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主持人语 在小学阶段,习作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教”儿童学习写作。可是每个年级到底要“教”给儿童哪些内容,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年级应当达到怎样的程度,这些对一线教师迫在眉睫的基本问题,从先前的“教学大纲”到现行的“课程标准”里都表述得模糊而笼统。 国内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分为三个学段,每个学段中,两个年级提出相同的课程要求,缺乏年段特征和界限;在不同的学段中,对于一些敏感而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在小学阶段,习作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教”儿童学习写作。可是每个年级到底要“教”给儿童哪些内容,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年级应当达到怎样的程度,这些对一线教师迫在眉睫的基本问题,从先前的“教学大纲”到现行的“课程标准”里都表述得模糊而笼统。
国内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分为三个学段,每个学段中,两个年级提出相同的课程要求,缺乏年段特征和界限;在不同的学段中,对于一些敏感而集中的写作难题较少涉及,即便提起,也缺乏有针对性的表述,同时还淡化写作知识教学,这让平常的习作训练没有系统布局,散乱无章。长期以来,习作教学内容的“阶梯性”问题在理论界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在实践领域也缺乏成功的操作体例。
怎样让习作教学“教”得清晰,“练”得有层次,是当下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具体朝向,也是习作教学研究再出发的一个重要起点。近年来,一些高校学者在中小学写作教学“教”的理论层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海门市“童化作文”工作室团队在习作教学“教”的实践层面也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的文化内涵,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这一点,认为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化熏陶,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这才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实质。下面以《赠汪伦》一诗为例谈语文教学的文化熏陶。 《赠汪伦》的写作背景,大家都很清楚。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谈诗歌内容,有三处地方值得深入思考:一是“忽”字,就是
自走上教育岗位。十几年来一直担任着班主任,做了这么多年的小学班主任,我觉得这个全世界最小的“主任”、“儿童团团长”是一个极其烦琐、叫人头痛的“官”。 暑假,我有幸拜读了魏书生著的《如何当好班主任》一书,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发现,原来班主任工作也可以“经营”得如此美丽、迷人。徜徉书海,犹如漫步在温馨的家园,听到的是鸟语虫鸣,看到的是花开草绿,感受到的是和煦的微风、暖融融的晨光,即使是淘气、固执、顽
黄芳老师,与我同在一片蓝天下(同一职业、同一区域、同一学科),她的成长自然“逃”不过我的眼睛。她的“真”情,让我看到了一位农村小学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对教学研究的深爱。从她的身上,我也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她是一个认真的人,有着一股干劲 她的认真,早有耳闻。当她还在无锡市羊尖中心小学工作时,就听她校长说,比他下班还晚的是黄芳老师。我经常对别人说,我不佩服自己,也不佩服像我这样的男教师,却佩
《窗边的小豆豆》是日本著名作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女士根据童年的亲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儿童文学经典。在我的眼里,它更是一部教育的巨著,一部关于成长、关于教育、关于爱的教育的巨著,一部没有教育名言的教育经典,一部让人温暖快乐的教育诗篇。 最传神的儿童心理学。 “再没有比她更了解孩子的了!”黑柳彻子用最简单的语言准确传神地勾勒出童年,真实的童年,没有雕琢过的童年。小豆豆身上散发着属于童年
单元统整备课,就是以单元教学内容为基本单位,依据学科本身的知识系统或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社会生活等的关联,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统整的基础上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这种备课形式不但实现了人力的整合,也实现了资源的整合。 一、从“单兵作战”到“集群作战”,统整人力资源 单元统整备课以本学科、本年级的教师作为核心备课成员,其他学科或者其他年级个别的教师作为参与人员,实现了从“单兵作战”到“集群作战”,也
大浦的故事 安东 江苏,泰州,西城河水潺潺地流淌,千年不息。西城河北岸,静静地坐落着一所美丽的学校——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学。“世外桃源”般的校园在一群群孩子的眼里是那么的大、那么的美。正对着学校大门的不远处就是那座大屋顶风格的青砖灰瓦老校舍,现在的校史楼。其对面东西则分别是两幢现代化的教学楼,宽敞的楼道朴素典雅,教室里通透明亮。在许多大浦学子的记忆里,每当春夏之交的徐风细雨轻轻敲打着窗棂,银
一 美好愿景:我们理解的“新乡村教育” 我们认同的“新乡村教育”内涵:一是指新的乡村教育,主要区别于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兴盛一时的乡村教育运动;二是新乡村的教育,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现代化及区域教育一体化背景下,以促进乡村孩子健康成长为中心,尽最大可能针对乡村教育实际,挖掘乡村教育独特资源,探索乡村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之路。 “新乡村教育”的使命:以让农村孩子享受最佳教育,获得最佳发
2013年杏坛杯赛课,翟素琴老师执教的《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自主学习的导航图式”,为学生搭建了一座自主学习语文的平台。下面着重从两方面对这节课作一个评价。 一、以生为本的设计理念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苏教版国标本《语文》第十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分类,本文属于一篇叙事性作品。过草地时红军断粮陷入了生死存亡的绝境,军团长彭德怀为挽救担负
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小学创建于1913年,“百年附小,儿童先行”,学校以儿童教育为天职,以引领基础教育发展为己任,着力研究乐学教育理念下的学科教学:一是课程研究,实施学科课程基础性、拓展性、探究性三大板块的探究,整合与优化国家课程,开发与创新校本课程,尝试兴趣跑课课程,“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在锡师附小已不再是梦想;二是课堂研究,“同课异构”“推门听课”等多元化的课堂研究方式将研究“儿童的学习”引向
育人价值:语文教学的起点、过程和终点 主持人语 每一位语文老师每一天都要备课、上课,当我们每天埋头于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的具体工作中时,我们是否清晰:我们究竟为了什么在教?我们又究竟需要教些什么?也许,忙碌的工作让我们无暇去思索这似乎在实践之外又渗透在实践之中的命题。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一命题太大,还有更多的老师会认为,自己缺少可供把握的理论支持和路径支撑…… 彼得·圣洁说:“若没有一个伟大