西藏民歌编曲,藏族歌唱家普布卓玛演唱),《翻身农奴把歌唱》(李堃词、阎飞曲,藏族歌唱家次仁央宗演唱),《毛主席派人来》(阎树田词、科会曲,汉族歌唱家耿莲凤与藏族歌唱家尼玛次仁男女声二重唱),《西藏酒歌》(藏族歌唱家丹增演唱),牛角琴与乐队合奏《喜马拉雅欢歌》(边巴曲,西藏歌舞团首席卓玛等演奏),男声四重唱《香巴拉并不遥远》(黄志龙词、边洛曲,藏族“雪域之子组合”演唱)等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作品,感情真挚、旋律纯朴,让现场听众在充分领略了丰富和特色鲜明的藏族风格传统音乐元素之外,更能真切感受到藏族同胞以虔诚心灵面对生活、赞美山川大河、歌颂幸福欢乐的豪迈情怀。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今年是毛主席为雷锋题词近50年,也是词作家蕉萍、曲作家朱践耳根据《雷锋日记》谱写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广泛传唱的近50年。40多年前,藏族第一代歌唱家才旦卓玛通过新中国第一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表演,将这支歌曲演绎为藏族人民翻身解放后对党的感恩之情的经典表达。转眼之间,已是75岁高龄的老歌唱家站在《西藏春天》音乐会舞台上,风采依然,《唱支山歌给党听》的一字一句分明唱出了这位翻身解放的农奴女儿的心声。
  时代的歌声就像时代的血液,流淌在那个时代的脉搏里,也牢牢地扎根在人民群众的心中。《唱支山歌给党听》所显现的历久弥新的永恒魅力就是一个有力证明。歌曲作家用音乐的独特手法刻画出大爱大恨的情感内涵,从主题构思、到音响的层层铺展,直至到达全曲高潮后回归经历情感升华后的赞颂,整首作品词曲结合高度统一、音乐发展逻辑层次鲜明、音响构造立意清新。本次音乐会上,作曲家赵东升依据原歌曲的整体结构和艺术内涵,将其编配为声乐与器乐合为一体的“女声独唱、琵琶与乐队”形式进行新的演绎。特别是歌曲第二部分,原作品建立在较深沉的小调式上,并吸取戏曲艺术的悲调元素,从较低音区开始,用切分节奏、休止符、强力度等音响造型手法表现主人公对旧社会的悲凉记忆和愤慨心情。本次音乐会通过琵琶与乐队的协奏,加强了这一部分所蕴藉的内在发展动力和宽广的戏剧性张力,当琵琶演奏家吴玉霞领衔的琵琶声部与乐队运用交响思维充分发展音乐并将全曲逐渐推向高潮后,歌唱家才旦卓玛以更为饱满的激情接续演唱与第一部分遥相呼应的再现段,获得了更为激荡人心的艺术效果。
  女高音歌唱家耿莲凤在新中国音乐史上以与男高音歌唱家张振富表演男女声二重唱为群众熟知。她身为汉族歌唱演员,却唱响多首颂扬祖国建设、歌唱兄弟民族人民新生活的歌曲作品,如《祖国一片新面貌》、《藏族人民纵情歌唱》等。本场音乐会,耿莲凤与藏族男高音歌唱家尼玛次仁以充沛的激情表演了一曲脍炙人口的历史歌曲《毛主席派人来》,声音高亢,音色透亮,令人不由感慨老艺术家身上所具有的丰厚生活基础和精益求精的艺术创造态度。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孔繁森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他为民族发展事业而献身的精神感动了一代人。音乐会的开场曲目,中央民族乐团青年作曲家王丹红以作曲家张千一为电视剧《孔繁森》创作的主题歌为旋律基础,并融汇西藏民间曲调《阿坝夜会》和藏族山歌等素材,写作演出了民族管弦乐与合唱作品《走进西藏》。全曲音域宽广,节奏自由,连续上行或下行的旋律起伏跌宕,管弦乐与合唱交相辉映,音乐高亢、嘹亮,以宏大的气魄表达了艺术家的信念:走进西藏,就是走进阳光,就是走进霞光万丈……
  一个民族创造出属于本民族的独有音乐风格,并使之不断丰富、发展,从而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藏族音乐抑扬顿挫、合辙贴韵,歌唱的同时常伴以舞蹈。“歌必舞”、“舞必歌”是藏族人民自娱的一种独特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由于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穿着长袖的“楚巴”(藏式长袍),舞姿自然发挥“长袖善舞”之优长,慢曲时,高歌缓步,抬起同侧之手挥舞行进,快曲时,情绪高昂,波浪式“一顺边”的特征更为突出。本场音乐会上的一曲弹拨乐合奏《欢乐的节日》(扎西次旺曲,达瓦次仁、洛追、格桑多吉、巴桑等演奏),用藏族传统乐器六弦琴演绎。音乐时而欢快热情,时而婉转低吟,表达的正是勤劳朴实的藏族儿女歌唱美好生活的欢悦心情和在节日广场上热情奔放的舞蹈场面。乐曲高潮处,数位演奏员忘情地跳起了藏族踢踏舞,使观众同时领略到听觉的美感与视觉的冲击力,这正是独具风格的藏族传统音乐元素在现代舞台上的生动展现。此外,音乐会上演的另一首藏族器乐重奏(堆谐)《达瓦勋努》,曲调是以西藏原始的民间乐种为基调,向观众呈现原生态的乐曲风格,其中鼓和钹变化多端的拍点和鼓点、不同音色乐器规律性的交替,烘托了宗教的尊严,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月亮的崇拜之情。
  藏族音乐的广为传播当然也离不开表演者的演绎。藏族歌手的音质高亢嘹亮、声音集中、穿透力强,这种独特的音质是从生活中获得的。比如,藏族各种文艺表演多设在广场,而且在没有音响设备的情况下,演员只能领先音质的高度和亮度,使在场的所有观众都能听到他的声音。因此,藏族歌手的音质高亢嘹亮而不生涩、自然而不造作、朴质而不笨拙。这种独特音质和艺术特色与藏族人民博大的胸襟和洒脱的人生态度,得以与“真、善、美”的真诚赞美相一致、相融通。   当代藏族风格的音乐在节奏和旋律上大多以藏族传统音乐元素为主,但歌曲的歌词不再仅仅局限于藏文,而出现了藏汉文歌词的共同繁荣,这大大扩展了藏族音乐的受众群体,也使国内许多非藏族的音乐人更多参与到了藏族风格的音乐创作和表演当中。作曲家吸收藏族音乐的主要特点创作了一批自然清新的作品,此次音乐会演出的民族管弦乐与合唱《天路》和民族管弦乐《拉萨行》组曲第二乐章《雅鲁藏布江》即为这类创作。
  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为莽莽群山围上一条钢铁飘带,人们亲切地把它称为“天路”。“天路”是祖国母亲送给西藏人民的礼物,给藏族人民带来了吉祥。《雅鲁藏布江》的创作者关逎忠先生则以较为现代的音乐语言真诚抒怀这条藏族同胞母亲河的壮丽景色,全曲的艺术风格健朗明快,如同藏族高亢的歌声。舞台深处,宽广的大屏幕动态呈现着层峦叠嶂的青藏高原之自然景观,黄河壮丽、草原辽阔、天空深邃,变幻的画面与嘹亮的歌声、辉煌的乐声共鸣,令现场听众在欣赏艺术家对生活和人民抒发炽热情感的同时,仿佛置身广袤的自然而融化于瑰丽的美景。
  “相亲相爱,犹如茶与盐巴”,藏族同胞挂在嘴边的谚语,成了西藏各族群众水乳交融的最好写照,以歌颂汉藏民族团结、社会发展为题材的时代歌声也随时代的发展喷薄而出。
  “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们的妈妈叫光明……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音乐会的最后曲目是作曲家赵东升以藏族儿歌《一个妈妈的女儿》为基调创作的民族管弦乐合唱。这首歌曲旋律柔美抒情、言语朴实真挚,将西藏各族儿女对祖国母亲的深情厚爱表达出来,也更加烘托出音乐会温馨、祥和的气氛。演出结束后,与中央民族乐团何建国先生共同担纲本场音乐会指挥的西藏歌舞团常任指挥边巴难掩内心激动:“站在舞台上,面对的是汉、藏两族管弦乐队,耳边不断传来观众热情的掌声,这让我感受到了人民赋予艺术家的爱和责任,也鞭策我今后要为民族音乐付出更多的努力。”
  各民族齐头并进,是民族团结的牢固基石;西藏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恰似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润泽着历久弥坚的民族团结事业。《西藏春天》音乐会体现了当代文艺工作者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扎根群众生活、汲取丰富营养,以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精品力作满腔热情地为人民抒怀。春到西藏,阅尽千年沧桑的“唐柳”又绿了;雄伟的大昭寺前,巍巍“唐蕃会盟碑”岿然屹立。经历过风雨的人们深信,各民族之间“和叶社稷如一统,融熙情谊如一家”的历史佳话必将世代传承!
  (责任编辑 荣英涛)
其他文献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几十几道湾里,几十几只船哎,/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条杆哎,/几十几个艄公哟嗒把船扳,/几十几个艄公把船扳。  赞颂黄河的歌曲不下千百首,窃以为论气势、神韵,论对心灵的震撼力,都首推这支《黄河船夫曲》。而把这首歌演绎得酣畅淋漓、出神入化,使之风靡神州大地,远播五洲四海的首唱者,就是有陕北民歌王之称的王向荣。  2008年7月2日,奥运火炬在延安传递,王向荣入选第195棒
长期以来,民族乐器改革一直是一个备受人关注的问题,民族乐器究竟要怎么改?改成什么样?业界众说纷纭,争论不休。2012年12月25日,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会长办公扩大会议在北京科技大学会议中心召开,来自行业各界的专家相聚一堂,围绕民族乐器改革问题献计献策。  这次会议在2012年上海乐改座谈会达成的“上海共识”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民族乐器改革工作存在的问题,确定了今后民族乐器改革的
2008年5月5日,66岁的民族音乐学家周吉先生在中国音乐学院辞世,永远地离开了他挚爱的民族音乐事业,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周吉是把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推向世界的功臣,他见证并亲历了维吾尔木卡姆走向世界舞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全过程。周吉先生的《木卡姆》是它一生研究木卡姆艺术的巅峰之作,不仅叙述了世界木卡姆艺术的概况,更从生态环境、文化背景、音乐分析、传承保护等方面对维吾尔木卡姆做了详
入第四届的“新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当代音乐周,以“当代汇集多元、多元丰富当代”作为策划主轴,展开了为期5天、总共58部当代作品的音乐节,内容包括了音乐会、现代舞]出、讲座、论坛、比赛等,不仅规模傲人,所邀]的音乐家与表]者也均为国际乐坛上的顶尖好手。作为首次现场全程参与当代音乐周的观察者,笔者相当期待看到这个策划的实践。  首先打开音乐周序幕的是来自尼泊尔的琼英·卓玛(Ani Choyin)。琼英·
2013年4月11日晚,“蝶梦飞竹扬琴重奏、合奏音乐会”在中国音乐学院举行。音乐会上演奏的曲目风格各异、形式新颖,颇具感染力。演奏中加入声乐演唱、舞蹈动作,蝶梦扬琴与国外洋琴音质的结合,展现出现代扬琴的新发展以及近年来李玲玲对扬琴事业所做的勇敢尝试:基于传统,改革创新。参加演出的主要人员为李玲玲以及“蝶梦飞竹”扬琴艺术团的成员,音乐会由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二胡演奏家宋飞主持。黄河、许学东、田伟宁、
吕远和我是同时代人,比我年长,是我的老朋友,我还在默默无闻的青年时期,他已经是成名的作曲家了。近一个多月在《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北京晚报》、《音乐周报》上连续看到将召开他的音乐会的报道,并且是由全国总工会等重要单位主办,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我由衷地为这位年届八十并取得辉煌成就的作曲家、老朋友感到高兴。但一直没人和我联系,也没有接到参加音乐会的邀请,终于4月29日11点半接到吕远的电话,邀
引源于拉丁语词citare或citatum,意为“被唤起、援引的东西”①,最先只停留在语言学层面上,指从一本书、一位作者那里援引一段文字。在古代修辞学中,摘引常常是一种修辞的风格手段。音乐上对摘引的定义一般是指将一个相对简短的现存音乐片段并入另一部作品中,或是在新作品中采用现存的音乐片段。与文学上的摘引不同的是,由于音乐作品的非语义性,摘引在音乐作品中比在文学当中获得了更广泛的艺术发展空间。音乐作
笔者在拜读王耀华先生等著《音乐·中国》①后,认为这三本著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的基础知识,也反映了著作者研究思路的拓展,体现了研究视角的创新。现试对三本著作的内容构成、视角及表述特色分析如下。  一、“三部曲”的内容体系  《音乐·中国》包括上、中、下三篇,它们所体现的体系性内容即:以人作为主体系统;以音乐史为历时性系统;以民族、地域研究为共时性系统。是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三
蔡仲德教授辞世十周年了,宗璞感慨地咏叹“十年生死两茫茫”。他只生存了67载,如果再假以l0年的寿命,我想他会像他的老泰山冯友兰重写《中国哲学史新编》那样重写就他的《中国音乐美学史新编》,他更会在文化领域提出诸多振聋发聩的新见解,来促进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蔡先生生前同诸多学者有过很多辩论与商榷,他死后也有人辩驳他的论点,这说明他的影响是一直存在的,人们没有忘记他。但对他的思想,他的文章也有诸多误读,
2011年8月12日,应芬兰Vantaa音乐节之邀,由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教师谈龙建、张强、薛克和林玲等人组成的“弦索四重奏”,在芬兰古老的埤翰烙琳(Pyhan Laurin)教堂举行专场音乐会,演出受到芬兰媒体和专家的高度称赞。赫尔辛基日报评论写到:“《弦索备考》表面上虽是齐奏,但音乐作品通过其和弦、颤音、装饰音、滑音、弯曲、加速和激动人心的调式上的偏离,映射出如同结霜般的色彩……《弦索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