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基因突变研究进展

来源 :国际遗传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p2050z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遗传病,其基因定位于13q14.3区,目前常用于检测ATP7B基因突变的方法有染色体单体型分析法、PCR-SSCP法及DNA直接测序法;ATP7B基因突变形式很多,以点突变为主,不同地域、不同人种存在不同的突变热区.现有的研究还未证实ATP7B基因型与表型之间存在明确的相关性,这些关于ATP7B基因突变的研究为实现肝豆状核变性基因诊断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其他文献
太白虎凤蝶Luehdorfia taibai主要分布于太白山南坡的局部地点,是我国特有种,种群数量稀少,并且呈下降趋势。研究了野生状态下该种蝴蝶的生活史、习性、生命表、产卵地需求,并对部分栖息地要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分析了濒危原因,提出了保护建议。太白虎凤蝶1年1代,以蛹越冬,蛹期约300d。翌年4月中下旬为成虫羽化盛期,产卵于幼虫寄主植物马蹄香Saruma henryi叶片背面。1—2龄幼虫聚集生
随着人们对肿瘤发病机制认识水平的不断深入,DNA加合物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PAH-DNA加合物是一种暴露标记物,在生物监测和流行病学研究中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PAH—DNA加
结直肠癌缺失基因,即DCC基因,是近年来发现的大肠癌中一个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其在妇科肿瘤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有关此方面的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就DCC基因的
研究表明西南岩溶地区几种植物叶片中含有明显活性的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从黄荆(Vitex negundo)叶片提取碳酸酐酶,该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阴离子及岩溶环境主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在叶酸和同型半胱氨酸代谢、DNA甲基化和DNA合成等方面起重要作用.MTHFR基因突变引起酶耐热性和活性降低,
摘要 本文从国内外科学启蒙教育的现状分析研究入手,探讨“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内涵特征、基本框架、教与学的方式以及科学素养提升的策略,并从研究背景、概念界定、目标与内容、方法与措施等多元视角出發,提出了“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构建思路。  关键词 “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17(2013)06-0022-
DNA甲基化转录抑制的机制之一是通过在甲基化DNA上结合上特异的转录抑制因子(repressors)发挥作用的,这种转录抑制因子即为甲基CpG结合蛋白(MeCP).现已发现了多种甲基CpG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