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格里沙漠边缘地区的人类文化适应研究--基于宁夏中卫三个村庄的田野调查

来源 :宁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3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之一就是环境问题,并且环境问题的特点也是全球性的。沙漠引起的环境问题亦是如此,就如本文提到的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所导致的土壤沙化碱化,土地荒漠化,再加上处于沙漠边缘,甚至出现沙暴天气等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在当前学术背景下,面对这个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我们需要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加强这一领域的应用性研究。
  本文着重通过田野调查来进行沙漠边缘地区人类文化适应的研究。本文根据人与沙漠的关系,提出了人类对待沙漠的三种模式,即退避模式、防治模式、获利模式,对这三种模式的论述构成了本文的主体部分。本文主要由六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第一章重点论述了退避模式,整理了调查地环境变迁的情况,记述了历史上以及村民回忆中的狂虐沙漠的“恶行”,介绍了村民们应对狂虐的沙漠而修建的极具当地特色的民居;第二章分析了防治模式,通过介绍防风造林以及闻名中外的麦草方格固沙来说明人与沙漠相处过程中对沙漠的防范与治理;第三章论述了获利模式,从硒砂瓜的种植以及沙漠旅游方面阐述了人对沙漠的利用,并获得了经济效益。在前文述及的三种模式的基础上,第四章提出了沙漠边缘地区绿色发展的“五圈模型”;最后得出结论:在处理环境问题时,首先就要根据当地实际,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把握,从当地人的日常行为生活中,找出自然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地方性知识等相关因素。
其他文献
县域教育是指在我国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下,基于县级行政区划的教育政策、教育发展、教育实践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教育现象的总和。它由国家整体的教育方针政策主导,又受到县级教育管理的直接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县域教育的发展呈现出特色化、多元化的特征。浙江省宁海县在县域教育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了诸多具有代表性的特点,本文尝试以其为例,以哲学思维来探讨县域教育发展的一些
期刊
2013年两会期间,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表示:“教育发展主要矛盾转化了,主要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怎么样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就是办很多的好学校……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是今后教育发展的一个时代任务。”[1]钟教授的建议引发了学界对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探索。  一、有关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理论  (一)优质教育资源的内涵  有学者认为,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是指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性本质需求”这一教育理念支撑下的
期刊
【背景聚焦】 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成立于2013年9月,是以研究与开发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推动慕课在各领域高质量地得到实施的学术性组织。中心目前下设了基础教育慕课研究所、教师教育慕课研究所与协作协调部,并联合我国清华大学附中等知名高中、初中与小学,分别组建了C20慕课联盟(高中)、C20慕课联盟(初中)与C20慕课联盟(小学)。这些C20联盟,专注于开发基础教育阶段各
期刊
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其复杂性也是国家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难点所在。在原有城乡二元体制所遗留下来的城乡社会差距不断增大的过程中,民族地区的村寨因自身基础薄弱以及村治主体的不明确,民族乡村社会发展缺乏足够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支撑。为加快解决民族地区贫困村庄的脱贫需求问题,国家适时地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以向贫困村庄分配与输送扶贫资源。但受制于中国传统的科层体制,项目制下的扶贫行动难以渗透到农村基层;同时在市场影响下,产业扶贫项目以及各项扶贫资金难以辐射众多偏远的民族村寨
民族杂居区作为国家重点关注扶持的特殊区域,从传统农村社会转型过渡到现代工业城镇社会过程中,其结构转化、人口迁徙和文化变迁,反映出国家整体性社会与多民族区域性社会的互动,凸显了当代中国民族与民族区域发展的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本文是一项有关于多民族杂居地区文化融合的民族学研究,立足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边城茶洞镇的实地调查情况,采用田野调查、历史文献、比较研究的方法对该区域进行个案研究,主要从共时与历时两个层面进行论述。一方面,从共时性层面来探讨汉族、苗族和土家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问题和文化互动关系,另
“油茶饮品”是云贵高原东南缘“新月形”地带多个民族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事项。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文献梳理发现,以往对油茶饮品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以油茶饮品为媒介,对单一民族文化展开全方位的探讨;二是对食物的获取、生产和消费进行解析,探寻油茶饮食文化的起源、礼俗和流变;三是探讨油茶饮品在社会、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功能,以及对不同民族间油茶饮品的加工进行比较分析。遗憾的是,相关研究并未对各民族油茶饮品烹制方法等要素为何会趋同而展开深入的探讨,即对油茶饮品并非单一民族的文化专利做出解释;亦未对油茶饮品形
从古至今,藏族的丧葬习俗呈现出形式各异、内涵丰富的面貌。纵观藏族社会历史进程,从史前时期的最初土葬到苯教文化时期土葬风靡藏区,再到佛教传入藏区后天葬、火葬、塔葬等的风行,藏族丧葬习俗不仅始终贯穿于藏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造就了藏族丧葬习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首先,本文从藏族丧葬习俗的产生及其历史沿革展开,对藏族丧葬习俗产生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面貌进行分析,并简要介绍藏族史前时期、苯教文化时期、藏传佛教文化时期的主要丧葬习俗。认为藏族丧葬作为一种民俗仪礼形式的习俗,它的产生与传承不是偶然
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是什么,民族地区高校激发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是什么?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区域实践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思考。然层层剥笋地理论追问和现实考量,究其根源则不难发现,其众多的内外因素中,科技创新,特别是高校科技创新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动力之一。高校科技创新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这既有世界发达国家高校科技创新激发产业升级的先行案例,也有中国高校科技创新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土实践的成功示范,还有民族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助力经济转型的地区特殊性
隆湖移民区是以汉族为主要聚居群体的移民区域。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经济飞速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例如城镇化过程中的文化冲突、心理适应等问题,随着“依法治国”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法律人类学作为人类学、民族学和法学的交叉学科,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早在马林诺夫斯基《蛮族社会的犯罪和习俗》一书中就用大量的田野纪实向人们展示了蛮族社会的宗教礼仪和社会制度,这也是法律人类学的雏形---着重于个案纪实和功能问询。
  本文在进行田野纪实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