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业园生态产业链研究述评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jue_wang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产业链研究对我国生态工业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目前国内外对生态产业链研究的还处于起步阶段。文章在对国内外生态产业链文献资料进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生态产业链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述评,并提出了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产业链;生态工业园;生态系统
  
  一、问题的提出
  
  生态产业链属于工业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在现实中,“生态产业链”是一个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汇,与其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相关的理论研究的文章在国内外都非常少。现实需要与理论研究之间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亟待加强。
  
  二、国内外生态产业链研究综述
  
  (一)生态产业链的起源与成因分析
  1989弗罗斯克(Frosch)和加罗布劳斯(Gallopoulos)提出了工业生态学的概念,把生态学原理应用于产业发展中。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工业生态学理论与实践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其典型的实践就是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丹麦卡伦堡(Kalunborg)共生体系就是成功构建生态产业链的一个典型例子。卡伦堡(Kalunborg)现在已经成为了区域不同产业之间链接起来的模版(Andrews 1999;Chertow 2000;Schlarb 2001)。生态产业链就是一个仿照自然生态原理而建立的工业生态系统。那么生态链得以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生态共生效应。Frosch和Gallouplos(1989)认为工业系统可以仿照生态系统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并由分解者和清除者再循环的物质循环过程,在企业之间建立共生关系(Redi,1995),从而促使工业系统转化为生态工业系统。
  Sumita Fons,Gopal Achari,Timothy Ross(2004)指出,生态工业园中不同产业之间的链接,使得不同产业之间能量的流动更具有效率,而且这种不同产业之间的链接也是更具有市场价值的。
  其次是成本节约。Pierre Desr Ochers(2002)通过对企业之间自然产生互换副产物的这种链接方式的研究得出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企业家们采取这种战略主要是从成本方面考虑的结论。Lowe等(etal.1996;Ehrenfeld and Ghertler 1997;Schwarz and Steininger 1997;Peck and Associates 1998;Korhonenetal1999;Chertow 2000)认为不同产业之间的主动链接使得废弃物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流动,这样不仅减少了企业为了处理废弃物的成本和排放废弃物所需交纳的税金,还为企业带来了额外的收入。王兆华(2002)认为工业共生网络能通过两个途径降低非合作成本:即副产品的充分利用降低企业“废物”处理成本和遭受惩罚的可能性和企业间的频繁交流降低了交易成本,企业间知识技术转移促进了废物利用技术提升。
  
  (二)生态产业链内涵、结构与本质
  尹琦与肖正扬(2002)最早给出了“生态产业链”原创性定义,“生态产业链”一般是指,依据生态学的原理,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为宗旨,为提高资源基本生产率和根据社会需要为主体,对两种以上产业的链接所进行的设计(或改造)并开创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系统的系统创新活动。”这一定义的着力点在于系统创新。
  王兆华(2002)则从资源循环的角度对生态产业链进行了界定,他认为“生态产业链是指某一区域范围内的企业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资源(原料、副产品、信息、资金、人才)为纽带形成的具有产业衔接关系的企业联盟,实现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循环流动。”
  其实,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定义生态产业链,关键要体现生态产业链的基本内涵。首先,“链”的思想。生态产业链是由上下游“链”上不同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分工不同的企业构成的一个“食物链”,它们发挥着协同效应;其次是“循环”机制。生态产业链与传统产业链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建立的,增加了“循环”反馈机制——“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因而生态产业链虽然是一个闭环型循环系统,但它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不断与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换的开放的耗散系统。那么生态产业链这个耗散结构是怎样构成的呢,它的特征又如何?
  王兆华(2002)从系统的观点入手,认为在生态工业园中,生态产业链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运作需要公共设施、生态产业链和支持服务体系共同参与,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建立的生态产业链的结构不仅仅应该包括生产者企业、消费者企业和分解者企业,还应该伴随着资金、信息、政策、人才和价值的流动。
  龚晓宁和钟书华(2003)根据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物料交换特征将生态产业链归纳为单链结构、并联结构、网状结构等几种模式,并且分析了每种模式的优缺点。
  杨雪锋(2006)则根据产业组合的方式和联系纽带的不同,把循环型产业链分为市场关联型、资源关联型和生态化技术关联型三种。
  柴金艳(2006)从耗散结构的角度具体阐述了生态产业链的结构四点特征:开放性、动态平衡性、非线性和涨落反馈性。
  
  (三)生态产业链的构建与运行机理分析
  林积泉(2005)等认为生态产业链的设计应从技术、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在技术上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技术;经济上企业有利可图;环境上避免企业的外部不经济性,提高企业的环境效益。
  甘树福(2005)对生态工业园生态产业链的构建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应该遵循生态学理论、因地制宜和系统集成的原理来进行。具体方法为主导产业链优选、引入补链企业、横向共生与纵向耦合相结合和支持体系的建立。
  项学敏等(2006)总结了前人的观点,提出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即建立物质循环产业链、能量梯级利用产业链、水循环产业链和信息链。并提出了构建生态产业链的三原则。
  有学者认为,生态产业链能否有效地建立并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是否建立了有效的内在运行机制。
  岳琴与尹琦(2003)从链内利益相关者、与供应商的相关利益、废气物资的回收系统和链内龙头企业这四个方面谈了利益在链上的界定与分配问题。
  蔡小军等(2006)从合作博弈角度出发构建了生态产业链上企业的利益分配模型。
  曹凤中(2005)从宏观上(包括产业、市场、政府和、消费者)提出循环经济链作用机理。
  有些学者还从生态产业链的物质流动传导机制和生态产业链的价值流动传导机制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前者是物质基础,后者是价值保证。
  对于生态产业链的物质流动传导机制,徐大伟等以生态产业链为研究对象,运用工业代谢分析方法和原理,将生态产业链物质循环流动进行了分类,并建立以反映工业代谢的生态产业链物质的流动关系和链接关系模式及其数学表达模型。生态产业链不仅仅是物质循环的过程,更包括价值的传递。
  葛扬指出,企业生产会伴随大量剩余物质的产生,对剩余物质回收再利用一方面节约能源,减少环境剩余物质;另一方面也是一个价值增值与传递的过程。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投入一定的初始资源,需要经过多次的循环再利用,但是每次的再利用也必然包含着为使剩余物质变成再生资源的新的投入(资金、物质、人力等),当可回收资源经再生产后的价值小于回收再利用过程中所添加的资源的价值时,循环终止。生态产业之间之所以能够形成链条,是因为存在合作的收益空间。这种收益空间就是生态产业链的价值基础。
  
  (四)生态产业链稳定性机制分析
  生态产业链的运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有很多问题出现,因此包含着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与风险,这势必将对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因而稳定性成为中外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David Gibbs提出了影响生态产业链运行的五个障碍性因素,主要包括技术上的障碍、信息上的障碍、经济上的障碍、一致性上的障碍、动机上的障碍。David Gibbs还进一步指出信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很好的方法,要建立相互非交易性的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的关系是生态产业链是否有效运行的关键。
  汪毅等(2004)从经营管理风险、维护风险和或有风险这三个方面对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性因素进行了分析。
  杨雪锋(2006)认为制度性因素和生态性因素是造成生态产业链脆弱性的两个根源,他认为影响循环经济产业链稳定性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交易的不稳定和非交易性不稳定。影响生态产业链市场性稳定因素就是交易成本过高。循环经济系统由于科学技术的不确定性、经济活动不确定性、政策实施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经济行为缺乏稳定预期,也容易诱使企业采取短期行为而增加非交易性风险。
  蔡小军等(2006)从博弈论的角度,得出了生态产业链所创造的总体收益,应该大于该组织与原始共生产业链各自所创造的收益之和且共生产业链的合作各方均应该获得其所有共生链组合中的最大收益时,才能保证其稳定性。
  而杨雪锋(2006)认为,要增强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性关键在于三点:一是企业之间、企业与市场之间如何解决因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而造成的交易成本过高问题;二是循环产业网络因副产品价格、产品品质、废料产量以及外部市场冲击等因素产生的系统稳定性、协调性、持久性问题;三是政府在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方面的创新。
  
  三、生态产业链研究述评
  
  整体而言,国内外对生态产业链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首先在概念的确定上就不明确。“生态产业链”、“循环经济产业链”、“绿色产业链”等没有明确区分。
  其次,现有对生态产业系统的研究,有的过于宏观,有的过于微观,大多还停留在表面层次和静态分析中,而对于生态产业链企业之间、产业链的运行规律还少有涉足;从动态发展过程中对生态产业链的成长机制几乎还处于空白状态;对生态产业形态和产业链如何构造和演化还有待深入研究。
  研究方法视角单一,如何用集成整合的方法解决生态产业链的有序、高效、稳定的运行将是生态产业链理论和实践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齐振宏.循环经济与生态园区建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5).
  2、Sumita,Fons,Gopal Achari and Timothy Ross.A fuzzy cognitive maping analysis of the impacts of an ecoindustrial park.Journal of Intelligent &Fuzzy Systems,2004(15).
  3、Pierre Desrochers.Cities and Industrial Symbiosis Some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gy,2001(4).
  4、Erkman S.Industrial ecology:an historical view[J].J Cleaner Production,1997(1-2).
  5、尹琦,肖正扬.生态产业链的概念与应用[J].环境科学,2002(11).
  6、王兆华.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2002.
  *本文得到了齐振宏主持的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湖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与政策研究”(D200605001);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湖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与政策支撑体系研究”(2007066);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湖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循环机制研究”(2006y046);武汉市社科基金课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武汉加快发展研究”(05011)的支持。
  (作者简介:方丽丽,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学院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循环经济、生态工业;齐振宏,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土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留英博士后,主要研究循环经济、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朱玉强,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学院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循环经济)
其他文献
4月23日-24日,在杭州举行的“2014中研电商同学荟”上,中国首个电商服务商联盟--SEC服饰电商服务联盟正式成立,纤检院成为加入此联盟的唯一质检机构。
摘要:长久以来,外商投资就是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文章通过分析外商直接投资与福建经济发展之间的连带效应,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福建经济发展起着巨大影响作用。文章最后还分析了福建外商投资产业结构的不平衡以及外商投资的不足,从而提出福建加大力度吸引外商投资和提高利用外资效率的必要性。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福建经济;连带效应    外商直接投资(FDI)是指外国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台胞
20万名学员参加了新一轮全面质量管理(TQM)全国统考并获得合格证书rn本刊讯(记者李禹)新年前夕,中国质量协会与德力西集团公司合作,在北京成功举办了“德力西杯·全面质量管
中交二航局的海外市场不断扩展,在施工过程中往往注重工程建设,忽视党风廉政建设,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加强海外廉政风险的防控.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进一步提出,要以建设更高水平的“平
期刊
近期,宁夏纤检局依法对银川市新华百货新华店、东方红店、购物中心店、现代城店、老百货大楼、国芳百货、华联商厦、万达百货、世纪金花、七匹狼生活馆等商场、店铺销售的春季
在第十二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来临之际,为保障来漯宾朋住得安心,用得放心,漯河市纤维检验所充分发挥职能技术优势,对市区主要宾馆酒店的床上用品开展监督检查。截至5月13日,共出
摘要: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工业发展新时期提出的目标和要求,是我国科技水平逐步提高的必然选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要正确理解构建和谐社会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做到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加快发展中构建和谐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促进发展。  关键词:和谐社会;新型工业化;机制创新    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
4月28日至30日,陕西省纤维检验局在西安召开了全省高校床品、服装生产企业质量监管工作会议。会上全面总结了2013年高校公寓用床上用品质量监管工作,并对2014年质量监管工作提
自4月份起,中国纤维检验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5个月的纤维质量监督行政执法检查工作。检查工作主要采取自查、抽查和互查的形式开展,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工作、办案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