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和看家本领,而“模拟课堂”是测试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一种形式。为测试拟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丽水市于2015年8月开展了以“模拟课堂”为形式的课堂教学能力面试。面试共有68位科学教师参加。从面试的总体情况看,大部分教师能基本按照“模拟课堂”的特点上课,但有相当多的教师在“模拟课堂”的时间调节分配、师生互动交流、教学内容安排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还有部分应试者把“模拟课堂”当成了“说课”,把课堂教学实践远远地抛在了脑后。可见,应试者只有清楚地了解“模拟课堂”的含义和特点,明确其与“现实课堂”“说课”之间的异同,才能在“模拟课堂”中游刃有余地展现出自己的教学风采和执教能力。
一、“模拟课堂”的含义与特点
“模拟课堂”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通过口头表达、形体语言和各种教学技能与组织形式的展示而进行的一种教学形式,是一种将个人备课、教学研究与上课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具有模拟性的教学研究活动。它能够比较全面地考察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和教学机智等多方面的素质,具有省时高效的特点,适合在假期不易组织学生来到现实课堂的情况下测试应试者的课堂教学能力。“模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没有学生的直接参与,课堂中缺少了“学生”这个要素,这就需要应试者想方设法弥补该要素缺失所带来的挑战。“模拟课堂”与“说课”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侧重于实践层面而后者更注重理性层面,这就要求应试者从课堂教学的实施环节上多花力气。若要在“模拟课堂”实践中取得优异成绩,应试者除了要实施好“现实课堂”的核心要素和基本环节外,还必须了解“模拟课堂”的主要特点:
(一)时空的限制
时间限制:获知课题后只能备课1小时,并要求应试者在20分钟内完成一个课时的教学任务,时间的合理分配和安排显得非常重要。
空间限制:应试者备课时只能利用教材和教参等有限资料,不能上网查阅资料,没有规范的科学仪器供其选用,不能与他人讨论,只能独立完成。
(二)学情的模拟
“模拟课堂”只有课程资源和教师两大要素,缺少了“现实课堂”中的重要要素——学生,从而导致学情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备课时需要应试者对“模拟课堂”中的学情作出合理的研判,一般来说以本区域该年级中等程度学生的认知水平作为学习的起点,同时对课堂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差错的环节作出预估,在关键问题上作好预设。
(三)对话的缺失
“现实课堂”的顺利推进和实施源于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的完整和持续互动交流,而在“模拟课堂”中缺少了学生,使得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不易实施。应试者只有交替扮演好“教师”“学生”“学生同伴”等角色,适时呈现“学生”的身影,才能使课堂中的对话交流得以顺利实现。
(四)实验的弱化
“模拟课堂”与“现实课堂”不一样,没有现成的科学实验器材和用品可供选择,实验操作的环节极易被应试者弱化。但科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建立、形成都离不开科学实验,这就要求应试者强化实验意识,利用日常生活中或身边的简易物品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以增强“模拟课堂”中的“动手操作”环节的效果。
(五)环节的浓缩
“模拟课堂”与“现实课堂”一样,具备所有的教学环节,只是每个环节更加紧凑和浓缩而已。无论是在备课还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试者在兼顾各个教学环节的同时,应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教学的关键环节上,如设计新颖导语、抓住知识内联、把握学习重点和突破学习难点等。
二、“模拟课堂”的教学不可忽视的几个问题
(一)合理分配时间
“模拟课堂”上课课题一般是在1小时前告知应试者,允许应试者进行“模拟课堂”独立备课的时间是1小时。从应试者上交的备课稿看,大多数教师写了满满的4~5页(A4纸)备课内容,最多的一位写了6页,试想,这样教师哪还有时间思考教材的处理和教学流程的合理安排呢?应试者一般应花40分钟用于教材的处理和教学流程的设计,其中用5~10分钟熟悉教材、理解教材以及分析学情;接着回忆平时的教学实践,再用30分钟来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法、确定导课的角度方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巩固反馈内容以及板书的设计等。这个阶段不要拘泥于细节的描述,更不要把时间放在教师怎样问、学生怎样回答上,而应采用画流程图的方式将自己的教学思路简明地加以呈现。备课阶段的最后20来分钟时间,可在流程图旁边注明实施该环节的策略方法,加上导语、过渡语和结束语,标上各个主要环节的大致时间分配,并对流程图加以修正和完善。

用于“模拟课堂”上课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8~20分钟。用1~2分钟引入课题,接着马上进入学习新课的内容;用14~15分钟模拟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从导课切入,步步深入,有序推进重难点问题的解决;再用1~2分钟安排当堂巩固和反馈评价环节,留出1~2分钟的机动时间。时间安排得不合理极易造成“模拟课堂”的不成功,如一位教师在“模拟课堂”上《新生命的诞生》(第一课时)时,在导课部分安排了三个问题的复习:(1)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组织结构(并画出细胞结构图);(2)人的一生所经历的过程有哪些?(3)动物的生命周期怎样?这种与本节课内容联系松散的复习整整占用了6分钟,该教师在处理学生看书和课堂小组讨论环节也留出了等候的时间,而不是假设学生已完成,结果在20分钟结束时,该应试者才完成了备课内容的三分之二,致使预设学习目标不能全面达成。
(二)准确研判学情
学情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具备的知识结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在学习时体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学情研判是为学习目标的制定打基础的,没有准确的学情研判,学习目标很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历和认知心理特征,才能确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同领域和不同的学习活动中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由于“模拟课堂”中没有特定的学生,应试者只能以本区域该年级学生的中等知识结构、一般生活经验和认知心理特征为基础,结合教材内容特点确定合适的学习方式,依据知识的综合和抽象程度预设易犯错误的可能性、出现差错的比例及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
一、“模拟课堂”的含义与特点
“模拟课堂”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通过口头表达、形体语言和各种教学技能与组织形式的展示而进行的一种教学形式,是一种将个人备课、教学研究与上课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具有模拟性的教学研究活动。它能够比较全面地考察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和教学机智等多方面的素质,具有省时高效的特点,适合在假期不易组织学生来到现实课堂的情况下测试应试者的课堂教学能力。“模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没有学生的直接参与,课堂中缺少了“学生”这个要素,这就需要应试者想方设法弥补该要素缺失所带来的挑战。“模拟课堂”与“说课”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侧重于实践层面而后者更注重理性层面,这就要求应试者从课堂教学的实施环节上多花力气。若要在“模拟课堂”实践中取得优异成绩,应试者除了要实施好“现实课堂”的核心要素和基本环节外,还必须了解“模拟课堂”的主要特点:
(一)时空的限制
时间限制:获知课题后只能备课1小时,并要求应试者在20分钟内完成一个课时的教学任务,时间的合理分配和安排显得非常重要。
空间限制:应试者备课时只能利用教材和教参等有限资料,不能上网查阅资料,没有规范的科学仪器供其选用,不能与他人讨论,只能独立完成。
(二)学情的模拟
“模拟课堂”只有课程资源和教师两大要素,缺少了“现实课堂”中的重要要素——学生,从而导致学情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备课时需要应试者对“模拟课堂”中的学情作出合理的研判,一般来说以本区域该年级中等程度学生的认知水平作为学习的起点,同时对课堂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差错的环节作出预估,在关键问题上作好预设。
(三)对话的缺失
“现实课堂”的顺利推进和实施源于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的完整和持续互动交流,而在“模拟课堂”中缺少了学生,使得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不易实施。应试者只有交替扮演好“教师”“学生”“学生同伴”等角色,适时呈现“学生”的身影,才能使课堂中的对话交流得以顺利实现。
(四)实验的弱化
“模拟课堂”与“现实课堂”不一样,没有现成的科学实验器材和用品可供选择,实验操作的环节极易被应试者弱化。但科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建立、形成都离不开科学实验,这就要求应试者强化实验意识,利用日常生活中或身边的简易物品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以增强“模拟课堂”中的“动手操作”环节的效果。
(五)环节的浓缩
“模拟课堂”与“现实课堂”一样,具备所有的教学环节,只是每个环节更加紧凑和浓缩而已。无论是在备课还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试者在兼顾各个教学环节的同时,应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教学的关键环节上,如设计新颖导语、抓住知识内联、把握学习重点和突破学习难点等。
二、“模拟课堂”的教学不可忽视的几个问题
(一)合理分配时间
“模拟课堂”上课课题一般是在1小时前告知应试者,允许应试者进行“模拟课堂”独立备课的时间是1小时。从应试者上交的备课稿看,大多数教师写了满满的4~5页(A4纸)备课内容,最多的一位写了6页,试想,这样教师哪还有时间思考教材的处理和教学流程的合理安排呢?应试者一般应花40分钟用于教材的处理和教学流程的设计,其中用5~10分钟熟悉教材、理解教材以及分析学情;接着回忆平时的教学实践,再用30分钟来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法、确定导课的角度方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巩固反馈内容以及板书的设计等。这个阶段不要拘泥于细节的描述,更不要把时间放在教师怎样问、学生怎样回答上,而应采用画流程图的方式将自己的教学思路简明地加以呈现。备课阶段的最后20来分钟时间,可在流程图旁边注明实施该环节的策略方法,加上导语、过渡语和结束语,标上各个主要环节的大致时间分配,并对流程图加以修正和完善。
用于“模拟课堂”上课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8~20分钟。用1~2分钟引入课题,接着马上进入学习新课的内容;用14~15分钟模拟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从导课切入,步步深入,有序推进重难点问题的解决;再用1~2分钟安排当堂巩固和反馈评价环节,留出1~2分钟的机动时间。时间安排得不合理极易造成“模拟课堂”的不成功,如一位教师在“模拟课堂”上《新生命的诞生》(第一课时)时,在导课部分安排了三个问题的复习:(1)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组织结构(并画出细胞结构图);(2)人的一生所经历的过程有哪些?(3)动物的生命周期怎样?这种与本节课内容联系松散的复习整整占用了6分钟,该教师在处理学生看书和课堂小组讨论环节也留出了等候的时间,而不是假设学生已完成,结果在20分钟结束时,该应试者才完成了备课内容的三分之二,致使预设学习目标不能全面达成。
(二)准确研判学情
学情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具备的知识结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在学习时体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学情研判是为学习目标的制定打基础的,没有准确的学情研判,学习目标很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历和认知心理特征,才能确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同领域和不同的学习活动中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由于“模拟课堂”中没有特定的学生,应试者只能以本区域该年级学生的中等知识结构、一般生活经验和认知心理特征为基础,结合教材内容特点确定合适的学习方式,依据知识的综合和抽象程度预设易犯错误的可能性、出现差错的比例及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