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拥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来源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zhichao12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毋庸讳言,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很多,怎么办?社会各界开了许多方子,教育专家也给出了许多很好的对策建议。我认为,必须要从结构性的层面去推进教育改革,于是提出了改造学校的概念。但教育无论怎么改,有一点是不会变的,那就是新教育一直在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因为这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这也是我们衡量教育是不是真正卓越、是不是真正符合人性、是不是真正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重要标准。有人问,“你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我说很简单,就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幸福到底从哪里来
  衡量一种教育好不好,首先就是看能不能带给人幸福。因为,从本质上说,人一生的追寻就是幸福。如果我们的孩子不幸福,我们的父母不幸福,我们的教师不幸福,那我们的教育就一定出问题了。教育本来就应该帮助人们走向幸福。
  新教育实验一直在求索:幸福,到底从哪里来?我们为此专门研发了一门课程,叫新生命教育,我们把人的生命分为三个维度: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我们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三个世界之中,一个是物质世界,一个是人和人组成的社会世界,一个是精神世界。三个世界对应的就是人的生命的三重维度。教育很重要的使命就是让人的自然生命更长,让人的社会生命更宽,让人的精神生命更高。
  人存在于物質生活中。物质生活能够满足我们的基本需要,但物质生活不能带给我们最终的幸福。因为,当一个人把所有精力都聚焦于物质生活的时候,就会跟人家比物质享受,越比越痛苦。所以,这条路不能带给我们终极的幸福。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要赢得别人的尊重、欢迎、爱戴,满足自身的荣誉感,这是人之常情,也能够带来一定程度的幸福,但它也不能带给我们最终的幸福。因为,当一个人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取悦别人,获得各种荣誉、奖励的时候,由于许多事情并非个人完全可以掌控,迫切想要的可能得不到,得不到就会痛苦。所以,赢得别人的承认和尊重,恐怕也不是获得幸福的一个最终的道路。
  那么幸福到哪里去寻找?只能从精神生活中寻找。精神世界中的对手是你自己。在精神生活中,你可以和几千年前最伟大的人物展开精神的对话与交流,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新教育实验之所以特别重视阅读,特别注重书香校园建设,其实更多的是想让我们能够真正过上一种有质量的精神生活。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没有过上真正的精神生活。我们的孩子不幸福,他们不能够享受学校生活带来的智力上的挑战,团队合作的快感,因为我们用考试、用分数、用各种各样的评价,让他们把学习当作苦差事。我常说,一个学校好不好,看看孩子们放学后想不想离开校园、离开课堂就知道了。我们的老师也不快乐,因为老师不能享受教师职业带给他们的尊严和成长。
  怎样把幸福还给孩子,还给教师,还给我们的教育,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教育本来就是作为实现幸福的一条道路而存在的,这个使命不能实现,教育就不会好起来。
  完整的教育是帮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
  好的教育一定不是用统一的考试、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评价,把本来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孩子往同一条道路去引,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人。如果这样做,方向就错了。遗憾的是,当下我们有太多地方和学校正在犯这样的错误。如果我们狭隘地认为,我们的学生考上名牌大学、找到好工作、获得高收入就是教育的成功,那这样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将沦为不断培养失败者的教育,少数成功者的背后是大部分失败者作为牺牲品。这个方向当然是错的。
  好的教育应该是帮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把自己的个性张扬出来,把自己的潜能激发出来,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
  帮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我称之为完整的教育。
  中外教育家们对幸福有许多论述,但对完整进行论述的并不多,无论是西方还是前苏联的教育学者,他们更多地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展开论述。过去我们对于全面发展的理解是存在误区的。必须承认,一个人很难真正的全面优秀,那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是很难实现的。每个人的天赋不同,好的教育应该是把一个人的优势充分张扬出来,把他最擅长的东西展现出来。
  学校怎么做呢?学校应该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学校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把伟大的、美好的东西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让孩子们和美好相遇,并帮助孩子们在与美好相遇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找到自己,最后成就他自己。这应该成为一个好的教育追寻的方向。
  好的教育还应该帮助人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和谐发展不等于均衡发展,人的生命内涵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不是一个平均的正方形结构。每个人生命内涵的结构都不一样,但每一个领域的发展都会增加生命内涵的容量。这是新教育倡导的一个基本理念。
  新教育怎样让人過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到底是什么?在这里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新教育是我们对新教育实验的一个概念性描述,它是以教师成长为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等十大行动为路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我们先来说说教师的成长。我一般用成长的概念,而不用发展的概念,因为成长更多地用在生命体身上,它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新教育实验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教师的成长特别关注,并把它作为我们的逻辑起点。
  易然老师做的新技术教育实验的逻辑起点是课堂,他是想通过课堂的变革来撬动整个教育的变革;新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是课程,它是想通过课程的变革撬动教育的变革。
  我们认为,教育改革真正的逻辑起点应该是教师。课程由谁去研发,由谁去执行?教师。教师本身既是课程的执行者,又是课程的研发者。我们甚至可以说,教师本身就是课程。课堂也是如此,课堂由谁来演绎,当然还是教师。
  新教育实验提出了教师成长的理论,我们倡导“专一发展 职业认同”,也就是说,教师的成长最关键的要素是“专一发展”加上“职业认同”。   我去年写了一本书叫《致教师》,解决了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职业认同就不可能解决;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专一发展”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主人,也是自己故事的作者,生命到底达到怎样的境界,取决于作为故事作者的我们怎样书写自己的人生。
  “专一发展”包括三个方面,专一阅读、专一写作和专一交往。专一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一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一交往,站在团队的肩膀上飞翔。我们把这三个“专一”称之为新教育教师成长的“吉祥三宝”。
  我们再来说说“十大行动”。新教育实验崇尚的是行动。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出“行动才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的口号,把行动哲学和田野精神作为自己的重要追求。很多人都觉得教育已病入膏肓,好像无从下手,但其实下手的办法很简单。我们从改变自己开始,从改变自己的课堂开始,从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开始。我跟很多老师说过,“关上教室的门,你就是国王”。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限制,教师其实仍有自己的施展空间。同样是应试,为什么有一些学校做的风声水起,有一些老师能够游刃有余呢?说明还是有施展空间的。
  教育智慧就体现在,从现行的制度环境中去寻找最大的发展空间。这是我们应该努力做的。怎么做?当然就是行动。新教育有十大行动,包括: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育。
  很多人说,这十大行动里面,科学没有,艺术没有,体育没有,新教育是什么逻辑?事实上,并不是我们忽视了科学、艺术和体育。新教育的十大行动并不是一个严密的理论逻辑,它是行动逻辑,是根据当下中国教育的主要问题来进行的行动推进策略。新教育最早是五大行动,做五件事,后来逐步发展到十大行动,未来会不会变化也很难说。
  比如说第一个行动“营造书香校园”, 阅读是整个教育最重要的基石,我们认为这件事情特别重要,但我们的学校普遍对阅读重视不够。于是,在2000年,我们提出营造书香校园。当时大家都觉得这个概念很新鲜,现在书香校园已经深入人心,为大家所接受了。
  第二个行动“师生共写随笔”,也很重要。新教育实验对写作的问题特别在意,我们一直认为,真正的思考是从写作开始的。写作是让一个人学会思考最有效的路径。对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共同编织有意义的教育生活,写作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渠道,写作也是新教育教师能够快速成长的原因。
  我们有一位来自深圳育才中学的高级教师陈晓华,有一年她担任高三年级的班主任,并兼语文老师,一年下来她发现那一届学生教得特别好,比她过去带过的几届高三年级都好。秘密就在于写作,过去她没太在意,这一年她坚持每天写,写作让她变得更加用心,更加留意自己的行为了。后来她把这一年的笔记整理成了一本书,书名叫做《守望高三的日子》。第二年,校长交给她一个全校最差的班,一年下来,她又把这一年的生活整理成了一本书。当一个人开始用智慧解剖自己,不是为写作而写作,而是通过写作认真检点自己生活,促进自己成长的时候,就会变的不一样,收获也会很不错。
  最后来说说教育共同体。我们特别强调共同体的概念。所谓共同体,当然是拥有共同愿景、共同价值观、共同追求的一群人。我们通过新教育实验区、新教育实验学校、新教育实验个体的方式来构建新教育共同体。
  所谓“新教育实验区”,就是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或者以实验学校为核心,区域整体推进的新教育实验。现在全国县一级的实验区大概有112个,我们在大部分省市都已经拥有了新教育实验区。比如湖北省的随县,大家去看的话一定也会被感动。随县的所有学校基本上都是乡村学校,那里乡村教师的精神状态,他们研发的一些课程,把随州市的很多城镇学校都比了下去。道理很简单,因为新教育实验探究的是教育的真问题。
  新教育实验学校是学校个体自己申请的。全国范围内,加上实验区的学校,现在有3000多所学校参加到新教育实验中来,这应该是目前中国民间规模最大的教育改革探索。这样的一个共同体,当然要有共同体的规则,我们正在制定新教育学校标准,从今年开始启动新教育学校标准的内部评价机制。
  新教育实验对满足教师个体的幸福感,的确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实验区河南焦作,有一次,当地老师们开了一个主题为“幸福在哪里”的讨论会,有老师现场唱了一首歌,她的歌詞唱到:“幸福不在名利下,不在地位里,它在我们美妙的暮省里,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有一位网名叫做“大杨树”的语文老师,在参与新教育实验的第二年写了一段令我感动的话,她说,“接触新教育,从晨诵、午读,再到暮省,没有了往日的埋怨,没有了今日的唠叨,也没有了对以后的忧虑,只有对现时教育生活的把握。一切繁杂,我们都让它归于平静;一切匆忙,我们都让它归于安宁。”
  安静地做一份让自己沉醉的教育工作,難道不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吗?一名教师,从追求外在走向追求内在,在教育生活中找到自己宁静的心灵,找到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路径,就是幸福。
  (责任编辑 周群)
其他文献
人物简介:雷介武,赤壁市教研室副主任、中学语文教研员,咸宁市、湖北省优秀语文教研员,中国教育学会先进工作者,全国“新作文”研究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课题组核心研究员,“湖北国培计划教师培训团队”授课专家。  上世纪80年代末,教育正处于“贫寒”时期,不少教师走下讲台,投身于其他行业,放弃了教书育人的追求。在经历过理想与现实的短暂纠结之后,21岁刚刚毕业的雷介武依然义无反顾走上了教育之
“心中有准则”,才能担当起“责任督学”责任。责任督学有别于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它有着很强的法规性、政策性,要当好一名有责任感的“责任督学”,就必须做到“心中有准则”。所谓“心中有准则”,就是要把国家、省、市、区各级关于教育的政策、文件学通学透,了然入心,工作才不会出差错。区督导室多次组织督学学习、培训,我都把它当成提高自己政策理论水平的极好机会,参加学习从不懈怠,此外,区督导室还印发了《江汉区教育督
近年来,黄冈中学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 “以社团为载体,以活动为支撑,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新思路,让社团成为学生发挥潜能、主动成长、增强自信、塑造人格、展示自己的新平台,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推进社团建设,东风拂面正当时  真正的优质教育,是可以提供选择的教育,而社团建设无疑是一个好的切入点。大力推进社团建设,实现学生个性发展,是学校的不二选择。  一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近年来,全国各地
有一个小学生,吃晚饭时问了爸爸一个问题:“爸爸,‘应酬’是什么意思?”爸爸略加思索,以尽可能浅显的语言回答了儿子:“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去做的,就叫‘应酬’。”“我懂了。”儿子心领神会地做作业去了。次日清晨,儿子风风火火地吃完早餐,冲着爸爸喊了一声:“爸爸,我应酬去了!”便背着书包直奔学校……  这是一则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笑话背后的现象却让我们深思:现在的中小学生有多少处在这种“不得不学”的“应酬
日前,英山县召开2016年教育工作会议。该县教育局提出,今年重点落实好五项工作,即:加快县职教中心和城区第二幼儿园建设,推进城区学校布局调整;积极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改善78个贫困村中重点学校的办学环境、重点资助1.27万名贫困学生,全员培训扶贫村学校教师;积极争取项目,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力争项目资金投入超亿元;积极开展快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选择10所学校进行试点,逐步構建全县以“五个教育”为理
5月18日,全省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启动工作会议在荆门市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召開。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谢新松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旅游委副巡视员刘晗出席活动,市政协副主席柯昌军致辞。省发改委、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等中小学研学旅行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相关负责人及全省各地市州教育系统400余名代表参加了活动。  会上,8个省级研学旅行试点地区作交流发言。谢新松强调,各地各校在组织實施过程中,要突出研学旅
大堰堤小学位于宜都市枝城镇余家桥村,这里是清代知名学者王永彬的故乡。王永彬,字宜山,人称宜山先生,著有《围炉夜话》,该书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处世三大奇书”。这里是先贤之乡,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学校充分开发这一历史人文资源,打造了宜山文化馆、桥西生活馆、石门实践园和宜山读书社等校内文化场所,丰厚了学校的文化底蕴。“宜山文化馆”:以先贤文化遗产润泽学生心灵  学校所在地是清代学者王永彬先生的
【学前教育】  【园所】2017年,全省幼兒园7825所,比1978年增加1219所。  【幼儿】在园幼儿(包括学前班)人数176.04万人,比1978年增加151.42万人,是1978年的7.15倍。  【教师】幼儿园专任教师8.46万人,是1978年的8.13倍。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88.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98个百分点。  【义务教育】  【1983年】全省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5
中小学校长实行职级制改革,是校长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但仅仅取消行政级别,代之以校长职级序列,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同步推进校长公选改革,以及学校现代治理改革。山东提出要围绕“如何选好校长”“如何用好校长”“如何激励好校长”和“相应保障制度”四个方面,建立校长选聘机制和后备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包括校长遴选、职级评定、绩效薪酬、任职交流、延长退职年龄、校长退出、学校党的建设以及县级主管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组
高尚的师德是成功教育的源泉,也是幸福教育的基石,更是现代教育的法宝。近年来,竹溪县教育局始终把师德建设与教育中心工作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周密部署,科学谋划,全面动员,整体推进,齐心协力打造一支德艺双馨的“四有”教师队伍,营造幸福的教育生态环境。  落实师德问题责任追究制度。将师德建设情况作为考核各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县教育局和各学校分别设立师德举报箱,公开举报电话,不定期明察暗访,对违反师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