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朗读训练 提高语文成绩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780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语文课上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从一年级开始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也曾有特级教师说过:“书声琅琅应当成为如今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那么,如何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现结合本人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做法。
  一、注重以读为本,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同时,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朗读的兴趣,使他们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正如教学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低年级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自读后,可指名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然后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这样的古诗教学课堂,学生读诗不下二十遍,学生读得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得有味,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并能当堂背诵。教师就应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注重创设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读得快乐。
  叶圣陶说过:"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朗读教学应十分注重创设情境,把熟悉的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感知事物,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准备。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正如教学课文《两只鸟蛋》,我准备了几个鸽子鸟蛋,让学生先观察它的外形并亲手触摸一下,再给他们点拨朗读,通过观察触摸,学生们知道了鸟蛋是圆圆的,滑滑的,这时孩子们的兴趣非常浓厚,都在欢乐中积极朗读,并能朗读出了鸟蛋的可爱之处,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目的。
  三、注重范读领路水平,使学生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刚升入小学,唱读的现象比较明显,对朗读的技巧诸如停顿、重音、变读、儿化、轻声等还是白纸一张,而教师不可能也没必要一下子全教给他们;即使教了他们也不可能全掌握,而只能通过对教师朗读的模仿,逐渐养成语言习惯。摹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他们模仿能力极强,尤其喜欢模仿大人的语调说话,教师朗读时的语调、表情、动作都能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因此,在教学《画》这首古诗时,我特别注重范读,让学生来模仿,并且边读边配上动作进行朗读表演。如,读到“近听水无声”时,做出侧耳倾听的动作,读到“人来鸟不惊”时,做出摆手的样子,学生的表演欲望一下子被点燃,跃跃欲试。我想,只要学生的朗读兴趣浓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朗读水平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的。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范读领路也得有一定的水平,我曾听到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的《丰碑》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让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回到了红军过雪山的时代。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可要值得一提的是“打铁还要榔头硬”,只有教师的朗读水平提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四、注重采取分角色表演朗读,借助人物动作、对话感悟理解课文。
  分角色表演朗读能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通过进入角色,使他们把心中的情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各种人物的喜怒、凶善,读者绘声绘色,听者身临其境。如教学课文《坐井观天》一课,我让孩子分角色充当小青蛙和小鸟,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扮演小青蛙的同学读出了无知、愚蠢的语气;而小鸟则读出了讲道理、笑小青蛙无知和着急的语气。同学们被小动物们的话语感染着,当同学们读到"我口渴了,飞了一百多里,下来找点水喝"和"天无边无际"时,孩子们用手比划着天那么大,班里同学们感受到天是特别的大,都伸出了舌头。当同学读到"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我不会错的。"大家都为小青蛙感到无知而可笑。最后扮演小青蛙的那个同学听了小鸟的话还跳了出来,他的举动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学们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上来表演朗读。可见分角色表演朗读不仅能激发同学们朗读的兴趣,也能收到教师讲解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
  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低年级学生学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他们年幼无知,理解能力差,所以,有感情地朗读对儿童来说很难,这样就需要教师正确、耐心地去指导、范读,教给他们读的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为他们到高年级时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多音字及变调、轻音、儿化音;其次,教师在范读时要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让孩子们在教师的范读中体会到逗号停一停,句号换口气的停顿方法。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有的句子比较长,教师在范读中就要有意识地朗读出词与词之间的自然停顿。如,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时间长了,学生很快就会掌握朗读停顿的方法,正确地朗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读出文章的感情色(下转第83页)(上接第90页)   彩。要读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态,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如在教学《老师带领我们找春天》一课时,读到"我们又来到果园里,有的桃树已经开出粉红色的小花,微风吹来,飘着一股清香……"这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的情感。通过老师绘声给色的范读,学生就会被带入春天美妙的情境之中去,从而达到了指导朗读与理解课文的目的。教《纸船和风筝》时,先让学生听老师配乐范读,边听边感受文章中所表达的伤心情感。学生对文章的悲伤的感情基调有了点滴认识后,再让学生对照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课文情境进行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
  六、注重挖掘重点字词,读出真情实感。
  良好的课堂气氛仅仅是激发学生朗读愿望的外在条件,只有学生"自己想读,有情想表"才能读出真情实感,体会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美正是促使学生读好课文的内在动力。如《窗前的气球》一文,课文讲述了科利亚因得传染病不能外出,没有了朋友的陪伴,感到孤单,无奈,感到这样的生活真没意思。我首先让孩子进入情境,假如你得了传染病,没有了朋友的陪伴玩耍,你心情会如何?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让孩子们充分体会感受后,我又让孩子们抓住重点字词来朗读,如"静静的躺在床上-----静静;呆呆的望着窗户----呆呆地"抓住这些重点字词朗读,孩子们读得那么的伤心,孤单,无奈,有几个孩子还哭了。此时,他们不知不觉自觉地把自己的体验融入了朗读,读得动情而真实。挖掘重点字词,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使孩子体会到文中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含蓄……只有他们准确地把握了文字中情感的变化,融自己的理解于朗读,才能读出真情实感。
  七、注重多种朗读形式的运用,训练朗读技巧。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预设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课堂朗读的方法愈多,学生越能得到不同形式的练习,朗读水平亦就更高。
  个别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憾。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齐读则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如《北京》一课,前四个自然段都是介绍了北京的美丽,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课文。"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我们爱北京的首都!"齐读则表达出了学生赞美北京、热爱北京的心声。
  默读,有助于学生的思考。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我想,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从多角度来注重朗读训练,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提高语文教学成绩打下牢固的基础。
其他文献
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突出强调:“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实际出发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  1、创设情景,引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材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练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能根据实际情况计算有关物体某几个面的总面积,感受教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实际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巧设伏笔  物体展示:将长6分米。宽5分泌,高4分米
期刊
物理图像是运用数学的“形”载着物理的“质”,是一种形象、直观的“语言”.从高考试卷来看,每年都有很多有关物理图像的问题,图像型的物理问题是从不同角度来考查物理知识,涉及的知识面宽,综合性强,设置的干扰因素多,这也是图像型物理问题解答困难的重要原因.  图象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种常见的表现形式:  1、运用图像描述物理概念、规律及物理过程.2、处理实验数据,总结物理规律.3、推导某些物理公式.4、通过作
期刊
计算机教学不但传授计算机知识,更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中国古代就有人指出:“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而教人以渔,则将终身受用无穷。”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是“授人以渔”,避免进行填鸭式教学,重视智力、能力的培养。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能力培养的核心,所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更应重视发展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通过推理思维活动,使学生从解决问题中获得课本没有的知识,体验到成功和获得知识的喜悦,能培
期刊
新课标指出,科学探究即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在物理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可以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自助式”教学模式构建的理想课堂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课前学生通过积极的自学,解决了能解决的问题,课堂变成真解疑答惑,教会方法的时空。每个问题都具有普遍性和针对性,每一次引导都在“不愤不
期刊
除法意义是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它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基本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应用意识。学生最先接触除法在二年级的上学期,以后各年级逐渐加深,除法意义既是一个重点同时又是一个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不容易跨过的一道坎,除法意义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重要的作用,如果跨过了这道坎,将大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我们必须
期刊
从政治学科的特点出发,政治教师必须是一个智者和思想者。在当今时代,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要适应形势的发展,提高自身素质。  一、具备健康高尚的人格  教师的人格,是教师道德品质、理想情操、为人处世、从教为师所表现出的品格。政治教师必须坚持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遵循社会主义道德,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自身
期刊
听了刘院长激情飞扬地讲解了《新课程改革和学校发展》,很受感触,他精僻地剖析了古今中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使我们开拓了视野,长了见识,让我们在百忙中,坐下来,静下心,感悟一下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对学校所产生的影响,教育改革虽说是大家、名家所探讨的问题,对于我们平民来说,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去讨论这类问题,借助于教育局的要求,就我们身边的实际,探讨探讨高考制度与素质教育的问题。我国现行
期刊
在教育工作中,很多老师只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往往是“管字当头”,提出不少的教育要求,而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又跟不上教育的要求,于是便产生了心理学上说的“意义障碍”,而不断的“加强管理”有使“意义障碍”越积越多,结果越管越难管。这种现象证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是何等迫切。  那么,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呢?  首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自育能力。即不但要把学生看作教育过程中接受教育的客体
期刊
近年来,由于农村现有生产力水平、生产规模的发展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加上国家推进的城镇化建设,使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不能随父母就近上学。这就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也随之产生了许许多多关注留守儿童的爱心专题、爱心机构和爱心人士。我作为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直接与留守儿童接触,看着他们的一天天成长,体验着他们内心的无奈与彷徨,表面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