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特点 呈现亮点 展示风采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qlog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和看家本领,而“模拟课堂”是测试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一种形式。为测试拟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丽水市于2015年8月开展了以“模拟课堂”为形式的课堂教学能力面试。面试共有68位科学教师参加。从面试的总体情况看,大部分教师能基本按照“模拟课堂”的特点上课,但有相当多的教师在“模拟课堂”的时间调节分配、师生互动交流、教学内容安排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还有部分应试者把“模拟课堂”当成了“说课”,把课堂教学实践远远地抛在了脑后。可见,应试者只有清楚地了解“模拟课堂”的含义和特点,明确其与“现实课堂”“说课”之间的异同,才能在“模拟课堂”中游刃有余地展现出自己的教学风采和执教能力。
  一、“模拟课堂”的含义与特点
  “模拟课堂”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通过口头表达、形体语言和各种教学技能与组织形式的展示而进行的一种教学形式,是一种将个人备课、教学研究与上课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具有模拟性的教学研究活动。它能够比较全面地考察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和教学机智等多方面的素质,具有省时高效的特点,适合在假期不易组织学生来到现实课堂的情况下测试应试者的课堂教学能力。“模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没有学生的直接参与,课堂中缺少了“学生”这个要素,这就需要应试者想方设法弥补该要素缺失所带来的挑战。“模拟课堂”与“说课”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侧重于实践层面而后者更注重理性层面,这就要求应试者从课堂教学的实施环节上多花力气。若要在“模拟课堂”实践中取得优异成绩,应试者除了要实施好“现实课堂”的核心要素和基本环节外,还必须了解“模拟课堂”的主要特点:
  (一)时空的限制
  时间限制:获知课题后只能备课1小时,并要求应试者在20分钟内完成一个课时的教学任务,时间的合理分配和安排显得非常重要。
  空间限制:应试者备课时只能利用教材和教参等有限资料,不能上网查阅资料,没有规范的科学仪器供其选用,不能与他人讨论,只能独立完成。
  (二)学情的模拟
  “模拟课堂”只有课程资源和教师两大要素,缺少了“现实课堂”中的重要要素——学生,从而导致学情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备课时需要应试者对“模拟课堂”中的学情作出合理的研判,一般来说以本区域该年级中等程度学生的认知水平作为学习的起点,同时对课堂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差错的环节作出预估,在关键问题上作好预设。
  (三)对话的缺失
  “现实课堂”的顺利推进和实施源于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的完整和持续互动交流,而在“模拟课堂”中缺少了学生,使得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不易实施。应试者只有交替扮演好“教师”“学生”“学生同伴”等角色,适时呈现“学生”的身影,才能使课堂中的对话交流得以顺利实现。
  (四)实验的弱化
  “模拟课堂”与“现实课堂”不一样,没有现成的科学实验器材和用品可供选择,实验操作的环节极易被应试者弱化。但科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建立、形成都离不开科学实验,这就要求应试者强化实验意识,利用日常生活中或身边的简易物品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以增强“模拟课堂”中的“动手操作”环节的效果。
  (五)环节的浓缩
  “模拟课堂”与“现实课堂”一样,具备所有的教学环节,只是每个环节更加紧凑和浓缩而已。无论是在备课还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试者在兼顾各个教学环节的同时,应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教学的关键环节上,如设计新颖导语、抓住知识内联、把握学习重点和突破学习难点等。
  二、“模拟课堂”的教学不可忽视的几个问题
  (一)合理分配时间
  “模拟课堂”上课课题一般是在1小时前告知应试者,允许应试者进行“模拟课堂”独立备课的时间是1小时。从应试者上交的备课稿看,大多数教师写了满满的4~5页(A4纸)备课内容,最多的一位写了6页,试想,这样教师哪还有时间思考教材的处理和教学流程的合理安排呢?应试者一般应花40分钟用于教材的处理和教学流程的设计,其中用5~10分钟熟悉教材、理解教材以及分析学情;接着回忆平时的教学实践,再用30分钟来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法、确定导课的角度方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巩固反馈内容以及板书的设计等。这个阶段不要拘泥于细节的描述,更不要把时间放在教师怎样问、学生怎样回答上,而应采用画流程图的方式将自己的教学思路简明地加以呈现。备课阶段的最后20来分钟时间,可在流程图旁边注明实施该环节的策略方法,加上导语、过渡语和结束语,标上各个主要环节的大致时间分配,并对流程图加以修正和完善。


  用于“模拟课堂”上课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8~20分钟。用1~2分钟引入课题,接着马上进入学习新课的内容;用14~15分钟模拟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从导课切入,步步深入,有序推进重难点问题的解决;再用1~2分钟安排当堂巩固和反馈评价环节,留出1~2分钟的机动时间。时间安排得不合理极易造成“模拟课堂”的不成功,如一位教师在“模拟课堂”上《新生命的诞生》(第一课时)时,在导课部分安排了三个问题的复习:(1)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组织结构(并画出细胞结构图);(2)人的一生所经历的过程有哪些?(3)动物的生命周期怎样?这种与本节课内容联系松散的复习整整占用了6分钟,该教师在处理学生看书和课堂小组讨论环节也留出了等候的时间,而不是假设学生已完成,结果在20分钟结束时,该应试者才完成了备课内容的三分之二,致使预设学习目标不能全面达成。
  (二)准确研判学情
  学情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具备的知识结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在学习时体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学情研判是为学习目标的制定打基础的,没有准确的学情研判,学习目标很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历和认知心理特征,才能确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同领域和不同的学习活动中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由于“模拟课堂”中没有特定的学生,应试者只能以本区域该年级学生的中等知识结构、一般生活经验和认知心理特征为基础,结合教材内容特点确定合适的学习方式,依据知识的综合和抽象程度预设易犯错误的可能性、出现差错的比例及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
其他文献
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其复杂性也是国家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难点所在。在原有城乡二元体制所遗留下来的城乡社会差距不断增大的过程中,民族地区的村寨因自身基础薄弱以及村治主体的不明确,民族乡村社会发展缺乏足够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支撑。为加快解决民族地区贫困村庄的脱贫需求问题,国家适时地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以向贫困村庄分配与输送扶贫资源。但受制于中国传统的科层体制,项目制下的扶贫行动难以渗透到农村基层;同时在市场影响下,产业扶贫项目以及各项扶贫资金难以辐射众多偏远的民族村寨
民族杂居区作为国家重点关注扶持的特殊区域,从传统农村社会转型过渡到现代工业城镇社会过程中,其结构转化、人口迁徙和文化变迁,反映出国家整体性社会与多民族区域性社会的互动,凸显了当代中国民族与民族区域发展的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本文是一项有关于多民族杂居地区文化融合的民族学研究,立足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边城茶洞镇的实地调查情况,采用田野调查、历史文献、比较研究的方法对该区域进行个案研究,主要从共时与历时两个层面进行论述。一方面,从共时性层面来探讨汉族、苗族和土家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问题和文化互动关系,另
“油茶饮品”是云贵高原东南缘“新月形”地带多个民族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事项。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文献梳理发现,以往对油茶饮品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以油茶饮品为媒介,对单一民族文化展开全方位的探讨;二是对食物的获取、生产和消费进行解析,探寻油茶饮食文化的起源、礼俗和流变;三是探讨油茶饮品在社会、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功能,以及对不同民族间油茶饮品的加工进行比较分析。遗憾的是,相关研究并未对各民族油茶饮品烹制方法等要素为何会趋同而展开深入的探讨,即对油茶饮品并非单一民族的文化专利做出解释;亦未对油茶饮品形
从古至今,藏族的丧葬习俗呈现出形式各异、内涵丰富的面貌。纵观藏族社会历史进程,从史前时期的最初土葬到苯教文化时期土葬风靡藏区,再到佛教传入藏区后天葬、火葬、塔葬等的风行,藏族丧葬习俗不仅始终贯穿于藏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造就了藏族丧葬习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首先,本文从藏族丧葬习俗的产生及其历史沿革展开,对藏族丧葬习俗产生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面貌进行分析,并简要介绍藏族史前时期、苯教文化时期、藏传佛教文化时期的主要丧葬习俗。认为藏族丧葬作为一种民俗仪礼形式的习俗,它的产生与传承不是偶然
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是什么,民族地区高校激发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是什么?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区域实践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思考。然层层剥笋地理论追问和现实考量,究其根源则不难发现,其众多的内外因素中,科技创新,特别是高校科技创新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动力之一。高校科技创新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这既有世界发达国家高校科技创新激发产业升级的先行案例,也有中国高校科技创新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土实践的成功示范,还有民族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助力经济转型的地区特殊性
隆湖移民区是以汉族为主要聚居群体的移民区域。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经济飞速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例如城镇化过程中的文化冲突、心理适应等问题,随着“依法治国”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法律人类学作为人类学、民族学和法学的交叉学科,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早在马林诺夫斯基《蛮族社会的犯罪和习俗》一书中就用大量的田野纪实向人们展示了蛮族社会的宗教礼仪和社会制度,这也是法律人类学的雏形---着重于个案纪实和功能问询。
  本文在进行田野纪实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当今世界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之一就是环境问题,并且环境问题的特点也是全球性的。沙漠引起的环境问题亦是如此,就如本文提到的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所导致的土壤沙化碱化,土地荒漠化,再加上处于沙漠边缘,甚至出现沙暴天气等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在当前学术背景下,面对这个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我们需要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加强这一领域的应用性研究。
  本文着重通过田野调查来进行沙漠边缘地区人类文化适应的研究。本文根据人与沙漠的关系,提出了人类对待沙漠的三种模式,即退避模式、防治模式、获利模式,对这三种模
孟子把人性归于善,认为教育就是扬善抑恶;荀子把人性归于恶,认为教育就是弃恶从善。不管是“人性善”还是“人性恶”,教育就是要教人抑恶扬善、引人向善。“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特质内涵和最核心的价值。我校在科学发展的路上,把“善的教育”作为一面旗帜引领学校特色化发展。  我校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了培育至善之校的办学目标。培育至善之校,就是坚持“向善崇高”的办学理念,秉承“诚正为公”的校训,创
期刊
本文以一个西北纯回族农村为田野点,分析了当地回族生育观念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首先,文章从生育目的、生育性别、生育数量和生育质量四个维度描绘了当地回族生育观念的现状。在生育目的上,村民们既将生育看做祖辈遗留下来的一种习惯,也将生育纳入功利性考虑的范围。在生育性别上,村民们的观念还比较传统,认为男孩在务农、养老、传宗接代以及增强家庭声望方面相比女孩更有优势。当然,现实情况也让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淡化了男孩偏好的观念,认为“现在的儿子还比不上女儿”。在生育数量上,该村绝大多数人都不主张只生育一个孩子,“一男一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