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弱书生首次带兵打赢大明最惨一仗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huifu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540多年前,曾发生过一场异常惨烈的北京保卫战。而拯救国家于危难之时、力挽狂澜的人却是一位文弱书生,此战的胜利确保了明朝京师的安全,避免了宋朝南渡悲剧的再次发生,也粉碎了蒙古侵占中原的企图。
  自幼机智过人
  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在年少时,他就展露出卓尔不凡的气质。据说于谦七岁时,一个僧人见到他,觉得这个孩童日后必有大的作为,断言他是将来的“救时宰相”。少年于谦,机智过人,能诗善对。八岁时,一次他穿着红色衣服,骑马玩耍。邻家老者觉得很有趣,戏之曰:“红孩儿,骑黑马游街。”于谦应声而答:“赤帝子,斩白蛇当道。”下联不仅工整,而且还显露出他非同寻常的气势。
  永樂十九年(1421年),二十四岁的于谦中进士。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乘新君嗣位未稳之际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随宣宗朱瞻基亲征。汉王未战而降,宣宗命于谦口数其罪。于谦义正词严,声音朗朗,朱高煦趴伏于地,战栗不已。宣宗非常欣赏于谦的口才。在宣宗的安排下,于谦以兵部右侍郎衔巡抚河南、山西,有政绩。正统十三年(1448年),于谦应召入京。如果不是第二年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事变,于谦也许终其一生都是明廷一个兢兢业业的官僚而已。这场大事变将于谦推上了政治前台,做出了非常事业,似乎应验了早年僧人的预言。由此,于谦在历史长廊里留下了他动人心魄的身影。
  挺身而出稳定局势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率领铁骑分四路大举南犯。年轻气盛的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蛊惑下,不顾群臣劝阻,贸然亲征。八月十五日,在土木堡,明朝数十万大军被蒙古军队一举击溃,英宗也成了也先的阶下囚,史称“土木之变”。也先挟持英宗,乘土木新胜之余威,率众直趋北京,欲一鼓作气攻取明朝的京城。
  正是在这种关乎国家存亡、民族安危的紧要关头,以于谦为代表的一批忠义大臣处变不惊,迅速而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彻底粉碎了也先的阴谋,稳定了大局。
  第一,禁南迁之议。侍讲徐珵认为朝廷应当南迁。对此,于谦坚决反对,监国郕王朱祁钰支持于谦的看法。由此,南迁之议才被废弃。于谦此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正确建议。试想,明朝虽实行南北两京之制,南京为陪都,但是一旦南迁,则北京势必不保,长江以北将不为明廷所有。如果真的接受了徐珵的主张,恐怕中国历史就要重演南宋偏安的一幕。
  第二,除王振余党。宦官王振可以说是导致土木之变的直接责任人。正是他不顾众议,策动英宗亲征。在行军过程中,他又想邀帝幸其家乡,后又考虑到大军会践踏家乡的庄稼,就改道宣府,由此延误了时机,明军被围于土木堡。土木堡乏水,不能久据。被围数日后,王振传令移营,而瓦剌军队四面围攻,明军大乱,伤亡惨重,王振本人也死于乱军之中。土木战败、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入北京后,言官群情激愤,请族诛王振。此时王振的余党锦衣卫指挥马顺,上前叱骂驱逐朝臣。群臣义愤冲天,一拥而上将马顺活活打死。这时于谦请求郕王宣布马顺等人论罪当死,参与殴杀的众大臣无罪,情势这才稳定下来。
  第三,拥立明景帝。大敌当前,国无君主,而太子朱见深年仅三岁,无法承担起匡复国家的重任。于谦及众大臣请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在群臣的簇拥下朱祁钰登基即位,年号景泰,史称景帝。他力主抗战,反对南迁,任命于谦负责指挥北京保卫战,这些措施为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粉碎蒙古图谋中原的企图
  如何守卫北京呢?于谦认为坚守不出会示弱于人。在景帝的支持下,他分遣诸将率兵二十二万分列于京师九门之外,自己则身披甲胄亲赴石亨军中督战。石亨列阵于德胜门,都督陶瑾列阵于安定门,广宁伯刘安列阵于东直门,武进伯朱瑛列阵于朝阳门,都督刘聚列阵于西直门,副总兵顾兴祖列阵于阜成门,都指挥李端列阵于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列阵于崇文门,都指挥汤节列阵于宣武门。随后于谦将兵部事务托付给侍郎吴宁,下令关闭九门,以示有进无退、背水一战的决心。
  也先挟英宗直抵北京城下后惊异地发现明军严阵以待,军纪严明,锐气大为受挫。他派遣数骑窥视德胜门。于谦事先在路边空舍内设下伏兵,再派少量骑兵且战且退,诱敌深入。数万瓦剌骑兵追至,于谦命神机营火炮、火铳齐发,同时伏兵四起,前后夹击,大败瓦剌军。也先弟弟中炮而亡,瓦剌兵死伤惨重。
  接着,瓦剌军又在西直门和彰义门吃了败仗。经过五天的激战,瓦剌军多次被击败。这时明朝各路勤王兵将至,也先恐断其归路,连夜拔营北遁,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
  北京保卫战,在明朝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确保了明朝京师北京的安全,避免了宋朝南渡悲剧的再次发生。它粉碎了也先图谋中原的企图,此后蒙古很难再次组织起大规模的武力入侵行动。同时,北京作为抵抗蒙古的最为重要的堡垒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以宣府、大同、居庸关为屏障的整体防御体系,有效地抵御了蒙古军队的侵扰,确保了内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
  (《北京晚报》2016.4.13等)
其他文献
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令人回肠荡气的往事,不经意就在心灵的湖面漾起层层涟漪。在我记忆的屏幕上,一双白网鞋清晰如昨,时时搅动我感情的潮水。  小时候,家境贫寒,生活极其窘困,加上兄弟姊妹共六个,一年要买一双新鞋很不容易,而要买一双白网鞋就更难,即使能盼到买鞋,也多是便宜耐穿的解放鞋。而我读小学时,特别向往的是能穿上一双白网鞋。  我对白网鞋的渴慕缘于当年的知青。  当年的知青十分红火,他们是响应伟大领
期刊
莽古尔泰曾与弟弟德格类、姐姐莽古济密谋设“鸿门宴”,谋害皇太极夺取皇位。夺权方案确定不久,莽古尔泰与德格类先后暴亡。“鸿门宴”事件被揭发后,莽古济及其党羽一千多人被处决。这件事成为沈城乃至清史上一桩最大、最残酷的奇案。  莽古尔泰拔刀怒向皇太极  莽古尔泰是努尔哈赤的嫡子,母亲是富察氏,生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身任正蓝旗旗主,三大贝勒之一。论出身、地位本来都在皇太极之上,只因其母与大贝勒代
期刊
“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牢牢掌握宪法和基本法赋予的中央对香港、澳门全面管治权,深化内地和港澳地区交流合作,保持香港、澳门繁荣稳定。”  十九大报告中的这句话,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有外媒信誓旦旦地解读称,这或许意味着未来中央将对香港进行“鹰派”式的管治。那么,“全面管治权”到底是什么意思?未来将如何影响香港施政?  “全面管治权”是什么意思  事实上,“全面管治权”并非十九大报告首创,甚至并
期刊
在十九大上,習近平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在报告中,习近平强调,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
期刊
欧洲人喜欢拿名人或祖先的名字给孩子命名,在他们看来,取同名既是对先辈的尊敬,也饱含对下一代的无限挚爱。而看似杂乱无章又经常重名的欧洲王室姓名背后,不仅承载家族荣誉和对先辈的回忆,也综合了王室的诸多考量。  欧洲国王为何喜欢取同名  欧洲人喜欢拿名人(比如天主教圣徒)或祖先的名字给孩子命名,在他们看来,取同名既是对先辈的尊敬,也饱含对下一代的无限挚爱。正因为此,欧洲国王不是“查理”便是“路易”,或是
期刊
蒋百里(1882-1938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岳父,民国陆军上将,中国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  蒋百里对日本人的军事评价不高,但他后半生和日本结缘不少。他是国民政府对日作战计划的主要设计者,他于1937年編著的《国防论》出版后曾轰动一时,书中第一次提出抗日持久战的军事理论,成为整个二战期间中国军队的战略指导依据,在日后一定程度地影响了白崇禧等多人。在这部让他耗尽心血的千钧之作的扉页上,
期刊
“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绩,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坚强领导”  开幕会当日,应邀列席的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中共十九大阐明的方位、方向和方略,让他心中的许多思考有了答案。  过去的5年,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着历史性改变、取得了历史性成绩,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坚强领导。”
期刊
上世纪30年代,“娱乐救国”曾为上流社会一些人津津乐道。其初始,或许真是一种纯粹的意愿表达,但渐渐地竟落入了“跳舞救国”“游艺救国”等口号空谈之中,有人叹息:“救国”成就了无数无数的事业,造就了无数无数的名人。  不同职业有不同的救国口号  很难考证“娱乐”和“救国”是何时组合在一起的,据知最早的一处是1930年8月上海发行的《奋报》。此刻蒋介石正与冯玉祥、阎锡山酣战中原,无暇顾及东洋的觊觎之徒,
期刊
“苏联英雄”称号是苏联为表彰对国家立下英雄主义壮举的个人和集体,特设的最高荣誉,共有12745人获得这一称号。期间,有人由于叛国等原因被剥夺称号。这其中就有一人尤为醒目——他是苏联史上唯一成功骗取这一称号的大骗子。  一路“坐着火箭”加官进爵  据史料记载,“苏联英雄”称号是当时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根据1934年4月16日的决议,为表彰对国家立下英雄主义壮举的个人和集体,特别设立的苏联最高荣誉。  
期刊
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寻根问祖,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而家谱,刚好起着承载伦理规范,塑造人格精神,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寻根过程中,家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  在中国,家谱有约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家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